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炜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青蒿
  • 2篇青蒿素
  • 2篇抗炎
  • 2篇活性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新适应症
  • 1篇血清
  • 1篇氧化酶
  • 1篇药物
  • 1篇抑制活性
  • 1篇肾小球
  • 1篇肾小球基底膜
  • 1篇肾炎
  • 1篇兔血
  • 1篇兔血清
  • 1篇泼尼松
  • 1篇自身免疫
  • 1篇自身免疫疾病
  • 1篇小鼠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上海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唐炜
  • 3篇左建平
  • 1篇杨光明
  • 1篇郑明月
  • 1篇王峻霞
  • 1篇蔡宝昌
  • 1篇杨欢
  • 1篇范林乾
  • 1篇蒋华良
  • 1篇张翱
  • 1篇王栋
  • 1篇薛鲁
  • 1篇刘刚
  • 1篇陈醒
  • 1篇张芳芳
  • 1篇朱峰华
  • 1篇杨晓倩

传媒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Chines...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蒿素类衍生物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7年
青蒿素类衍生物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素类衍生物对各类红斑狼疮、皮炎及关节炎有效;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衍生物在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上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为了研究和获得免疫抑制活性更高的化合物,一系列经过结构改造后合成的新型青蒿素类化合物相继被报道。但到目前为止,有关青蒿素类衍生物免疫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青蒿素类衍生物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峻霞唐炜左建平
关键词:青蒿素抗炎免疫抑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构效关系研究和治疗新适应症衍生物的发现被引量:7
2017年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在抗疟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耐药表现出很好的疗效.本文首先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回顾,系统分析了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还原电势检测,以及分子对接等不同手段对于研究青蒿素衍生物结构优化,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方面的指导作用.除了抗疟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类化合物开展了以免疫调节活性为导向的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在青蒿素母体结构上引入新的基团,发现了一批具有更强免疫抑制活性以及口服吸收良好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其次,主要介绍这些新型青蒿素类衍生物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了充分挖掘青蒿素骨架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青蒿素本身或其简单的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等的抗肿瘤活性较弱.然而,通过采用向青蒿素骨架中引入水溶性片段、杂多环,以及靶向药物片段等策略,可以获得抗肿瘤活性更好,成药性更高,且具有明确分子靶标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最后,对新型抗肿瘤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和改造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郑明月刘刚唐炜左建平张翱蒋华良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药物自身免疫疾病
镰形棘豆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及抗炎机制初探(英文)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对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总挥发油、总黄酮、总皂苷和总多糖部位进行了体内外抗炎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采用两种抗炎动物模型(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卡拉胶诱导的小鼠腹腔白细胞迁移),评价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抗炎活性;以总抗氧化活性、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作为抗氧化性指标,评价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镰形棘豆抗炎抗氧化活性部位。并采用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模型探讨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的抗炎作用机制,同时对其胃肠道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镰形棘豆总黄酮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且无任何胃肠道刺激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的水平、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MDA),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GSH-Px)有关。结论:本研究为阐明传统药用植物镰形棘豆的抗炎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杨光明王栋唐炜陈醒范林乾张芳芳杨欢蔡宝昌
关键词:镰形棘豆抗炎活性黄酮抗氧化酶PGE2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抗小鼠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用于相关药物药效学及机制的研究。方法:1制备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分离获得小鼠GBM组分,制备成冻干粉免疫家兔,得到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2建立抗小鼠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将兔Ig G与弗氏完全佐剂(CFA)充分乳化,于C57BL/6小鼠右脚脚掌注射进行致敏,3 d后尾静脉注射兔血清进行再次免疫。3肾炎小鼠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醋酸泼尼松龙(PNS)进行干预治疗,口服给药14 d,2 mg·kg-1·d-1,观察小鼠蛋白尿、蛋白肌酐比、血生化的变化。结果:注射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200μl,300μl,500μl),成功建立小鼠肾炎模型,模型小鼠蛋白尿及血清尿素氮(BUN)水平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NS治疗后,能明显降低肾炎小鼠蛋白尿水平、蛋白肌酐比及BUN水平(P<0.05,P<0.01),缓解小鼠肾炎症状。结论: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能够成功诱导小鼠肾炎模型,醋酸泼尼松龙能够有效发挥治疗作用,证实该模型可用于相关药物药效学及机制的研究。
薛鲁杨晓倩朱峰华唐炜左建平
关键词:兔血清醋酸泼尼松龙动物模型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