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令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宫颈
  • 7篇细胞
  • 5篇宫颈癌
  • 4篇人乳
  • 4篇人乳头瘤
  • 4篇人乳头瘤病毒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瘤
  • 4篇乳头瘤病毒
  • 4篇上皮
  • 4篇细胞学
  • 4篇瘤病毒
  • 4篇宫颈癌筛查
  • 3篇危型
  • 3篇鳞状
  • 3篇高危
  • 3篇高危型
  • 2篇液基细胞学
  • 2篇上皮内
  • 2篇上皮内瘤

机构

  • 11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11篇孔令华
  • 6篇郎景和
  • 3篇程雪梅
  • 2篇关若丽
  • 2篇金力
  • 1篇戴毅
  • 1篇陈飞
  • 1篇孙晓光
  • 1篇李雷
  • 1篇沈铿
  • 1篇刘玉琴
  • 1篇靳家玉
  • 1篇李冬梅
  • 1篇杨毅
  • 1篇王友方
  • 1篇顾建刚
  • 1篇王友芳
  • 1篇顾蓓
  • 1篇饶丽萍
  • 1篇商晓

传媒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适合中国人群的宫颈癌筛查技术和效果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37
2018年
目的评价在我国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真实医疗条件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干预技术的应用和效果。方法2015—2018年全国21家医院开展宫颈癌人群筛查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评价。按照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7个大区,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每区选取2~4个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点,基层筛查点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对临床检测指标进行评价。农村地区女性采用细胞学、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或肉眼观察初筛,细胞学或肉眼观察初筛阳性女性直接行阴道镜检查;HPV检测初筛阳性女性行细胞学或肉眼观察分流,或直接行阴道镜检查。城市地区女性采用细胞学或HPV检测,细胞学或HPV16/18型初筛阳性女性直接行阴道镜检查,其他高危型HPV阳性行液基细胞学分流或直接阴道镜检查。入组女性在第3年采用基线的初筛技术联合筛查,阳性女性行阴道镜检查。比较各初筛组人群的筛查阳性率、人群阴道镜转诊率和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2级及以上(CIN2+)病变检出率。结果基线筛查中共入组63 931人。11个农村筛查点共33 823人,其中HPV组15 577人,醋酸碘染肉眼观察法(VIA/VILI)组11 157人,液基细胞学组7 089人。10个城市筛查点共30 108人,其中液基细胞学组9 907人,HPV检测组20 201人。城市和农村地区HPV阳性率分别为9.34%和12.53%,城市和农村地区细胞学异常率分别为5.63%和4.24%,农村人群VIA/VILI的初筛阳性率为12.25%。基线筛查中人群CIN2+病变检出率为0.56%,城市和农村地区HPV组的检出率均高于液基细胞学组(均P〈0.05)。结论各个项目点均按预期完成了基线筛查任务,农村女性的HPV感染率高于城市地区。基线筛查中,采用HPV初筛对CIN2+病变的检出优于液基细胞学。真实条件下的宫颈癌筛查效果评价为我国卫生决策者在不同地区推进宫颈癌防控工作提�
赵宇倩戴毅党乐孔令华张颖冯瑞梅乔友林郎景和
关键词:宫颈肿瘤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人群筛查
CellDetect~染色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CellDetect 染色技术在子宫颈癌筛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CellDetect染色并观察薄层液基涂片172张,与巴氏染色和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估CellDetect染色技术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活检组织染色选自CINⅠ、Ⅱ、Ⅲ级和SCC的病例。结果 CellDetect染色能从颜色上显示出高度病变、低度病变和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表现为核呈紫红色,而正常的表层细胞表现为细胞质和核为绿色,中间型(副基底细胞和基底细胞)细胞核为绿色或淡粉色;在活检组织中,CellDetect染色于上皮层染色较好,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颜色反应分界清楚,对于CIN的分级有很好的帮助。CellDetect染色诊断CIN和SC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65.2%、74.2%和78.9%。结论 CellDetect染色对于CINⅡ、Ⅲ和SCC的检出率比较高,与巴氏染色相比,增加了颜色指标,能够区分染色宫颈上皮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特别适用于需要临床即时干预的高级别病变的检出,极有可能成为宫颈癌初筛和早期诊断的简单、低价、有效的特殊染色方法。
李冬梅倪玉乾朱远源孔令华顾建刚钟定荣
关键词: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子宫颈癌筛查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其中中国占1/4左右.子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的主要病因明确锁定的人类恶性肿瘤,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所致,一般经过5~10年的连续的病理过...
