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海霞

作品数:77 被引量:849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生境
  • 10篇伊蚊
  • 9篇登革热
  • 8篇白纹伊蚊
  • 6篇风险评估
  • 5篇省份
  • 5篇蚊虫
  • 5篇媒介
  • 5篇环境类型
  • 5篇构成比
  • 5篇病媒
  • 5篇病媒生物
  • 4篇血蜱
  • 4篇宿主
  • 4篇媒介生物
  • 4篇库蚊
  • 4篇病例
  • 4篇长角血蜱
  • 3篇蝇类
  • 3篇中国媒介

机构

  • 74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山东大学
  • 4篇云南省寄生虫...
  • 4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佳木斯大学
  • 3篇传染病预防控...
  • 2篇郑州大学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卫生部

作者

  • 77篇吴海霞
  • 74篇刘起勇
  • 36篇鲁亮
  • 36篇刘小波
  • 33篇王君
  • 31篇郭玉红
  • 30篇任东升
  • 28篇岳玉娟
  • 25篇李贵昌
  • 21篇宋秀平
  • 20篇孟凤霞
  • 5篇栗冬梅
  • 4篇孙继民
  • 3篇高源
  • 2篇刘京利
  • 2篇李志芳
  • 2篇杨明东
  • 2篇马怀雷
  • 2篇姜进勇
  • 2篇张卫东

