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彬霞 作品数:79 被引量:619 H指数:13 供职机构: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理和新的治疗靶点 被引量:16 2014年 酒精性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缺少靶向治疗的方法。总结了最近一些阐述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和诊断的研究,并且讨论了酒精性肝炎的几个新的治疗靶点。认为迫切须要将这些靶点转化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常彬霞 王华 邹正升 李保森 高斌关键词:发病机制 治疗靶点 表达人肝再生增强因子肝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治疗安全性的动物实验初步研究 2011年 目的:评价表达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的HepG2细胞系的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物的小鼠急性毒性和近期致瘤性。方法:SPF级昆明种小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组、细胞裂解物组,每组小鼠各6只,腹腔分别接种空白培养液、细胞培养上清、细胞裂解物0.5ml。连续14天,每天观察记录动物毒性反应,14d后宰杀小鼠,取血测血生化指标,及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各组小鼠均存活。除对照组1例小鼠,细胞培养上清组1例小鼠,细胞裂解物组2例小鼠次日活动稍减少外,均未见异常反应。血液生化检测ALT、AST、AFP、TBIL无明显异常,且各组间无差别。普通光镜下各组动物肝脏病理切片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目的细胞系细胞培养上清、细胞裂解物对实验用昆明小鼠无明确毒副作用及短期致瘤性,可能提供一种安全的可用于生物人工肝新的细胞来源。 朱冰 游绍莉 刘鸿凌 荣义辉 常彬霞 辛绍杰关键词:肝细胞 生物人工肝 动物实验 酒精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与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总结和分析2002--2012年住我院的部分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73例)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住院的部分乙肝肝硬化患者(205例)、丙肝肝硬化患者(104例)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121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好发年龄段为40。59岁(68.36%),尤其以40。49岁发病率最高,达到43.43%。与其他3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患者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绝大多数(9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和平均红细胞容积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1)。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AST/ALT比值、TBIL和GGT/ALP比值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与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相比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应对酒精性肝硬化给予更多关注。 单晓辉 郝书理 孙颖 常彬霞 滕光菊 赵军 张伟 李保森 邹正升关键词: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熊去氧胆酸治疗无重叠和有重叠特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生存分析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rsodeoxyeholic acid,UDCA)对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重叠特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和单纯PBC患者的疗效以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因PBC死亡的患者,以患者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简化评分标准进行分组。其中12例诊断可能为AIH,将此12例具重叠特征和8例无重叠特征的PBC患者分别进行研究,分析2组在UDCA初治及研究终点时的临床特征、UDCA治疗的生化学应答及生存期情况。结果 2组在UDCA治疗基线的PLT、ALP、GGT、ALT、AST、ALB、TBIL、TBA、CRE、PT、INR水平及梅奥风险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1∶80的阳性率、血清球蛋白或IgG≥1.1倍正常值上限的百分比及AIH治疗前的简化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DCA治疗后有重叠特征组的生存时间为(24.4±16.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无重叠特征组生存时间为(60.6±43.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5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重叠特征组经过UDCA治疗后预后较差,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2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导致死亡的原因中,2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数据显示上消化道出血仍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对于巴黎标准不能确诊而简化评分标准可确诊的AIHPBC患者,单纯UDCA治疗预后差,生存时间较无重叠特征的PBC患者短。 孙颖 常彬霞 滕光菊 张伟 赵军 邹正升 李保森关键词:熊脱氧胆酸 预后 233 例不同年龄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特点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vliverdisease,NAFL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分析不同年龄组NAF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一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为NAFLD的2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3例分成3组,其中少儿组(≤17岁)41例,青年组(18~44岁)141例,中老年组(≥45岁)51例。患者WBC、PLT和ALT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y-球蛋白电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少儿组NAFLD活动度积分、ALP、AST和LDH高于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中老年组ALB和CHE显著低于少儿组和青年组,TC显著高于少儿组和青年组。年龄与脂肪变性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不同年龄组中,高血压、肝区隐痛以及乏力症状的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年龄增加,NAFLD患者脂肪变性程度加重,高血压、肝区隐痛以及乏力等的发生率增加。 常彬霞 霍丹丹 孙颖 滕光菊 张伟 赵军 梁庆升 田辉 邹正升 李保森关键词:肝疾病 年龄分布 脂肪变性 某传染病医院11年间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状况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eedliverinjury,DILl)在非感染性肝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某院2002年1月一2012年12月3848例DILI住院患者的资料,分析年度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及预后。结果DILl患者年住院数由88例(2002年)升至835例(2012年),在非感染性肝病中的构成比由13.19%升至21.52%。10~49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DILI的人数呈上升趋势;50~89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DILI的人数呈下降趋势。〈10、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和≥80岁各年龄组DILl患者构成比分别为1.65%、5.11%、12.10%、19.08%、25.45%、20.62%、10.42%、4.58%和0.98%。各年龄组女性构成比分别为30.16%、44.90%、49.46%、55.10%、58.37%、64.28%、58.85%、52.00%和27.78%。药物性肝硬化患者构成比为7.7%,药物性肝衰竭为4.1%,药物性肝炎为88.2%。3848例中总无效死亡率为7.61%,2010年开始DILl无效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2.87%。结论DILl正逐渐成为肝病中的常见病,30。59岁为DILl高发年龄.30~79岁的nTlll患者以奇件为丰。 孙颖 张伟 常彬霞 滕光菊 赵军 邹正升 李保森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 肝疾病 肝硬化 《2016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学会临床实践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摘译 被引量:65 2016年 本指南是由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欧洲糖尿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和欧洲肥胖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EASO)共同推出的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依据证据水平(A:高质量;B:中等质量; 常彬霞 李保森 邹正升关键词:脂肪肝 诊疗准则 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011年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主要脏器,也是机体代谢、免疫的重要器官,与药物关系密切。药物肝毒性的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衰、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肝脏肿瘤。目前,DILI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 滕光菊 孙颖 常彬霞 赵军 张伟 邹正升 李保森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 影响因素 致病机制 药物性肝炎 药物肝毒性 药源性疾病 165例中草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中草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对中草药诱导肝损害的重视和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收治的165例中草药引起... 滕光菊 梁庆升 孙颖 常彬霞 张伟 赵军 田辉 尚丽丹 邹正升 李保森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 中草药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分析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应用SPSS 10.0及STATA软件对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亚急性重型肝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好发年龄>40岁;(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原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及不明原因,药物性以抗结核药物为主;(3)实验室指标TB、PT、PTR、WBC及其分类、BLA、CRE与预后成正相关,与PTA、TC、ALB、CHE、TG、PLT成负相关,与ALT、AST无相关性;(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前3位为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病死率最高前三位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病原;电解质紊乱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发病不足50%;PT、TB、PLT、TC、ALB等可作为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对于无肝性脑病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曹长安 邹正升 李保森 陈菊梅 张伟 谢欢 常彬霞 腾光菊 唐彦 邢汉前 尚丽丹 郑少兰关键词:亚急性重型肝炎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