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军
- 作品数:77 被引量:3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肿瘤筛查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必要性被引量:5
- 2012年
-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lism,DVT)和肺栓塞(pulmonaryarteryembolism,PE),为恶性肿瘤的并发症。VTE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可分为两种: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VTE^[1],小部分肿瘤患者VTE为其先驱症状^[2]。
- 赵海华宋小军陈跃鑫叶炜刘昌伟
-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恶性肿瘤
-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26例外科诊疗经验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PAES患者(共34条肢体)。病变的肢体中,有4条仅仅为肌肉组织压迫造成,无器质性狭窄,1条肢体在狭窄后出现动脉瘤,余均表现为腘动脉管壁增厚或腔内血栓形成。2条肢体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19条肢体行静脉补片或人工补片成形联合异常肌束切除术,4条肢体行单纯的腘动脉手术松解,另外4条肢体先行插管溶栓术,再行腘动脉松解,5条肢体行病变血管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结果补片成形术组动脉1年通畅率94.7%;单纯腘动脉松解组1年通畅率75%;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肢体(2条)术后通畅率100%;插管溶栓术肢体(4条)术后通畅率50%;腘动脉松解联合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5条)1年通畅率80%。结论 PAES是血管外科诊疗的一大难点。多种术式中,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联合补片成形术的中长期疗效显著;如病程短、探查腘动脉通畅,单纯肌束切除解压能达到治疗目的;如病变节段过长,仅仅解除腘动脉压迫及内膜剥脱创伤大、效果不显著,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和间位移植术效果较好。
- 刘端邵江陈宇宋小军曾嵘叶炜倪冷刘志丽陈跃鑫刘暴李拥军刘昌伟郑月宏
- 关键词:外科治疗
- 复杂瘤颈的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烟囱技术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瘤颈解剖复杂的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ortic aneurysms,JAA)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中应用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对7例瘤颈复杂的JAA采用EVAR治疗。由于瘤颈解剖结构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术中自肱动脉穿刺预先于可能被覆膜支架主体覆盖的肾动脉置入导丝,置入修复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主体后造影明确肾动脉覆盖情况,于相应肾动脉置入自膨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并有效保护肾动脉(即烟囱技术),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 7例手术全部获成功。7例使用9枚肾动脉支架,其中5枚球扩支架,4枚自膨支架。腔内治疗最后的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瘤腔隔绝良好,肾动脉血流良好。术中1例近端Ⅰ型内漏,近端增加Cuff后内漏消失;1例造影显示少量的Ⅱ型内漏,无须处理。7例随访1~52个月,平均11.6月:1例术后2个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Ⅱ型内漏术后3个月随访内漏消失;肾动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不适宜行开腹手术治疗的瘤颈解剖不佳的JAA,烟囱技术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远期效果及肾动脉支架长期通畅性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 宋小军刘昌伟刘暴吴巍巍郑曰宏陈宇
- 血管造影机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公开了一种血管造影机,包括X射线发射器、X射线接收器、滑轨、多向机械臂、工作台和控制模块;滑轨置于工作台的下方,滑轨上滑动连接有滑动件,滑动件上连接有滑杆,滑杆上滑动连接有X射线发射器;多向机械臂...
- 叶炜宋小军
- 股浅动脉支架植入并发腘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并发腘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共纳入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388例初治的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436例患肢,均接受了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在手术开始及结束时造影评估是否存在腘动脉栓塞.统计腘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388例患者的436例患肢中,共发生远端栓塞事件15例(3.4%,15/436),其中10例为腘动脉栓塞(2.3%).发生率方面:TASC C/D型病变患者高于TASC A/B型患者(P =0.002),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高于狭窄病变患者(P<0.000 1),有卒中史的患者高于无卒中患者(P =0.007).腘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术前流出道数量无显著相关性.所有腘动脉栓塞事件在经过综合治疗后,均在手术结束前恢复了血流.结论 TASC C/D级病变、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和卒中病史是腘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在综合应用多种补救措施后,腘动脉栓塞通常是可以逆转的.
- 花苏榕朱融融叶炜刘暴曾嵘宋小军陈宇刘昌伟吴巍巍
-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手术中并发症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与效能对比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对3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及效能的比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03例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并比较3种PTS风险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108(21.4%)例患者实际发生PTS,其中,两步PTS风险预测模型对PTS的预测效能最佳,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77.9%,阴性预测值高达97.4%,模型区分度得分最高为0.66分,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SWITCO-PTS和PTS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均较好(AUC均超过0.6),但SWITCO-PTS模型的灵敏度较低(24.1%),PTS风险预测模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34.0%)。结论 两步PTS风险模型对下肢深静脉PTS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作为预测PTS高危人群的有效工具。
- 周新艺徐园陈跃鑫宋小军朱丽筠邵曼娜王磊马玉芬郑月宏
- 关键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研究期间共行CEA 722例,其中≥70岁组279例,<70岁组443例。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死亡、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过度灌注发生率显著高于<70岁组(6.8%vs 3.2%,P<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颈动脉再狭窄率及再发卒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接受CEA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陈宇刘暴邵江刘志丽宋小军郑月宏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剥脱术高龄
- 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并发腘动脉栓塞的处理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初治的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胭动脉栓塞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388例初治的慢性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累计对436条股浅动脉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所有手术开始及结束前均造影评估是否存在悃动脉栓塞。术后定期随访,并利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分析计算和比较支架通畅率和保肢率。结果共观察到10例(2.3%)胭动脉栓塞事件。术后12、24、36个月2组间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是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和CTO病变是二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胭动脉栓塞是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严重并发症,但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多数情况下可迅速开通胭动脉,且对长期支架通畅率和保肢率无显著性影响。
- 花苏榕朱融融叶炜刘暴曾嵘宋小军陈宇刘昌伟吴巍巍
- 关键词:手术中并发症血管成形术血栓栓塞
- 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 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陈跃鑫郭李龙郑月宏刘暴叶炜陆夏李拥军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技巧及疗效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操作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06月至2014年06月共收治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20例,男性18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4±7)岁。TASC-II分级:A级38例(17.2%),B级57例(25.9%),C级53例(24.1%)D级72例(32.8%)。所有患者均行主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3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其中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0例行置管溶栓后二期支架植入,其余271例行一期支架植入术。26例患者因病变累及腹主动脉下段或髂动脉开口行双髂动脉对吻支架植入。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7.2%(275/283)。成功开通的275条肢体共植入359枚支架,其中球扩式支架50枚,自膨式支架303枚,覆膜式支架6枚,术后患肢踝臂指数(ABI)(0.85±0.26)较术前(0.51±0.12)有显著提升(P<0.05)。220例患者共发生9例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1%,包括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部位并发症5例(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一期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4.9%及98.3%。仅1例行膝上截肢,保肢率为99.5%。结论:腔内治疗对于主髂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同时具有较高远期通畅率的治疗方法,术前对病变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倪冷刘昌伟李拥军郑月宏刘暴叶炜曾嵘宋小军陈跃鑫邵江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主髂动脉腔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