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小平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血雉
  • 2篇繁殖
  • 1篇倒木
  • 1篇育雏
  • 1篇育雏期
  • 1篇声谱
  • 1篇声谱分析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栖息地特征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卧龙自然保护...
  • 1篇卵期
  • 1篇活动区
  • 1篇繁殖期
  • 1篇繁殖特性
  • 1篇保护区
  • 1篇雏期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四川卧龙国家...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周小平
  • 5篇郑光美
  • 5篇贾陈喜
  • 3篇张和民

传媒

  • 2篇Curren...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冬季血雉行为的研究
本文报道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冬季血雉的活动区、夜栖行为及行为特征.血雉冬季营集群生活.越冬早期活动区较为固定,至后期受雪被的影响而大范围游荡觅食,活动区面积增大.血雉喜选择灌木夜栖.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冬季33株夜栖树进行了分...
贾陈喜郑光美周小平张和民
关键词:血雉
文献传递
血雉的声谱分析被引量:10
1998年
本文采用野外实地录音,室内语图分析和制图的方法,对血雉的呼唤声、报警叫声、取食叫声、争食叫声、联络叫声等5种鸣声的频率变化范围和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的鸣声与其相应行为的关系。
贾陈喜郑光美周小平张和民
关键词:血雉声谱分析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被引量:15
2004年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 (5月 )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 31 90hm2 ,雌鸟为 8 6 7hm2 。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 15 4 5hm2 (6月 )和17 33hm2 (7月 )。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 ,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
贾陈喜郑光美周小平张和民
关键词:繁殖期倒木卵期活动区
血雉育雏期家族活动和暖雏行为被引量:5
2001年
1994年 11月至 1995年 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育雏期家族群的活动和暖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双亲共同育雏组成家族群活动。雌鸟每次暖雏持续时间7 87± 0 45 (90 )min ,与雏鸟的日龄无关 (r =0 0 6 3 ,P =0 5 40 ) ;相邻两次暖雏的间隔时间为 13 6 0± 1 15min。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 ,暖雏次数趋势于减少 (r =- 0 878,P <0 0 0 1) ,而在多云、降雨等较冷的天气暖雏次数增多。雏鸟 40日龄后未再观察到暖雏行为。以家族群每日平均移动率计算活动性并探讨与雏鸟日龄的关系时发现 ,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6 80 ,P <0 0 0 1) ,育雏期第二个月家族群活动区面积 (0 17km2 )比第一个月的 (0 15km2 )大。
贾陈喜郑光美周小平张和民
关键词:血雉育雏期
卧龙自然保护区血雉的社群组织被引量:21
1999年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联结紧密,可维持整个繁殖季节。孵卵由雌鸟承担,取食时由雄鸟相伴,雌雄鸟共同育雏。繁殖季节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雄鸟、参加繁殖的成体雄鸟或配偶对往往也有集群活动的倾向。在繁殖季节,驱逐行为视个体间是否为同一冬季群体而有所变化。
贾陈喜郑光美周小平张和民
关键词:血雉繁殖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