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居辉

作品数:65 被引量:1,51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0篇小麦
  • 26篇冬小麦
  • 21篇气候
  • 18篇气候变化
  • 11篇灌溉
  • 9篇黄淮
  • 9篇黄淮海
  • 9篇干旱
  • 7篇生育
  • 7篇农业
  • 7篇敏感性
  • 7篇黄淮海平原
  • 6篇水分
  • 6篇作物
  • 5篇节水
  • 5篇高产
  • 5篇RCP
  • 4篇玉米
  • 4篇生育期
  • 4篇脆弱性

机构

  • 5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山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湖北三峡职业...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65篇居辉
  • 13篇刘勤
  • 12篇熊伟
  • 12篇林而达
  • 8篇韩雪
  • 7篇许吟隆
  • 6篇姜帅
  • 5篇杨修
  • 5篇徐建文
  • 5篇李迎春
  • 4篇王志敏
  • 4篇兰霞
  • 4篇周殿玺
  • 4篇王璞
  • 4篇李建民
  • 4篇梅旭荣
  • 4篇严昌荣
  • 4篇秦晓晨
  • 3篇杨建莹
  • 3篇高庆先

传媒

  • 9篇中国农业气象
  • 6篇生态学报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气候变化研究...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作物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6篇2000
  • 3篇1998
  • 1篇1995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时期灌溉对冬小麦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6
2000年
从物质积累和分配的角度研究了灌溉高产的原因。结果表明 :在底墒水充足时 ,雌雄蕊分化期前灌水 ,有利于开花前的物质积累 ;在籽粒形成期 ,随干旱程度的加剧 ,籽粒形成对花前贮存物质的调运量增加 ,开花前植株越繁茂并且花后水分亏缺越严重 。
居辉兰霞周殿玺兰林旺
关键词:灌溉冬小麦
不同时期低额灌溉的冬小麦耗水规律研究被引量:11
1998年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低额灌溉对冬小麦耗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耗水量和产量、水分利用率之间呈抛物线关系,在低定额灌溉的条件下,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至成熟是小麦一生中的耗水高峰,随灌溉定额的减少,土壤水和降水消耗占总耗水的比例增加,春季单次灌水的边际效益高于二次灌水,单次灌水的最佳时期为孕穗期,两次为拔节与开花期。
居辉周殿玺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耗水节水高产
基于SPEI-PM指数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7年
利用黄淮海平原4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黄淮海平原近54年干旱变化趋势、发生频率和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SPEI指数与河南、河北和山东省农业干旱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改用Penman-Monteith蒸散公式后,SPEI干旱指数在黄淮海平原呈整体上升趋势,即趋于湿润;(2)近54年干旱演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20世纪60年代干旱频率最高,而21世纪初(2000—2014)干旱频率整体偏低;(3)黄淮海平原干旱发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遭受的持续性干旱最为严重,平均干旱持续时长约2.6个月,21世纪初下降到1.5个月;(4)河南、河北和山东省的农业干旱面积年际变化表明,干旱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以后年均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比2000年之前分别下降了58.0%、44.4%和49.1%;(5)农业干旱面积与SPEI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强度,其中对山东省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相关系数r达到-0.7以上,表明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的SPEI指数在黄淮海平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李翔翔居辉刘勤李迎春秦晓晨
关键词:干旱趋势黄淮海平原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被引量:276
2006年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由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相对不足和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李玉娥杨修张建云李从先吴绍洪赵宗群吴建国居辉严昌荣王守荣刘允芬杜碧兰赵成义秦保芳刘春蓁黄朝迎张小全马世铭
关键词:中国气候变化气候情景不确定性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对产量影响的模拟被引量:35
2014年
研究黄淮海地区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对于识别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基于DSSAT作物模型,参考各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量以及当地的灌溉习惯,制定模型输入的不同处理的灌溉量,模拟分析近30年黄淮海灌溉冬麦区4个典型站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下,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对变化规律,并且以典型处理为例,探讨2个关键生育阶段减产的累积概率。结果表明,拔节至抽穗期的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产量相对变化主要由水分胁迫引起单位面积粒数的相对变化引起。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拔节至抽穗期胁迫造成中等程度减产概率约为灌浆期胁迫的2倍(山东兖州点除外);在河北石家庄和天津点,轻度和重度减产主要由拔节至抽穗期胁迫引起,而在山东兖州和河南新乡点,拔节至抽穗期及灌浆期胁迫造成轻度减产概率差别不大,但灌浆期重度干旱导致一定概率的重度减产。因此,在黄淮海冬小麦灌区偏南部,不但要加强拔节至抽穗期的灌溉措施,还应该注重灌浆期的干旱风险。
徐建文梅旭荣居辉李迎春刘勤杨建莹
关键词:冬小麦生育期灌溉黄淮海地区
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被引量:35
2015年
