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宝燕
- 作品数:37 被引量:17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的表达变化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微小RNA(miRNA)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炎性反应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者17例,急性乙型肝炎发作期、病毒清除期和恢复期患者各2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各20例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例.分离PBMC,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146、miRNA155、miRNA181、IFN-α、IFN-β、IFN诱导基因54(ISG54)、IFN调节因子5(IRF5)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miRNA155的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2.386±1.835)较高,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498±1.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7,P=0.045),随疾病进入发作期、病毒清除期(1.633±2.291)、恢复期(0.642±0.836),其表达逐渐降低(F=2.122,P=0.022).同时IFN-α、IFN-β随急性发作期(7.059±9.594、4.767±6.725)、病毒清除期(2.216±2.148、1.750±1.403)和恢复期(0.642±0.836、1.201±0.779)其表达也逐渐降低(F=1.880,P=0.038;F=1.835,P=0.048).相关性分析发现,miRNA155与IFN-α、IFN-β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483,P=0.004;r=0.660,P=0.0002).在急性HBV感染患者中,miRNA155的表达与ALT、Tbil均呈正相关(r=0.342,P=0.006;r=0.322,P=0.011),但与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miRNA181在HBV感染者PBMC中的表达,除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1.873±0.998)外,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307±0.935)(F=2.072,P=0.045),但HBV感染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NA146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在HBV感染过程中,miRNAs参与了宿主的抗HBV免疫反应,并与细胞因子表达相关.
- 王琳谢青龚邦东安宝燕徐玉敏蔡伟王晖周惠娟郭斯敏俞红郭清
-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单核细胞
-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并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8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IFN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32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各占一半,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10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8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1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明显临床症状;9例进行内分泌治疗,3例停用IFN。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治疗第7个月(最早于治疗第2个月,最迟于治疗结束后7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月(1~1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OR=3.656)和预存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006)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IFN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通常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停用IFN并予内分泌治疗。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有预存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 桂红莲吴彦文周惠娟庄焱郭斯敏安宝燕王晖谢青
-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甲状腺功能异常
- 血浆交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治疗组的存活率,每次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凝血因子V、补体C<...
- 安宝燕周霞秋谢敬东蔡伊梅谷瑞瑛
- 关键词:人工肝存活率血浆交换慢性重型肝炎
- 文献传递
- 美国的肝脏疾病负担
- 2002年
- 安宝燕谢青
- 关键词:肝脏疾病疾病负担流行病学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被引量:38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 2 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血浆置换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氨、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氨、血浆内毒素、TNF α、TGF β1 治疗前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5 ) ,而HGF浓度呈上升趋势 ;治疗组甲硫氨酸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5 ) ,其他氨基酸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无明显上升。结论 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氨、内毒素、TNF α、甲硫氨酸等有害物质 ,抑制TGF β1 上升 ,而HGF上升 ,缓解炎症 ,抑制肝脏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 。
- 安宝燕周霞秋谷瑞瑛俞红郭清谢敬东
- 关键词:血浆置换肝细胞生长因子慢性重型肝炎TGFΒ1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9的表达和分泌功能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Toll样受体(TLR)9的表达水平、pDC数量和分泌IFN-α能力的变化以及与慢性HB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9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包括HBV携带者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例)和21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频率和TLR9表达水平;用CpG ODN 2216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与PBMC共培养24h,检测上清液中pDC产生IFN-α的能力;分析pDC数量、分泌IFN-α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62.6±10.7)相比,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DC表达TLR9平均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3±16.9)比较.HBV携带者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DC表达TLR9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4.5±10.3和45.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细胞频率为(0.88±0.54)%,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0.51±0.36)%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0.5±0.3)%(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pDC频率与血清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341.P<0.05)。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MC中pDC分泌IFN-α的水平分别为(291.10±198.16)、(285.34±155.56)和(206.92±148.36)pg/mL,明显低于健康者的(600.23±344.91)pg/mL(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pDC TLR9表达低下,外周血pDC频率和分泌IFN-α的能力明显降低,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机制。
- 贾妮娜谢青安宝燕林兰意沈怀成王晖周霞秋俞红郭清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寡核苷酸类干扰素Α
-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的表达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IFN-β)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健康对照48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法从外周血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并用hGM-CSF、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olyI:C(25μg/ml)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在刺激后0h、12h、24h、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86、HLA-DR、CD1a,real-time PCR检测IFN-β的表达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m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IL-12、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mDC上0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在12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IFN-β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h、12h、24h、48hIFN-β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h、24h和48hIFN-β mRNA及IFN-β表达水平与0h相比无显著变化。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12h、24h、48hCD86表达水平较患者组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CD1a、H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IL-10及IL-120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0表达24h及48h与0h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12h、24h、48hIL-10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与之相反,患者组12h、24h、48hIL-12表达与0h相比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对照组在12hIL-12表达水平与0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IL-1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polyI:C刺激后IFN-β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 安宝燕谢青贾妮娜沈怀诚王晖郭斯敏俞红郭清
- 关键词:干扰素Β树突状细胞乙型肝炎病毒
- TLR3在HBV感染诱导的抗病毒免疫中的表达及作用
- 目的:探讨 TLR3 表达和 TLR3-TBK1-IRF3-IFN-β信号传导通路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 方法选取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健康对照者55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Mag...
- 安宝燕
- 关键词:乙型肝炎感染病毒
- 文献传递
- 规范性行为 预防艾滋病
- 2001年
-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不容乐观,据卫生部统计,截止2001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058例,其中艾滋病人1111例。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在我国均存在,疫情牵涉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去年31个省区市报告新发性病病例近86万例,报告发病率为68.91/10万。据疫情调查和专家估计,我国每年新发性病病例至少是报告病例的5~10倍,性病大面积流行可能导致艾滋病的大面积流行。对我国来说,这完全是一种传入性疾病。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人们全面对艾滋病打攻坚战的世纪。为此,本刊约请艾滋病研究专家康来仪,传染病学专家周霞秋、潘孝彰等撰写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文章,以飨读者。
- 周霞秋安宝燕
-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
- 常用血液学指标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用血液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HBV-ACLF患者137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是否生存,将其分为死亡组(69例)与生存组(68例)。收集患者基线与入院后14 d的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计算并比较入院后14 d的各项指标与基线的差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入院后14 d,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CRP、PCT、血清肌酐(sCr)和INR的增高值均显著大于生存组患者(P值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Bil、WBC、NE%、sCr、PCT和INR增高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患者入院后14 d血清TBil、WBC、NE%、sCr、PCT、INR较基线增高的程度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值均<0.001)。结论患者入院后14 d的血清TBil、WBC、NE%、sCr、PCT、INR较基线增高程度对HBV-ACLF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安宝燕冯明洋王筱寅曹竹君蔡伟谢青王晖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