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群
- 作品数:216 被引量:1,86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双室起搏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安置
- 2004年
- 评价一次性置入双室起搏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双腔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伴有严重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置入双腔ICD.……
- 吴小庆吴立群
- 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的电风暴被引量:3
- 2010年
-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提高患者生存率。电风暴是ICD植入后可能出现的一种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不仅缩短ICD的寿命,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文章就电风暴的定义、发生率、长期预后、促发因素及治疗进行综述。
- 朱菲白吴立群
- 关键词:电风暴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律失常
- 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心室颤动诱发的关系
- 2011年
- 目的 研究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心室颤动(VF)诱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6只开胸犬,在其左心室前壁心外膜缝上一块含有12×12个单极电极(电极间距2mm)的电极板.采用连续起搏方法,分别记录300 ms、200 ms及诱发VF或失去1:1心室夺获前不应期及激动周期.通过不应期标准差及其变异系数测定不应期离散度,激动周期差值的绝对值之和及其均值评估激动周期变异大小.结果 有5只犬通过此刺激方案诱发VF,VF的诱发率为83.3%.与300 ms起搏时相比,200 ms起搏时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00 ms及200 ms起搏时相比,VF发生或失去1∶1心室夺获前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VF诱发相关,两者变异增大易于促发VF.
- 林长坚金奇张凝周建庞旸任淑静顾刚吴立群
- 关键词:动作电位不应期心室颤动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静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有急性保护作用,既能否增加心肌保护性蛋白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phosphorylation-Akt,p-Akt)的表达及是否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14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G-CSF组和对照组,n=7).所有家兔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再灌注4 h(G-CSF组再灌注同时静脉泵G-CSF 10 μg/kg维持30 min,对照组静脉用生理盐水10 mL/kg维持30 min).利用60道袜套状电极进行双心室整体心外膜电生理标测.两组分别于基础状态下,缺血时及再灌注4h后通过程序性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VF),并测定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通过快速傅里叶转换技术测定每个标测电极的VF激动频率.应用Curtis-Walker评分系统评价两组再灌注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测定缺血区心肌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家兔均可通过程序性电刺激诱发出稳定VF.与对照组相比,G-CSF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分数[(6.3±1.5)对(2.3±2.6),P=0.038].两组间基础状态下、缺血及再灌注时DFT及VF激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灌注4h后VF激动频率较基础状态及缺血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F不增加血清TNF-α及IL-10的浓度,但可增加缺血区心肌P-Akt的表达.结论 静脉用G-CSF未改变VF激动频率及缺血再灌注DFT,但是G-CSF通过增加缺血区心肌组织中p-Akt的表达可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结果提示静脉使用G-CSF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的急性保护作用.
- 任淑静金奇周建林长坚庞旸张凝凌天佑顾刚沈永初陈颖陆林吴立群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除颤阈值
-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 2008年
- 心房颤动(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逐渐伴随心房机械功能的退化,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
- 吴立群陈康
-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上相当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医学上的难题,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过去十余年中,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已被证实可降低死亡率。尽管使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
- 吴立群
- 文献传递
- N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入院患者入院时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 d、3 d、7 d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持续监测患者入院7 d内有无房颤发作,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组(n=51)和无房颤组(n=185)。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NT-proBNP预测急性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临界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梗后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心梗后的新发房颤率为21.6%。单因素分析发现,房颤组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前壁心梗、左前降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无房颤组;房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无论在入院时,还是术后1 d、3 d和7 d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时NT-proBNP水平预测急性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为0.60~0.90,P<0.01),最佳临界值为1403.6 ng/L。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1403.6 ng/L(OR=1.8,95%CI为1.3~2.4)、年龄>69岁(OR=1.6,95%CI为1.3~3.1)和左心房内径>43.8 mm(OR=1.3,95%CI为1.1~1.9)是首次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早期预测急性心梗后新发房颤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罗晓颖许燕张建盛吴立群戚文航
- 关键词:N端脑钠肽前体急性心肌梗死
- 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原理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冷冻消融技术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77年.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消融技术之一。随着消融技术的发展,冷冻球囊作为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新型的治疗术式,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优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陋。本文就冷冻消融的原理及其在房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阐述。
- 卫越金奇张凝潘文麒凌天佑林长坚吴立群
- 关键词: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消融技术心律失常
- 中国心电生理专科医师的规范与培养
- 2011年
- 完善的规范与培养体系有助于中国心电生理界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中国已建立了相应的心电生理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在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导师、培训考核等方面设置了具体要求,目前已实施两年余,在全国培养心电生理专科医师499名,共90名学员顺利拿到资格证书(仅2010年3月举办过1次考试)。随着中国心律学界的不断发展,此规范与培养体系将得以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 吴立群
- 关键词:心电生理
-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目前认识和建议(2011年修订版)被引量:1
- 2011年
- 1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轻者为局部囊袋肿胀、化脓、破溃,严重者甚至导致菌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拔除心内膜导线和取出脉冲发生器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感染的方法。
- 王方正马坚黄德嘉黄从新曹克将华伟沈法荣吴立群吴立群宿燕岗杨杰孚王景峰陈泗林张澍
- 关键词:适应证导线心内膜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