孔令华郎景和
关键词:子宫颈癌疾病防治联合筛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p16/Ki-67双染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比较细胞学p16/Ki-67双染检测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对细胞学为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的分流作用与诊断效能。方法收集细胞学诊断为ASCUS,同时行hrHPV检测,并有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患者信息。将剩余宫颈上皮脱落细胞标本进行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测,对比细胞学p16/Ki-67双染检测和hrHPV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诊断效能。收集宫颈组织学标本,进行p16/Ki-67组织学双染,比较组织学p16/Ki-67双染结果与病理的符合度。结果细胞学p16/Ki-67双染的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大致呈正比,符合度高于hrHPV检测(P=0.6963);双染检出CIN2+的特异度(58.54%vs 21.95%,P=0.0014)、总体符合率(65.38%vs 36.54%,P=0.0058)、阳性预测值(37.04%vs 23.81%,P=0.2829)、阴性预测值(96.00%vs 90.00%,P=0.4958)和Kappa系数(0.3227 vs 0.0633)均优于hrHPV检测,可减少28.9%的阴道镜分流。组织学p16/Ki-67双染的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大致呈正比。结论细胞学p16/Ki-67双染是一个较好的宫颈癌筛查分流手段,可提高CIN2+检出效能,降低误诊率及过度治疗。组织学p16/Ki-67双染是一组良好的生物学标记物,可辅助宫颈病变的诊断。
杨旎陈飞孔令华霍霄沈铿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轻微细胞学异常发生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中,轻微细胞学异常发生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即时风险和5年累计风险,同时验证2019年美国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会指南的临床处理策略的本地适用性。方法:选择2017年2~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门诊经Hr-HPV检测阳性,细胞学为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或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并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的患者共565例进行高级别子宫颈病变[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即时风险研究;对组织学为CIN1及以下且有5年随访数据的193例患者进行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5年累计风险研究。结果:①565例患者中,CIN2^(+)和CIN3^(+)的即时发生率分别为32.21%和12.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SIL(35.54%)发生CIN2^(+)的即时风险为ASC-US(28.78%)的1.62倍(95%CI 1.12~2.36,P<0.05);HPV 16/18阳性(45.29%)发生CIN2^(+)的即时风险是Hr-HPV其他型阳性(23.68%)的2.89倍(95%CI 1.99~4.20,P<0.05)。②5年长期随访的193例患者中,CIN2^(+)和CIN3^(+)的5年累计发生率分别为6.2%和2.6%。Cox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的年龄、Hr-HPV感染类型和细胞学结果发生CIN2^(+)和CIN3^(+)的5年累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LSIL较ASC-US患者仅在首次阴道镜活检CIN2^(+)病灶检出率更高;感染HPV 16/18患者发生高级别病变的即时风险显著高于Hr-HPV其他型患者,但阴道镜后的5年长期风险无显著性差异;年龄不是发生高级别病变风险的危险因素。
肖晓萍孔令华赵拴政万茹王巍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和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HR-HPV DNA)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有HR-HPV DNA检测和组织学结果的728例阳性TC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8例患者病理学诊断为正常、宫颈上皮内瘤变1(CIN1)、CIN2/3、子宫颈鳞癌、子宫颈腺癌、子宫内膜癌分别为152、310、238、22、1、5例,细胞学诊断为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相对于CIN1/HPV、CIN2/CIN3、子宫颈鳞癌的符合率分别是54.7%、65.4%、85.7%;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腺细胞(AGC)、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SC-US)、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LSIL、HSIL、SCC的患者分别是8、227、22、311、153、7例,其中HR-HPVDNA的阳性率分别是75%、85.5%、77%(17/22)、91.3%、93%、100%;TCT联合HR-HPV DNA检测与病理诊断CIN的符合率为82.5%,单纯TCT检查与病理诊断CIN的符合率为79.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组HR-HPV感染率、CIN发生率无显著性;以病理诊断≥CIN2为阳性结果,HR-HPV DNA检测在ASC-US患者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1%、14.0%、27.3%、96.7%。结论液基细胞学和HR-HPV DNA检测是子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HR-HPV DNA的检测有利于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分流管理。
孔令华金力程雪梅郎景和
