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莎

作品数:23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孢子丝菌
  • 9篇孢子丝菌病
  • 9篇菌病
  • 5篇基因
  • 4篇菌株
  • 4篇分离菌
  • 4篇分离菌株
  • 3篇皮肤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基因型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致病力
  • 2篇申克孢子丝菌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面部
  • 2篇基因型鉴定
  • 2篇儿童

机构

  • 22篇吉林大学第二...
  • 3篇吉林省中医药...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长春市中心医...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23篇吕莎
  • 21篇李福秋
  • 4篇王爽
  • 4篇金菊花
  • 3篇刘哲
  • 3篇张明瑞
  • 2篇张宇
  • 2篇何黎
  • 2篇王冰
  • 2篇顾华
  • 2篇王旻
  • 2篇涂颖
  • 2篇刘晓明
  • 2篇徐徉
  • 1篇刘海洋
  • 1篇王刚
  • 1篇汪宇
  • 1篇张冲
  • 1篇俞晨
  • 1篇陆洪光

传媒

  • 6篇中国真菌学杂...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菌物学报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 1篇2012全国...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6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部带状疱疹后致孢子丝菌病1例
2021年
患者,女,54岁。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丘疹、结节4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表面多个米粒至绿豆大的充实性丘疹、结节。真菌培养阳性,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诊断:孢子丝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0.1 g每日2次口服,治疗1个月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
高瑞佳吕莎孙瑾鹏胡馨李福秋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面部带状疱疹
沿肋间神经走向分布的孢子丝菌病1例被引量:1
2020年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农民。因“右侧背部红色丘疹、结节6个月”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背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水疱,部分融合成片,伴轻度疼痛,遂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中草药”外敷,治疗过程中部分皮损出现破溃结痂;后右侧背部外敷“中草药”部位逐渐出现多个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损中央出现破溃结痂,迁延不愈。曾自行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无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史:“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3年,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现规律口服甲泼尼龙片(12 mg/d)。
吕莎齐琳刘士瑞武寒飞张明瑞李福秋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肋间神经中草药
细胞外囊泡在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真菌感染一直是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对其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亟待深入。但人们对真菌如何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相互作用,甚至对宿主进行操纵知之甚少。近年来,细胞外囊泡的功能研究成为热点。囊泡内运输的物质除保证其生存必需,可通过激活/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或其他作用于宿主细胞影响其内部微环境的方式改变感染进程和结果。该文对真菌细胞外囊泡的分类、形成、功能及其与宿主间相互作用加以综述,以期了解真菌如何利用细胞外囊泡改变宿主的免疫和非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对真菌细胞间通讯的理解,有助于解析真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交流的复杂性,从而针对性开发出对抗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
张宇刘哲吕莎李福秋王爽
关键词:真菌感染宿主免疫应答
果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自然光下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常分布于脸颊、额部、上唇、鼻部和下颌。发病与日光、内分泌、遗传、精神因素、药物、化妆品、机体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光曝露及性激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2]。黄褐斑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性较女性患者少,在男性患者发病因素中光曝露与遗传因素似乎较为突出[3]。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其中果酸是目前效果较好及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此,2012年7月一2013年3月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联合进行了多中心的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王冰王银娟吕莎陆洪光郭美华涂颖汪宇顾华李泽春何黎李福秋
关键词:果酸黄褐斑疗效
吉林省扶余地区35例儿童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的基因型鉴定
目的对吉林省扶余地区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其部分分离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与同期其它地区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基因对比,了解该地区孢子丝菌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导致该地区菌株致病力增强进而致使发病率增高。方法通过收...
李福秋吕莎金菊花
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的基因型鉴定
目的对临床上引起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进行基因测定,同时与临床表现为淋巴管型及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进行比较,了解其基因水平上的异同,并分析是否由于基因差异而导致临床表现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分离菌株的...
吕莎李福秋金菊花
孢子丝菌复合体分子分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孢子丝菌复合体属于双相真菌,全球分布,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慢性深部感染。不同地域的菌株在致病力、传播途径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孢子丝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多次暴发流行。分子分型不仅是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有力手段,同时有助于了解孢子丝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在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孢子丝菌的分子分型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张明瑞杨鑫赵飞吕莎龚杰周盈李福秋
关键词:孢子丝菌孢子丝菌病分子分型
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68例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招募具有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患者,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36周(每周1次)。计算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清除率、治疗前后甲真菌病临床评分和甲真菌病严重程度指数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收集病甲组织行真菌培养。结果共招募68例患者,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6.1%;真菌学清除率为82.4%,第2~5趾甲受累患者临床有效及真菌学清除率较高,治疗过程中除轻微脱屑、灼热及红斑外,所有患者均耐受治疗。76.47%患者对治疗效果感到满意。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结论5%阿莫罗芬搽剂是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抗拒或不适合系统用药的患者。
胡馨王延龙吕莎林怡彤李福秋
关键词:甲真菌病阿莫罗芬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难辨认癣1例被引量:4
2012年
报道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难辨认癣1例。患者男,40岁,面部弥漫红斑、脱屑、丘疹,伴瘙痒、灼热症状,反复发作7 a。曾在外院被诊断为脂溢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给予多种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取面部皮屑做真菌直接镜检为阳性,经鉴定为红色毛癣菌。诊断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难辨认癣。给予伊曲康唑100 mg/次,2次/d,口服;第1周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2次/d外用;第2周给予舍他康唑2次/d外用。2周后患者皮损明显好转,停用口服药物,给予他克莫司1次/d外用。4周后,患者皮损达临床治愈。
吕莎徐徉李福秋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难辨认癣红色毛癣菌
吉林省扶余地区儿童孢子丝菌病分离菌株的基因测定
目的对分离于吉林省扶余地区儿童申克孢子丝菌病的部分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了解该地区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导致该地区菌株毒力增强。方法从该地区7例患儿病灶中分离7珠菌株(编号为03号-09号),用常规真菌学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并对...
李福秋吕莎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