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霖
- 作品数:32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右叶见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影——请分析病变性质
- 2014年
- 患儿男,3个月,发现腹部肿块20天,初期有发热,体温最高达38℃,有反复贫血。体检:腹部高度膨隆,无肠型,无蠕动波,腹肌柔软,于右上腹可扪及包块,包块直径约10 cm,表面无结节感,局温正常,质地硬,无压痛,无波动感,与周围界限尚清楚,不可推动。实验室检查:
- 朱才娣丁山黄冰周俊霖吴立强
- 关键词:病变性质混杂密度肝右叶块影腹部肿块蠕动波
- 新生儿吸入综合征的临床X线诊断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吸入综合征的临床X线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对55例就诊时间在72h内、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患儿,行床旁前后位胸部X线摄片。结果肺纹理增粗31例,斑片状影45例,颗粒状结节影17例,肺不张5例,纵隔肺疝5例,间质性肺气肿15例,纵隔积气3例,气胸5例。结论羊水吸入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纹呈自肺门向外带放射状分布,大部分有斑片状边缘模糊淡薄影。间质性肺气肿和粗结节影则为胎粪吸入所致,有纵隔积气、气胸等并发症时易危及患儿生命,若并发肺透明膜的形成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
- 李才健吕静周俊霖侯刚蒋火富
- 关键词:吸入综合征X线新生儿
- MRI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MRI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ARM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将MRI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7例ARM中,高位型10例(37.0%),中位型5例(18.6%),低位型12例(44.4%);27例ARM中,MRI多平面成像可清晰显示横纹肌复合体发育情况,各肌肉体积小,肌肉分辨困难,且部分重叠;中、高位型ARM中,3例横纹肌复合体发育较好,12例发育差,低位型ARM中,7例横纹肌复合体发育好,1例发育较好,4例发育差;术中探查发现,中高位型ARM中,5例横纹肌复合体发育较好,10例发育差,低位型ARM中,10例横纹肌复合体发育好,2例发育较好。27例ARM中伴有瘘管19例(70%),其中尿道瘘6例,会阴瘘8例,膀胱瘘2例,阴道瘘2例,阴囊根部体表瘘1例。MRI可清晰显示10例瘘管,余9例瘘管显示不明显或未见显示。结论:MRI检查能准确判断畸形类型,评价横纹肌复合体发育情况,特别是对中高位型ARM,可显示部分瘘管,了解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以及脊髓椎体异常,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需注意的情况提供重要信息。
- 朱才娣肖新兰丁山周俊霖吴主强黄金狮
- 关键词:肛门直肠畸形儿童磁共振成像
- 儿童干酪性肺炎X线诊断分析
- 2002年
- 夏梅英董其龙周俊霖侯刚
- 关键词:儿童干酪性肺炎X线诊断
- 儿童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NICH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22例NICH患儿男14例,女8例,就诊平均年龄4.2岁。发病部位:头面部5例、颈部3例、躯体6例、上肢5例、下肢3例。组织学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小叶状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出血管腔内,呈现“钉突样”,结节中央通常可见1条或多条管壁厚薄不一的引流血管;小叶间为纤维组织间隔和纤维脂肪间隔,纤维组织中通常可见异常的动脉和静脉结构,小叶边缘可见淋巴管样的结构;3例可见血栓。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CD34(22/22)、CD31(22/22)、平滑肌肌动蛋白(22/22)、波形蛋白(22/22),D2-40表达位于结节边缘,所有病例不表达Glutl。结论NICH属于良性病变,预后较好,病理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杨文萍徐红艳曾松涛傅荣华曾华谭梅军吴艳熊枫黄慧钟梅慧张守华周俊霖
- 关键词:血管瘤儿童
- 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
- 目的分析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004年1月-2005 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64例,男46例,女18例,最小4小时,最大12岁。其中54例行彩超检查,22例行CT平扫检查,16...
- 侯刚周俊霖严济泳丁山李先文李先文
- 文献传递
- 儿童神经母细胞伴骨转移的MSCT诊断
-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伴全身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MS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NB伴骨转移患儿的临床及MSCT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1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胸部和头颅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别...
- 周俊霖丁山黄素华徐红艳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骨骼
- 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
- 2005年
- 目的分析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64例,其中54例行彩超检查,22例行CT平扫,1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超声检查:36例表现为囊壁有完整光滑的线形回声,类圆形,其内无或少量分隔,内为无回声区;5例继发出血者囊内可见点状回声,转换体位有点状回声浮动;13例瘤体表面覆有增厚的强回声,断面呈海绵状、网格状或蜂窝状.CT检查,11例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包块,可见囊壁;囊壁厚1~2 mm,瘤内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6~24 Hu,无或有少量分隔;3例出血者有分层征(液~液面),8例病灶边界不清,呈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块影,瘤内可见分隔,CT值在35 Hu左右;CT增强者:增强前后瘤内密度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轻度增强.结论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囊性淋巴管瘤超声和CT根据其特征均能得以诊断,但超声简单易行,无损伤宜首选.
- 丁山周俊霖严济泳侯刚李先文
- 关键词:儿童淋巴管瘤影像诊断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与HRCT特点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与小气道炎症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临床综合征,见于感染后或异体移植、吸入有毒物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儿童最常见的原因为继发于下呼吸道感染,其特征性的临床、影像学和肺功能表现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 丁山周俊霖朱晓华郑巍
- 文献传递
- 辅助性T细胞17及白介素-17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HSP)组3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发作时、治疗前抽血检测IL-17水平和Th17细胞数。结果 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HSPN组患儿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HSP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IL-17水平增高,Th17细胞功能增强;Th17细胞和IL-17共同参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血浆IL-17水平是HSP活动的指标之一,并且可能成为HSP早期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 苗静周俊霖彭晓杰郑卫民傅睿黄玉辉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TH17IL-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