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启武

作品数:42 被引量:58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土壤
  • 10篇杉木
  • 10篇红豆杉
  • 9篇人工林
  • 8篇南方红豆杉
  • 7篇微生物
  • 6篇杉木人工林
  • 6篇肥料
  • 5篇幼苗
  • 4篇幼苗生长
  • 4篇土壤质量
  • 4篇细菌肥料
  • 4篇苗生长
  • 4篇菌肥
  • 3篇氮沉降
  • 3篇植物
  • 3篇土壤性质
  • 3篇紫杉
  • 3篇紫杉醇
  • 3篇林分

机构

  • 42篇中国林业科学...
  • 8篇安徽师范大学
  • 7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山东省林业科...
  • 1篇江苏省药用植...
  • 1篇九寨沟县林业...

作者

  • 42篇孙启武
  • 17篇焦如珍
  • 14篇杨承栋
  • 8篇张小平
  • 7篇田胜尼
  • 7篇董玉红
  • 7篇厚凌宇
  • 4篇卢立华
  • 4篇邵国栋
  • 4篇艾娟娟
  • 3篇于少帅
  • 3篇刘彩霞
  • 3篇柏培磊
  • 2篇崔旭东
  • 2篇周新华
  • 2篇傅德贤
  • 2篇陈立新
  • 2篇刘跃军
  • 2篇罗建勋
  • 2篇周爱君