关键词:宫颈癌液基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细胞学PAX1/JAM3双基因甲基化检测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PAX1/JAM3双基因甲基化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2022年5至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妇科门诊行子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女性中,将接受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检测与PAX1/JAM3双基因甲基化(PAX1 m/JAM3 m)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共1184例。基于hrHPV和细胞学结果,根据现行指南对于需要转诊阴道镜的女性提供相关检查和活检。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研究比较各项检测方法及其组合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结果1184例研究对象的年龄[M(Q_(1),Q_(3))]为39(32,51)岁,其中子宫颈良性或慢性子宫颈炎(正常)、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CIN2、CIN3和子宫颈癌分别为541例(45.7%)、273例(23.1%)、168例(14.2%)、140例(11.8%)和62例(5.2%)。根据病理学结果,PAX1 m/JAM3 m检测诊断CIN2或更严重病变(CIN2+)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1%和95.9%,诊断CIN3+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6%和8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对于诊断CIN3+,PAX1 m/JAM3 m优于TCT或hrHPV检测,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872(0.847~0.897)、0.580(0.551~0.610)和0.503(0.479~0.515)(均P<0.05)。结论子宫颈脱落细胞中PAX1 m/JAM3 m检测对于诊断CIN2+和CIN3+均具有优异的准确性,优于传统的筛查方案和筛查策略。
商晓孔令华肖晓萍万茹王婧吴焕文陈小燕寿华锋费菁周建维郎景和李雷
关键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学
阴道镜在绝经后妇女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中的诊治体会
2013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出现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选择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的绝经后妇女(包括持续2次以上)290例,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活检。结果 CINⅡ~Ⅲ共14例占绝经后ASCUS的26.41%。低于对照组29.48%。用卡方检验对比绝经前后妇女从ASCUS中检出CINⅡ~Ⅲ的病例百分比,χ2=0.1470,P=0.7015,差异无显著性。绝经后妇女不满意阴道镜比例上升,对阴道镜下活检的组织学结果没有显著影响,Fisher精确检验,P=0.7756,差异无显著性。HR-HPV DNA的检测在绝经后的妇女中感染的机会依然很高,可作为分流ASCU和随访手段,但与CIN的级别关系不大。结论绝经后妇女从ASCUS中检出CINⅡ~Ⅲ比例略低绝经前妇女,尽管不满意阴道镜比例上升,但对病理结果影响不大。所以提高阴道镜的操作水平可以降低患者的漏诊率。
关若丽王友方孔令华饶丽萍
关键词:绝经后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阴道镜移行带
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0
2013年
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中存在多种条件致病微生物,也是潜在的感染源。其中的乳酸杆菌可分解阴道鳞状上皮细胞中的糖原产生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宫颈阴道部为耐酸的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力很强。
杨毅王友芳郎景和关若丽孙晓光程雪梅孔令华靳家玉王建捷
关键词:宫颈糜烂HPV感染疗效观察保妇康栓鳞状上皮细胞
分化抑制蛋白Id-1在胃癌分化中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Id-1蛋白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选取临床病理分化程度诊断明确的胃癌组织芯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I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及该蛋白与胃癌病理学分级(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体外实验模型,通过诱导分化,改变胃癌细胞的分化状态,进一步研究Id-1蛋白在体外是否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的改变而改变,确定Id-1蛋白在胃癌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d-1蛋白、Ki-67抗原在胃癌组织芯片表达;通过形态观察、细胞化学染色(PAS)观察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MGC803诱导分化,利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Western-blot研究诱导分化前后Id-1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胃癌组织中Id-1蛋白检测总阳性率为88.8%,Id-1蛋白在高、中、低分化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7.4%、97.0%、92.0%,有显著性差异(P<0.001);Ki-67抗原的总阳性表达率达78.7%,在高、中、低分化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4.5%、90.9%、80.0%,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Id-1蛋白与Ki-67抗原表达呈正相关。NaB在体外作用于MGC803细胞后细胞体积变大,核浆比变小,伸展状态好,细胞中PAS阳性物质显著减少,出现分化状态改善的现象,分化后的MGC803细胞内Id-1蛋白表达减少。结论:Id-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辅助诊断胃癌分化的标记物。
孔令华卞晓翠顾蓓刘玉琴
关键词:胃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分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