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心血站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冷沉淀
  • 3篇红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血液
  • 2篇输注
  • 2篇洗涤红细胞
  • 1篇蛋白原
  • 1篇蛋白质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血液成分
  • 1篇血液成分输血
  • 1篇血液制备
  • 1篇循环法
  • 1篇上清
  • 1篇室温
  • 1篇输血
  • 1篇输血反应

机构

  • 8篇佛山市中心血...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作者

  • 8篇周丽
  • 5篇李军娥
  • 3篇吴伟珊
  • 2篇余晋林
  • 2篇卓创近
  • 1篇梁佩贤
  • 1篇朱业华
  • 1篇何其通
  • 1篇戴伟良
  • 1篇梁惠兰
  • 1篇马春会
  • 1篇余卓丽
  • 1篇谭瑞元
  • 1篇郭婉群
  • 1篇刘运芝
  • 1篇郭永建

传媒

  • 2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洗涤红细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4年
何其通谭瑞元周丽郭婉群李军娥吴伟珊
关键词:洗涤红细胞输注临床医生全血回顾性分析
滤白红细胞预防发热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滤白红细胞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佛山市地区各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输注红细胞的患者150例,根据采用血液不同的过滤方式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普通悬浮红细胞,观察组采取滤白红细胞。观察两组FNHTR的发生率以及滤白红细胞治疗前后血液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8%)的FNHTR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滤白红细胞在进行过滤后,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容量低于过滤前(P<0.05),而淋巴细胞(LYM)、血红蛋白(Hb)、平均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蛋白浓度(MCHC)与过滤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滤白红细胞预防FNHTR疗效显著,能够降低FNHTR的发生率,血液质量也得到稳定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李军娥周丽黄勤戴伟良
关键词:血液成分输血发热
PDCA循环法在提高冷沉淀制备质量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冷沉淀制备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制备的254袋冷沉淀凝血因子,根据时间分为两组,将2019年7~12月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期间进行冷沉淀制备的127袋全血作为研究组,同年1~6月未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期间进行冷沉淀制备的127袋全血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工作质量及冷沉淀制备质量。结果研究组操作欠规范、时间管控不当、冷链管控不当发生率为0.79%、1.57%、1.57%,低于对照组的6.30%、7.09%、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冷沉淀制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FⅧ)含量为(214.63±45.71)mg/袋、(125.38±26.44)IU/袋,高于对照组的(188.83±32.35)mg/袋、(112.45±24.23)IU/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沉淀产品中FIB、FⅧ合格率为100.00%、98.43%,高于对照组的93.70%、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能够提高冷沉淀制备工作质量,提升冷沉淀制备合格率。
周丽李军娥吴伟珊
关键词:冷沉淀PDCA循环法
英国血小板输注应用指南主要推荐及其启示(续)被引量:5
2018年
4血小板输注推荐意见的证据说明4.1查明血小板减少的病因4.1.1推荐意见推荐1:如果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查明其原因方能对症管理(1A)。4.1.2证据说明只有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4.2恢复可期的可逆性骨髓衰竭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指南》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本身或者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研究证据为基础.
周丽马春会梁惠兰余卓丽郭永建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
冷沉淀凝血因子虹吸法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与验证
目的优化冷沉淀凝血因子虹吸法制备工艺参数,以提高制备质量。方法采用不同的虹吸前融化时间和虹吸高度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通过称量和控制冷上清的重量实现对冷沉淀容量的控制,检测并比较其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优化前后冷沉淀...
梁佩贤余晋林刘运芝卓创近周丽招淑文
文献传递
全血保存温度和时间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全血保存温度和时间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6月佛山市中心血站采集的120袋(200 ml/袋)全血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室温组和低温组,每组各60袋,每组平均分为3份(20袋/份),分别于室温(20~24℃)和低温(2~6℃)条件下保存8、12、24 h,离心得到新鲜冰冻血浆,并于1周内制备出冷沉淀凝血因子,测定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的凝血因子Ⅷ(FⅧ)含量、纤维蛋白原(FIB)含量、FⅧ合格率及FIB合格率,比较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对全血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含量、FIB含量、FⅧ合格率及FIB合格率的影响。结果保存8、12、24 h,两组的FⅧ、FI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存12 h的FⅧ、FIB含量与保存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存24 h的FⅧ、FIB含量均低于保存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保存8、12、24 h的FⅧ合格率分别为100.00%、95.00%、90.00%,与室温组的100.00%、95.00%、8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保存8、12、24 h的FIB合格率分别为100.00%、100.00%、95.00%,与室温组的100.00%、100.00%、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存12、24 h的FⅧ、FIB合格率与保存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4 h内全血室温保存与低温保存对冷沉淀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周丽李军娥童要聪梁凤珍
关键词: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室温
不同储存时间血液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储存时间血液制备的洗涤红细胞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采集CPDA-1保养液剂量全血为400 mL的血液,制备成2 U去白悬浮红细胞60袋放置于储血专用冰箱中,取存储期第1、2、3、4、5周的去白悬浮红细胞各12袋,制备成洗涤红细胞,于制备后1 h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上清蛋白质和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溶血率,同时检测不同储存时间的原料血溶血率。结果第5周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第1、2、4周(P<0.05),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3周和第4周的上清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与第2周溶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周、第2周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第4周和第5周溶血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5周出现1例洗涤红细胞,溶血率为0.85%,超出质量控制要求;第1周原料血溶血率与第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周、第2周与其他各时间点原料血溶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不同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有较大影响,随着血液储存时间延长,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溶血率、上清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若使用保存期较长的血液制备剂,溶血率可能无法达到标准,因此,建议使用保存期在2周内的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
李军娥周丽招淑文
关键词: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
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的制备质量和效率评价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评价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的制备质量和效率。方法将400袋新鲜冰冻血浆按照不同规格随机分为手工虹吸法组(简称手工组)和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组(简称自动组)。测定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照质量要求计算符合率,采用SPSS12. 0做统计学分析。以每小时人均制备量为效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Ⅷ因子含量均值的比较,3种规格(2. 0 U、1. 5 U和1. 0 U)自动组分别为(130. 64±16. 91) IU/袋、(103. 89±32. 44) IU/袋和(72. 35±18. 37) IU/袋,手工组分别为(87. 61±15. 33) IU/袋、(65. 43±11. 18) IU/袋和(49. 54±10. 24) IU/袋(均P〈0. 05);Ⅷ因子含量符合率(95%CI)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99. 17%(97. 5%—100%)、100%(100%—100%)、100%(100%—100%),手工组分别为82. 50%(75. 6%—89. 4%)、85. 00%(73. 4%—96. 6%)、82. 50%(70. 2%—94. 8%)(均P〈0. 05)。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值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254. 26±73. 10) mg/袋、(204. 32±64. 54) mg/袋和(139. 44±30. 64) mg/袋,手工组分别为(184. 89±35. 58) mg/袋、(150. 42±35. 82) mg/袋和(120. 75±25. 24) mg/袋(均P〈0. 01);纤维蛋白原含量符合率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均为100%(100%—100%),手工组分别为92. 50%(87. 7%—97. 3%)、95. 00%(87%—91%)、92. 50%(84. 0%—100%),仅2. 0 U规格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每小时人均制备量,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19. 32袋、22. 47袋和28. 17袋,平均为21. 25袋,手工组分别为7. 95袋、10. 81袋和12. 82袋,平均为9. 12袋。结论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其符合率均显著高于手工虹吸法,制备效率高,节省人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周丽余晋林吴伟珊梁凤珍卓创近朱业华
关键词:自动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