传媒

  • 7篇林业科学
  • 5篇林业科学研究
  • 4篇植物资源与环...
  • 3篇土壤学报
  • 2篇世界林业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四川林业科技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菌肥料菌株对无效磷的转化利用被引量:20
2005年
Microorganism impacts greatly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in the soil. Inoculating the medium with Ca3 (PO4)2 and lecithin as the only P source respectively with the strains of bacterial fertilizer in our laboratory, 9 strains of phosphorus-dissolving bacteria were selected. The contents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increased from 33.082 mg\5kg\+\{-1\} to 344.820 mg\5kg\+\{-1\} in the medium with Ca3(PO4)2 and increased from 0.870 mg\5kg\+\{-1\} to 43.123 mg\5kg\+\{-1\} in the medium with lecithin. The pH of all cultures of the medium with Ca3(PO4)2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K. While in cultures of the medium with lecithin, the pH values of 7 strain culture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K and the other 2 strains were higher. The pH varied in 5.0~7.5.
焦如珍杨承栋孙启武
关键词:细菌肥料无机磷有机磷磷细菌有效磷
大青山一二代马尾松土壤性质变化与地力衰退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6
2003年
研究了相似立地条件下 ,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趋势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马尾松生长能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特别是对0~ 2 0cm土层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连栽马尾松生长至中龄林阶段 ,土壤有机养分略有提高 ,但土壤速效养分N、P以及代换性Ca2 +和Mg2 +含量则明显下降 ;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下降 ,而 0~ 40cm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固氮菌在二代马尾松土壤中的数量明显少于一代马尾松。该研究结果 ,将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依据。
杨承栋孙启武焦如珍卢立华
关键词:马尾松土壤性质地力衰退
历山典型植被土壤碳代谢指纹特征与差异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差异。【方法】在山西省历山选取了7种典型植物群落,即亚高山草甸(C1),华山松纯林(C2),红桦、榆树、五角枫、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3),榆树、核桃楸、青皮椴、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4),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C5),白皮松、油松针叶混交林(C6)、油松纯林(C7)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研究其碳代谢指纹的特征与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大小顺序为C5> C1> C4> C3> C6> C7> C2,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 <0.05),即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华山松纯林最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同样反映这一规律。【结论】1)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碳源的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程度各异。2)综合31种碳源的利用,碳水化合利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并无规律性关系,而与地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张勇强李智超厚凌宇宋立国孙启武
关键词:土壤典型植被海拔
江西九龙山铁尾矿区3种树木对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种植湿地松、杉木、桤木对江西九龙山铁尾矿区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该矿区及相似立地区域植被恢复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湿地松、杉木、桤木的根际、非根际土壤样品和根、茎、叶样品,通过ICP、AAS测定样品重金属质量分数,依据测定结果计算3种树木的生物富集和转移系数,分析其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能力。应用宏基因组学测序分析3种树木根际、非根际土壤样品,探究各树种对应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1)3种树木对Hg、Cu、Pb、Zn的生物转移系数(BTF)均大于1,对Cr的BTF小于1,表明其对Hg、Cu、Pb、Zn的转移能力强,对Cr的转移能力弱。杉木的BTF(As)大于1,表明杉木对As的转移能力强。2)杉木对Hg、Pb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大于1,表明杉木对Hg、Pb的富集能力强。相较于其他重金属,湿地松对Hg、Pb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桤木对Zn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表明湿地松对Hg、Pb的富集能力强,桤木对Zn的富集能力强。3)在门水平上,对照组(J1)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45.55%),其次为变形菌门(12.11%)。在湿地松根际土壤(J2)和非根际土壤(J3)、杉木根际土壤(J4)、桤木根际土壤(J5)和非根际土壤(J6)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22.72%~44.56%),其次为酸杆菌门(13.49%~16.56%)。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优势属为短根瘤菌属和纤线杆菌属,J2、J3、J4、J5、J6中相对丰度占比最高的优势属为短根瘤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结论】1)根据3种树木对重金属的转移和富集能力评估结果,杉木、湿地松可作为Hg、Pb修复的先锋树种,桤木可作为Zn的修复树种与其间作。2)基于门、属2分类等级水平的分析,3种树木根际、非根际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群落均为变形菌门,3种树木种植均促进土壤中变形菌门微生物相对丰度增加,�
王文正宋立国王钱刘相荣孙启武厚凌宇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铁尾矿重金属污染
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及评价被引量:26
2018年
目的]探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不同林分类型(日本落叶松林、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赤松林、杉木林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林分下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同林分土壤密度随之增加,总孔隙度随之显著降低(P<0.05);日本落叶松林、赤松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杉木林反之;不同林分土壤p H值均介于4.135.07之间,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呈现出土壤养分的表聚性特征;4种林分各土层全钾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日本落叶松林2040 cm、4060 cm层土壤全钾含量(2.22 g·kg^(-1)和2.3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林分;除杉木林外,其他林分各土层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除土壤蔗糖酶外,其余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分中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种林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林(0.792)>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0.639)>杉木林(0.353)>赤松林(0.267)。[结论]不同林分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理化性质影响显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各异,其中日本落叶松林土壤质量最好,赤松林土壤质量最次。
邵国栋艾娟娟孙启武董玉峰李建伟
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剖面林分类型土壤质量
四川野生红豆杉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被引量:9
2003年
在分析四川野生红豆杉的资源量、分布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现有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罗建勋孙启武黄晓江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
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对短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14
2015年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刘彩霞焦如珍董玉红孙启武李峰卿周新华
关键词:杉木氮沉降铵态氮硝态氮
江西大岗山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储量被引量:19
2019年
以江西大岗山5种林龄(6、15、25、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碳氮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幼龄林阶段碳氮储量最高。各林龄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为:幼龄林85.38 t·hm^-2,过熟林79.77 t·hm^-2,成熟林71.62 t·hm^-2,中龄林62.30 t·hm^-2,近熟林60.97 t·hm^-2。各林龄氮储量分别为:幼龄林5.83 t·hm^-2,过熟林5.50 t·hm^-2,成熟林5.47 t·hm^-2,近熟林5.10 t·hm^-2,中龄林4.62 t·hm^-2。碳氮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合理管理以及固碳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李智超张勇强宋立国厚凌宇孙启武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林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是衡量土壤氮素循环生化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探讨短期氮沉降中不同氮素形态的沉降量对土壤中可培养固氮菌、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以及初期的变化趋势对森林氮素调控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研究氮沉降对杉木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5月,在杉木幼龄林内建立30个1 m ×1 m的样方,进行5种氮沉降量[N0(对照)、N1(20 kg· hm -2a -1)、N2(40 kg·hm -2a -1)、N3(60 kg·hm -2a -1)、N4(80 kg·hm -2a -1)]和2种氮形态(I铵态氮、II硝态氮)的模拟沉降试验。分别于2013年6,8,10月从0~10 cm和10~20 cm 土层取样测定微生物数量。固氮菌数量测定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硝酸和亚硝酸细菌数量采用 MPN-Griess 比色法,反硝化细菌(厌氧)采用酚二磺比色法。【结果】各处理的0~10 cm土层中固氮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 土层;随着氮沉降量增加,可培养固氮菌数量先升高后降低。低于60 kg·hm -2 a -1铵态氮处理有利于固氮菌生长。0~10 cm 土层亚硝酸细菌数量,随铵态氮沉降量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最后趋于平缓,在 N1或 N2处理达到最大值;施硝态氮时,菌落数量先降低再升高最终趋于平稳。在6月,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氮沉降量相同,但0~10 cm 土层中的亚硝酸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8月和10月的硝酸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随氮沉降量增加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且在相同氮素沉降量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反硝化细菌的时间变化与其他菌落不同,施铵态氮时二土层的变化趋势相反,施加硝态氮时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变化较平缓,NO3--N的 N4处理有轻微抑制作用。【结论】0~10 cm土层的固氮菌数量�
刘彩霞焦如珍董玉红孙启武周新华李峰卿
关键词:氮沉降固氮菌反硝化细菌
南方红豆杉离体胚的培养(英文)被引量:4
2010年
将南方红豆杉离体胚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置于White、B5、MS、DCR四种培养基上培养,以研究不同培养基对离体胚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离体胚的萌发率有显著影响,以B5培养基效果最好,可达96%左右.胚萌发的时间也随培养基的改变而不同.在同样培养条件下,光照下胚的萌发率略高于黑暗下的萌发率,光照更利于幼苗生长.已萌发的胚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状况不同,以B5培养基的存活率最高(70%),生根情况最好.本实验为打破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并为南方红豆杉的快繁、保护利用以及紫杉醇的提取提供了潜在的参考价值.
杨菲张小平孙启武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培养基幼苗生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