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新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震后
  • 2篇苏门答腊地震
  • 2篇同震变化
  • 2篇MW9
  • 2篇GRACE
  • 2篇垂线偏差
  • 2篇大地震
  • 1篇地球内部
  • 1篇地幔
  • 1篇东北部
  • 1篇断层
  • 1篇粘滞性
  • 1篇正交函数
  • 1篇日本大地震
  • 1篇水储量
  • 1篇水储量变化
  • 1篇四川盆地
  • 1篇体细胞
  • 1篇同震变形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东京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周新
  • 6篇付广裕
  • 4篇孙文科
  • 2篇孙文科
  • 2篇张国庆
  • 1篇梁伟锋
  • 1篇赵斌
  • 1篇董杰
  • 1篇苏小宁
  • 1篇郭树松
  • 1篇金红林
  • 1篇甘卫军
  • 1篇张克亮
  • 1篇徐云马
  • 1篇高尚华
  • 1篇杨光亮
  • 1篇祝意青
  • 1篇刘泰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院计...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大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本研究提出一种计算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的方法,给出关于四种独立震源的格林函数,并将其应用于重力卫星GRACE观测数据的解析研究。
孙文科周新
关键词:垂线偏差大地震GRACE格林函数观测数据重力卫星
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大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正>本研究提出一种计算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的方法,给出关于四种独立震源的格林函数,并将其应用于重力卫星GRACE观测数据的解析研究。方法:针对球形地球模型,依据目前为止作者提出的球形地球位错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路,计算四种独
孙文科周新
文献传递
季节性水储量变化效应对云南大理地区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
<正>红河断裂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的东部,与哀牢山形成的红河—哀牢山断裂带是华南亚板块与印支-巽他亚板块的分界线,也是一条斜贯云南的地质分界断裂。始于洱源经过大理州、元江、红河州后向东南延伸进入北部湾,在陆地上长达上千公里...
周新孙文科李辉大久保修平孙少安邢乐林刘冬至申重阳
文献传递
利用GRACE卫星数据提取苏门答腊地震同震和震后重力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果与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后7a断层下盘重力变化累计达到5.6μGal,超过同震变化信号;而断层上盘震后重力变化只有0.6μGal,仅为同震变化信号的11%。该现象表明,断层下盘所在海洋地层的粘滞性较低,地层相对柔软,其地层在震后由于较大的粘滞性松弛效应而持续变形,并伴随较大的重力变化;而断层上盘所在的地层接近陆地地壳特性,地层相对脆硬,震后受地层的粘滞性响应而导致的重力变化相对较小。
张国庆付广裕周新
关键词:GRACE卫星高斯平滑粘滞性
2011日本Mw9.0地震的同震变形
<正>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Mw9.0特大地震是人类有地震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之一,其产生的巨大海啸给日本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包括上万人死亡、核泄漏以及地貌的永久变形等。该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以8 cm/...
周新孙文科赵斌付广裕董杰聂兆生
文献传递
2011年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起的地球内部同震变化
董杰孙文科周新付广裕
利用震后黏弹性位错理论研究苏门答腊地震(M_w9.3)的震后重力变化被引量:12
2015年
本文利用2003—2011年的GRACE RL05数据提取了苏门答腊地震(Mw9.3)引起的震后重力变化,发现断层两侧震后重力变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断层下盘总体变化率为0.55μGal/yr,断层上盘为0.16μGal/yr.基于子断层叠加的编程思想,本文将Tanaka的黏弹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简称黏弹位错程序)加以改造,克服了其近场计算精度不足(甚至错误)的缺陷,可用来研究大地震引起的近场震后位移与重力变化.本文利用改造后的黏弹位错程序计算了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Mw9.3)产生的同震重力变化,计算结果在空间分布和量级上均与利用弹性位错程序计算获得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我们对黏弹位错程序进行改造的正确性.最后,结合GRACE卫星观测数据,本文利用Tanaka的黏弹位错理论研究了苏门答腊地区的地幔黏性因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幔黏滞性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当发震断层上下两盘的地幔黏滞性系数分别取8×1018 Pa·s和1×1018 Pa·s时,模拟的震后重力变化在总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上与GRACE卫星观测结果更接近.
张国庆付广裕周新徐长仪
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理论及其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应用
孙文科周新
川西地区实测自由空气重力异常与EGM2008模型结果的差异被引量:31
2013年
在四川盆地西部建立了一个由302个观测站组成的区域观测网,并进行了高精度流动重力与GPS观测,其目的是获取区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简称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并对EGM2008模型在该区域的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区域实测的重力异常总体为负值,由西到东逐步从-160×10-5 ms-2平缓变化到-60×10-5 ms-2左右.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揭示的模型重力异常较好地勾画出研究区域的总体地形分布形态,龙泉山脉以及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边界皆存在明显的模型重力梯度带.研究区东南部的模型重力异常大约为-50×10-5 ms-2左右,但在龙泉山西部成都平原地区,模型重力异常则达到-120×10-5 ms-2左右.在区域观测网内绝大部分观测点上,模型与实测重力异常的差值几乎为一个常数(-10×10-5 ms-2左右),说明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实际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形态.如果配以一定数量的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整体调节,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实际地球重力场.
付广裕祝意青高尚华梁伟锋金红林杨光亮周新郭树松徐云马杜伟吉
关键词:GPS四川盆地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与震源区总体构造特征被引量:10
2017年
本文利用较为完备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4.5年的震后位移数据,优化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黏滞性因子,更新了该强震断层余滑时空演化过程.首先,基于日本列岛215个均匀分布的GPS连续观测站震前2年与震后4.5年的观测数据,提取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位移时空变化;接着,依据断层余滑衰减相对较快的特点,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3~4.5年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反复拟合,确定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源区地幔黏滞性系数和岩石圈弹性层厚度的最优解分别为6×10^(18)Pa·s和30 km;然后,从震后3年内GPS观测数据中剔除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获取了断层余滑对应的震后位移场;最后,利用基于球体位错理论的反演算法,反演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断层余滑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断层余滑在震后半年内变化显著,震后2年主震区域余滑基本停止,断层的两端存在一定的余滑效应,断层余滑的累计矩震级达到8.59;地震后4年,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对震后位移场的贡献在总体上超过断层余滑的贡献.
刘泰付广裕周新苏小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