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吴曙亮

吴曙亮

作品数:28 被引量:220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2篇地面沉降
  • 8篇遥感
  • 7篇地质
  • 6篇地下水
  • 5篇地裂缝
  • 5篇遥感分析
  • 5篇滩涂资源
  • 4篇海岸
  • 3篇地面沉降监测
  • 3篇沙洲
  • 3篇海岸线
  • 3篇岸线
  • 2篇地面沉降区
  • 2篇地下水开采
  • 2篇地下水资源
  • 2篇地下水资源管...
  • 2篇地质环境
  • 2篇地质灾害
  • 2篇水资源
  • 2篇水资源管理

机构

  • 26篇江苏省地质调...
  • 6篇南京大学
  • 5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28篇吴曙亮
  • 13篇武健强
  • 8篇蔡则健
  • 7篇于军
  • 6篇李伟
  • 5篇闵望
  • 3篇龚绪龙
  • 3篇王光亚
  • 2篇朱叶飞
  • 2篇张登明
  • 2篇罗毅
  • 2篇张景发
  • 2篇杨磊
  • 2篇王晓梅
  • 2篇苟富刚
  • 2篇陈火根
  • 2篇李明亮
  • 2篇瞿婧晶
  • 1篇范迪富
  • 1篇葛云

传媒

  • 4篇国土资源遥感
  • 4篇地质学刊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江苏地质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江苏国土资源
  • 1篇2010年城...
  • 1篇第二届全国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更加突出。本文从系统目标、结构、功能、数据库及开发模式等方面,简述了建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开发。
吴曙亮于军武健强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监测地裂缝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开发
文献传递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及发展趋势遥感分析被引量:13
2003年
遥感技术用于广袤宽阔、复杂多变而难以实地勘测的潮间带资源调查是科学和最有效的选择。作者以三期低潮位卫星遥感数据图像为基础,对江苏沿海潮间带滩涂资源的总量、分布特点、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江苏滩涂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匡围量大于可供匡围的滩涂资源生长量,应加强对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统一管理。
吴曙亮蔡则健
关键词:滩涂资源遥感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苏锡常城市群为例,从地面沉降作用的内外控制条件入手,按照地面沉降的易发性、易损性、抗灾性3个层面选择典型因子构建由准则层、方案层、目标层所组成的风险指标体系,并依此对苏锡常地区开展地面沉降的风险评价,建立地面沉降灾...
武健强吴曙亮李伟闵望
关键词:动力地质地面沉降风险评估
江苏省沿海沙洲及潮汐水道演变的遥感分析被引量:7
2002年
江苏东部沿海发育有国内罕见的辐聚状沙脊群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结构、分布和演变特征。简述了不同历史阶段江苏沿海沙洲分布及演变 ,通过 2 0世纪 70、80、90年代 3期卫星数据图像的解译对比 ,对近 2 0年来江苏沿海沙洲及潮汐水道的分布。
吴曙亮蔡则健
关键词:沙洲遥感
一种用于岩石溶蚀性定量评价的试验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岩石溶蚀性定量评价的试验装置,包括:试件收纳盒,所述试件收纳盒为顶面开口的方形盒体,其内部由前向后平行且等距设置有若干将该内部空间分成若干收容槽的横隔板;所述试件收纳盒的前、后侧板和所有横隔板上均设置...
武健强吴曙亮瞿婧晶刘彦龚绪龙许书刚
D-InSAR与PS-InSAR技术应用于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之比较被引量:15
2010年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特别是D-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D-InSAR和PS-InSAR方法分别应用于苏州地区地面沉降量的计算,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水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种InSAR方法在苏州地区的具体应用,指出了它们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异同点及适用情况。
朱叶飞于军武健强吴曙亮李向前张景发罗毅苏一鸣
关键词:地面沉降
江阴南部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江阴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呈现“两隆一凹”的格局,南、北边缘为基岩隆起带,中心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平原,受基底起伏及古河道的控制,土层厚度、岩性、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不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也形成了地面沉降漏斗,最大水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约75m,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300mm以上。并在长泾、河塘、祝塘等地由于差异沉降形成三处地裂缝,这些裂缝具有相似的发育特征,即在主裂缝处形成陡坎,陡坎高约10~30cm,主裂缝的NW侧则相对下错并形成宽约20~60m的凹陷带,带中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次级裂缝。基底隆起及其所控制的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及结构差异是地裂缝发育的空间乃至时间特征的基础,是控制因素;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所导致的地层压缩或固结是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裂缝正是基岩隆起带地层差异压缩所形成的差异地面沉降的结果。据估算,其发育深度可达基岩隆起的最浅处,并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小断层。
王光亚施斌王晓梅吴曙亮武健强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地裂缝
常州地区地面沉降及地层压缩性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系统分析了常州地区地下水开采动态和地面沉降发生发展历史,概述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常州市分层标从1984年至2002年的分层沉降资料。根据常州地区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及土层特性,将研究区松散土层垂向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压缩变形历时特性及其与累计地下水开采量的关系,研究了各自的应变特性。由于土层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地下水开采层次及强度的差异、土层不同应力历史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导致了地面沉降及分层压缩特性的显著差别。常州地区的主要压缩层为第II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弱透水层,与含水层距离近的土层变形量及应变量均较大,其次是第II承压含水层本身及其与第III承压含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地面沉降及地层压缩与地下水开采之间的滞后效应在常州地区表现得并不明显,这一点至少在月或年的时间尺度上是正确的。
王光亚于军吴曙亮武健强
关键词:地面沉降
基于PS-InSAR的1995—2000年苏州地面沉降监测被引量:14
2010年
永久散射体(PS)技术在传统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中引入时间维,分析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像元集相位变化,获得毫米级的地面测量精度,但是该技术要求处理的范围较小。采用分块处理的方法,通过PS差分干涉测量处理,得到1995—2000年苏州地区地面沉降场的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5mm(以水准测量代表地面形变的真实情况),基于分块处理的PS-InSAR技术在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朱叶飞陈火根张登明武健强吴曙亮张景发罗毅
关键词:D-INSARPS-INSAR地面沉降
从遥感图像看人文工程对港口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以连云港拦海大坝为例被引量:6
2002年
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对江苏省连云港拦海大坝分析研究后认为 ,拦海大坝在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 ,也彻底改变了港口的水文地质环境 ,改变了近岸海流、泥沙流运移路径和对港池的冲刷作用 ,引起港池淤积加剧和周边水文地质环境向不良方向发展 ,并提出了治理对策与建议。
蔡则健吴曙亮
关键词:遥感图像港口水文地质环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