为了探明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需水关键生育阶段干旱对产量的潜在影响,该文基于黄淮海平原6个农业亚区典型站点的1981—2009年气象数据及田间观测资料,使用作物模型DSSAT模拟探讨了近30 a冬小麦关键生育阶段潜在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典型站点干旱减产的概率分布以及典型丰水和缺水年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DSSAT模型的区域模拟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拟的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和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2.5%和12.4%),调试的区域品种3H能够代表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品种进行区域模拟。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需水关键生育阶段潜在干旱减产率在1980s均呈现出明显减轻的趋势。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的潜在干旱减产率由南向北逐渐加重,黄淮海农作区天津(Ⅰ区)、石家庄(Ⅱ区)和莘县(Ⅲ区)的减产率超过了40%,临沂(Ⅳ区)、商丘(Ⅴ区)与寿县(Ⅵ区)分别为38%、27%和13%,干旱减产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各地气候因素的差异所导致。另外,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同一水平的干旱减产率,在拔节—抽穗期发生的概率要远大于灌浆期的概率,北部地区冬小麦在拔节—抽穗期同一水平的潜在干旱减产率要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而在灌浆期的概率差别不明显。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抗旱管理与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徐建文居辉梅旭荣刘勤杨建莹
关键词:干旱冬小麦生育阶段DSSAT黄淮海平原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被引量:83
2005年
综述了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从光合潜力到光温潜力、再到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的发展历史,对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介绍了当前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李三爱居辉池宝亮
关键词:作物生产潜力地理信息系统
未来气候情景下黄淮海平原不同灌溉制度的产量补偿效应模拟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气象站点生育期和产量资料对CERES-Wheat模型遗传参数进行调试,结合Had GEM2-ES气候模式在RCP8.5(辐射强迫上升至8.5W·m-2的典型浓度目标)情景下的预估结果,模拟分析未来不同时段(近期:2010-2039年、中期:2040-2069年、远期:2070-2099年)雨养条件下冬小麦的减产率(与潜在产量相比),并比较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减产率与雨养条件下减产率的差值即灌溉制度的产量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经参数调试后的CERES-Wheat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与潜在产量相比,雨养条件对冬小麦造成的减产率在未来近、中、远期分别为47.3%、53.5%和50.9%,黄淮海平原北部Ⅰ-Ⅳ区的潜在减产率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而南部Ⅵ区的减产率仅为7.4%(近期)、12.8%(中期)和9.7%(远期)。多种灌溉策略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灌溉对冬小麦产量的补偿效应(指减产率的减少量)差异较大,北部亚区的补偿效应高于南部亚区。拔节水的补偿效应最强,对未来不同时段冬小麦产量的补偿效应为16.3~18.6个百分点;灌浆水次之,补偿效应为5.1~6.1个百分点;而越冬水补偿效应仅为0.4~0.6个百分点。两水灌溉条件下,拔节水+灌浆水的补偿效应为23.6~25.1个百分点,能够挽回雨养损失的50%左右。因此,在未来水分亏缺加剧的背景下,应注重保障拔节期的需水,灌两水情况下重点保障拔节和灌浆阶段需水。
秦晓晨周广胜居辉李翔翔刘勤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制度黄淮海平原
春季单次灌水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以冀麦38为试验材料,进行春季田间不同时期单次灌水试验,以研究小麦不同穗发育时期定量灌溉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次灌水可以协调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雌雄蕊分化期灌溉,单位面积粒数最多,千粒重最低,形成源大库小的群体;抽穗期灌溉,单位面积粒数最少,千粒重最高,形成源小库大的群体;四分体时期灌溉,两者平衡配置比较理想,产量与其他处理相比较高。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成反比,雌雄蕊分化期充足的土壤水分,扩库作用最强,单位面积粒数最多;雌雄蕊分化期后,水分的扩库作用逐渐减弱,增源作用逐渐变强,以抽穗期灌水的增源作用最明显。
居辉李建民李康王璞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
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被引量:62
2004年
采用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Rice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我国未来(21世纪70年代)水稻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雨养水稻将会减产,仅个别地区有增产趋势。负敏感区(减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的辽宁和赤峰、华北平原大部、江淮及东南沿海地区;而在黑龙江西南部、福建大部、陕西与四川交界地区的雨养水稻有增产趋势。我国的灌溉水稻也以减产为主,负敏感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西部、华北地区、陕西、宁夏、新疆南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水稻主产区;增产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西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及陕西与湖北交界等地。未来我国雨养水稻的脆弱区主要分布在:(1)东北地区的中南部;(2)山东北部及淮河流域;(3)南部沿海和海南岛;(4)西南地区。未来我国灌溉水稻的脆弱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辽宁、黄河中游和下游、新疆南部及广西大部地区。
杨修孙芳林而达居辉熊伟
关键词:水稻气候变化敏感性脆弱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