传媒

  • 55篇中国媒介生物...
  • 6篇疾病监测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第五届媒介生...
  • 1篇2014第十...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12篇2020
  • 14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媒介实验动物现状调查
目的 媒介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室饲养,用于实验目的的媒介生物种群。本调查中的实验种群指在实验室饲养并成功传1代以上的所有病媒生物(包括卫生害虫)。为掌握中国媒介实验动物的种类,了解这些种群杀虫剂敏感性、用途、饲养条件、饲养...
李贵昌李英超刘起勇鲁亮孟凤霞吴海霞
关键词:媒介生物实验动物
3种蜱传细菌性病原体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建立
2024年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常见蜱传病原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方法针对各病原体的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并优化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评价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及对蜱样本的检测准确性。结果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SFGR,与大肠埃希菌、问号钩端螺旋体、布鲁氏菌等病原体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灵敏度均达到102拷贝/μl,重复性变异系数均<2.00%;蜱样本检测中,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单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结论研究建立的3种蜱传细菌性病原体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为蜱传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手段。
胡伟超李晋宇赵宁刘起勇温红玲吴海霞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长角血蜱哈氏器对几种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试验
2022年
目的测定饥饿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几种气味物质的电生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蜱对宿主的选择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利用玻璃电极触角电位仪测定饥饿1和4个月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冰醋酸、氨水以及昆明小鼠、新西兰兔、绵羊3种动物血液、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值;数据间差异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饥饿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除对浓度为0.10μl/ml的冰醋酸EAG反应值较低(0.000 mV)外,对1.00、10.00和100.00μl/ml的冰醋酸和氨水均引起不同程度电生理反应,且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饥饿1个月的蜱哈氏器对不同浓度的冰醋酸和氨水的EAG值均大于饥饿4个月蜱的EAG值,但冰醋酸仅在1.00、10.00和100.00μl/ml、氨水在1.00、100.00μl/ml浓度,饥饿不同时间的蜱哈氏器对其EA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饥饿1和4个月的蜱哈氏器对100.00μl/ml氨水的EAG反应值最大,分别为(2.729±0.129)和(2.239±0.285)mV,各浓度的氨水所产生的EAG值均高于各浓度的冰醋酸,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饥饿1个月的长角血蜱成蜱哈氏器对昆明小鼠、新西兰兔和绵羊血液的EAG反应值无统计学意义(F_(血)=0.002,P=0.998);3种动物中,蜱对绵羊的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EAG反应值均较大,分别为(0.758±0.070)和(0.914±0.150)mV,且与其他2种动物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EAG反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粪)=11.587,P=0.001;F_(皮)=14.237,P<0.001)。结论相同浓度条件下,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氨水的反应比对冰醋酸的反应更加敏感,且饥饿1个月的蜱哈氏器对氨水和冰醋酸的EAG反应强于饥饿4个月的蜱;雌成蜱哈氏器对绵羊的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EAG反应均强于昆明小鼠、新西兰兔。
崔莹莹王俊刚孙琬琬王君吴海霞刘起勇
关键词:长角血蜱气味触角电位
2018年全国蝇类监测报告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掌握人居及周边环境蝇类的常见种类、密度及消长规律,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采用笼诱法捕获的蝇类数据,采用Excel 2016软件分析构成比,比较不同蝇种在不同生境、不同省份的密度差异及消长规律。结果 2018年捕获蝇类密度较高的有家蝇、麻蝇、丝光绿蝇和市蝇,密度分别为1.21、0.50、0.47和0.29只/笼;农贸市场捕获蝇类总密度最高,为5.61只/笼;总捕获蝇类最高峰发生在6-7月,主要蝇种的高峰也多发生在6-7月。结论家蝇为优势种,6-7月为蝇类发生高峰期,农贸市场是蝇类发生的主要环境。应注意在高峰期前(4-5月)对蝇类采取防制措施。
王雪霜吴海霞岳玉娟刘起勇
关键词:蝇类构成比生境
2018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比较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蜚蠊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18年粘捕法监测的蜚蠊粘捕率为6.70%,捕获的蜚蠊中,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4.81%,美洲大蠊占2.11%,其他蜚蠊占3.08%。目测法密度监测,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58%,其中大蠊的侵害率为1.13%,小蠊的侵害率为2.71%。结论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粘捕法蜚蠊粘捕率高于目测法成若虫侵害率,目测法对于大蠊密度监测更加敏感。监测结果提示需要重视农贸市场和餐饮业的蜚蠊监测控制工作。
任东升吴海霞郭玉红刘小波岳玉娟赵宁李贵昌宋秀平鲁亮刘起勇
关键词:蜚蠊监测方法目测法侵害率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周边常见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侵害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53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18年检获蜱种中长角血蜱检获次数最多;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城市宠物犬的蜱指数从2017年的0.04上升到0.15;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高于景区环境;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7月寄生蜱指数最高,游离蜱则以8月密度最高,两者的次波峰在4-5月,寄生蜱在9月还有1个小高峰。结论我国人居环境周边长角血蜱较为常见;牛、羊是监测宿主中的优势宿主动物,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寄生蜱指数全年呈三峰曲线,游离蜱密度呈双峰曲线;城镇宠物犬的蜱指数较2017年有所升高,提示要加强对农村家养动物及其活动环境早春和年中的蜱类防制,城市宠物染蜱情况不容忽视。
吴海霞刘小波岳玉娟鲁亮任东升王君李贵昌赵宁宋秀平刘起勇
关键词:宿主动物生境类型
2018年全国臭虫监测报告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臭虫的发生情况,为臭虫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臭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省份、不同生境类型中臭虫的发生情况。结果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现场及电话调查臭虫监测工作,现场调查1 537个单位,有臭虫的单位11个,阳性率为0.72%;共调查17 332间标准间,监测到臭虫阳性房间31间,房间总阳性率为0.18%。臭虫房间阳性率最高的生境依次为工地宿舍、学生宿舍、居民区、养老院和旅馆。结论臭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大部分地区臭虫密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调查结果提示,工地宿舍、居民区、学生宿舍是今后臭虫监控的重点。
任东升吴海霞郭玉红刘小波岳玉娟宋秀平王君李贵昌赵宁鲁亮刘起勇
关键词:臭虫生境类型
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分析2005-2019年中国北部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简称8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发生规律,为乙脑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乙脑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9年研究区域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14/10万,死亡390例,病死率为7.25%。乙脑分布范围由2005年的157个县(区)扩展到2018年的254个县(区)。8-9月乙脑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1.26%,是乙脑发病高峰月份。0~14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54.55%下降至2019年的3.96%,≥15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45.18%升至2019年的96.03%(χ^(2)趋势=998.524,P<0.001)。农民、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和学生分别占58.76%、14.81%和12.38%,农民占比由2005年的37.19%上升至2019年的79.21%。结论中国北部8省乙脑分布范围扩大,年龄分布向高年龄组倾斜,人群职业构成中农民占比增加。
王志会李文郭玉红岳玉娟王君马欣然徐名芳吴海霞刘起勇孟凤霞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2005-2017年广东和云南省登革热高发区本地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比较广东和云南省登革热高发区的本地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5-2017年的登革热病例信息,包括病例所在的现地址、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确诊时间和病例是否为输入病例等信息,采用SPSS 20.0和R 3.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2005-2017年广东省研究的高发区域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共有44 676例,云南省高发区域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共有3 676例。2个研究区域登革热本地病例的职业、年龄、性别及发病和确诊时间间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9.647、98.666、7.429,P=0.000、0.000、0.006;U=5.360,P=0.000),其中广东省高发区登革热本地病例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云南省主要为商业服务者;广东省高发区域登革热病例在各个年龄段广泛分布,云南省主要集中于青壮年;在性别分布中,广东省高发区域登革热的男性比例低于云南省。结论广东和云南省登革热本地病例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两地的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刘可可刘小波孙继民宋秀平吴海霞王君闫冬明刘起勇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
2006-2015年我国鼠类监测报告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鼠种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鼠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的防控鼠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和不同省份鼠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06-2015年捕获鼠类中褐家鼠和小家鼠两者构成比达77.91%;以褐家鼠密度最高,达0.59只/100夹,其次是小家鼠,为0.23只/100夹;鼠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其次为特殊行业,各鼠种密度均以农村自然村最高,特别是农村自然村小家鼠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环境;海南省鼠密度最高,达3.00只/100夹,其次为吉林省,湖北省居第3位;各监测点捕获鼠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不明显的单峰曲线,3-10月密度一直较高,黄胸鼠密度呈双峰曲线,在3、8-9月有2个峰值,不同年份各鼠种季节消长趋势不同。结论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呈下降趋势,应注意监测;农村自然村鼠密度较高,应重视该类环境鼠类的防制;鼠密度无明显高峰,但不同种类、不同年份鼠密度消长趋势不同,应基于监测采取不同的鼠类防控措施。
吴海霞鲁亮孟凤霞郭玉红刘起勇
关键词:鼠类构成比环境类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