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芳
- 作品数:36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部委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 一种适用于船舶管道的管道清洗机器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船舶管道的管道清洗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外壳,机器人主体外壳轴向上间隔设置有多组履带式变径模块,每组履带式变径模块包括连接在机器人主体外壳上的变径自适应控制系统和固定在变径自适应控制系统端部的多个履...
- 张磊潘琳吴春芳郭佳
- 加肋锥-环-柱结合壳连接分段极限承载能力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为研究初始几何缺陷对加肋凸型锥-环-柱结合壳连接分段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参考现行规范对初始几何缺陷的要求,设计了初始几何缺陷的不同组合作为计算方案。建立了含不同初始几何缺陷形态的锥-环-柱结合壳连接分段模型,采用弧长法,分析连接分段的极限承载能力及破坏形式,并探讨了几何修正系数Cg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初始几何缺陷对连接分段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有所区别;含加肋凸型锥-环-柱结合壳连接分段的极限承载能力几何修正系数可参考本文结论。
- 张二吴梵吕岩松吴春芳
- 关键词:极限载荷破坏形式有限元分析
- 内置式耐压液舱不同弧形封头结构方案分析
- 2021年
- 潜艇的耐压液舱端部常用的是平面封头形式,通过对内置式耐压液舱端部弧形封头形式的结构分析发现,弧形封头方案并不优于平面封头方案;均布压力下弧形封头的总体曲率方向与局部纵向剖面的曲率方向不一致,导致封头应力值与弯矩值升高,弧形封头更适用于外置液舱结构,而非内置液舱结构。
- 吴春芳张宇晨
- 关键词:结构形式
- 高职船体识图与制图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 2009年
- 在新的高职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教学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船体识图与制图的课程特点及高职教育学校的生源特点,在专业课程船体识图与制图的教学上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 吴春芳彭公武
- 关键词:高职教学方法
- 一种温度控制阀减震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建造或船舶航行领域,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阀减震装置,开口法兰座板通过紧固螺杆紧固在温度控制阀阀体盖板上,固定卡环固定在开口法兰顶端,橡胶环分别嵌于固定卡环内侧边缘及活动卡环内侧边缘凹槽内;活动卡环及内侧边...
- 吴春芳刘海莉易辉
- 文献传递
- 含内置式耐压液舱舱段耐压船体结构应力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为研究静压下内置式耐压液舱结构的力学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内置式耐压液舱及船体结构进行强度计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耐压壳的变形和应力特征,比较了不同区域耐压壳的应力情况。结果表明:液舱内外相连通时的工况更危险,耐压壳应力水平也更高。同时,内置式耐压液舱的存在使液舱底部耐压壳的应力水平高于耐压壳其他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内置式耐压液舱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 吴梵刘令吴春芳
- 关键词:耐压液舱耐压船体应力单壳体
- 内置环形耐压液舱周向连接形式应力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针对内置式耐压液舱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载荷工况下,两种不同液舱顶板结构形式及变截面肋骨对液舱壳板的变形和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液舱顶板形式,变截面肋骨角度β存在最优值;在液舱周向范围一定的情况下,肋骨肋板间的连接形式对液舱顶板纵向应力影响显著,而β主要影响液舱顶板的周向应力。
- 吴春芳吴春芳吴梵刘令
- 关键词:内置式耐压液舱应力分析
- 抗洪抢险工程船及抗洪抢险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洪抢险工程船及抗洪抢险方法,该抗洪抢险工程船包括:船体,设于所述船体上的起吊系统、船舶防摇系统和船舶定位系统,以及设于所述船体上的防洪桩;其中,所述起吊系统包括吊杆组件、吊装控制室和设于所述吊杆组件上并...
- 郭佳孙婧婍周飞吴春芳饶建波
- 文献传递
- 加肋凹型锥-环-柱结合壳稳定性几何修正方法
- 2016年
- 针对加肋凹型锥-环-柱结合壳这一新型连接结构,分析了初始几何缺陷的形态及其可能出现的位置,并运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得到影响最大的初始几何缺陷形态组合以研究壳板稳定性几何修正方法.通过单因素数值试验,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几何修正系数Cg的影响.并提出了Cg的计算方法.结论如下:(1)距环壳临近一档圆锥壳的Cg与各结构参数的关系同普通圆锥壳的Cg有差异;(2)经算例检验,提出的Cg计算方法精度较高,可在工程计算中应用.
- 张二吴梵毛开仁吴春芳
- 关键词:初始几何缺陷稳定性
- 基于“三主体、六融合”的邮轮工程技术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 2024年
- 随着邮轮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邮轮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邮轮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对于高素质现场工程师的需求。“三主体、六融合”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场工程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为邮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 吴春芳马晓伟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