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平
-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特征的绩效管理被引量:3
- 2009年
-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劳动动机多样性、劳动过程复杂性、劳动成果滞后性等特征。传统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忽视高校教师的劳动特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特征进行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恰当的管理目标,做好岗位劳动分析,建立平等的管理关系,树立尊重高校教师劳动的绩效管理原则,从而优化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
- 宋小平朱健
-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
- 浅谈高校德育工作的无形环境建设
- 2008年
- 高校内部德育环境主要由高校内部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构成。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其关键是要加强德育工作的无形环境建设。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无形环境,一要塑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资源;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课堂;三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催化剂。
- 宋小平
- 关键词:德育工作
- 论信息不对称视角下和谐高校的构建被引量:5
- 2009年
- 高校存在着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影响高效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降低管理效率,影响学校凝聚力,不利于和谐高校的构建。高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广开信息之源,健全规章制度,抑制和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和谐高校的构建。
- 宋小平
-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和谐高校
-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的几点思考被引量:4
- 2009年
- 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由毕业生求职成本、高校就业服务成本、企业招聘成本和政府投入等方面构成。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过高,且呈攀升趋势。文章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家、高校、学生个人、用人单位等必须多方联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 宋小平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
-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16
- 2009年
- 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不合理、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力度不够、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大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宋小平
-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 高校构建全面薪酬体系探析被引量:1
- 2009年
- 高校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总体水平不高,已经影响到其职业忠诚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构建全面薪酬体系,有利于吸纳人才,更好地激励教职工,同时对稳定关键人才具有重大影响。
- 宋小平
- 关键词:高校全面薪酬
- 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素质结构被引量:3
- 2008年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模型,从一般素质和特性素质两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论述。
- 宋小平
- 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被引量:5
- 2009年
- 实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推行绩效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了加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原则,优化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
- 宋小平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 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高校,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对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绩效管理现状,运用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提出高校实行分层次绩效管理的模式,并以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绩效管理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分层次管理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 宋小平
- 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
- 论高职院校商务类复合型技术专业建设
- 2007年
- 高职在建设商务类复合型技术专业方面任重而道远。商务类复合型技术专业建设应该为满足市场经济对商务类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因此,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商务类复合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二要制定完整的商贸类复合型技术专业培养制度;三要重视商务类复合型技术专业的软硬件建设;四要加强对商务类复合型技术专业培养的评价与监督。
- 宋小平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