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祥
- 作品数:194 被引量:7,739H指数:4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北省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被引量:75
- 2002年
-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得出了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图。在定义生态环境背景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基础上 ,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图和土地利用程度图 ,分析了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证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背景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同时 。
- 王思远张增祥赵晓丽周全斌
- 关键词:GIS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中国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96
- 2003年
-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 邹亚荣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
-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
- GIS支持下内蒙古草场动态变化及其环境背景分析被引量:13
- 2002年
-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以农牧交错带内蒙古为例,构建了内蒙古土地利用数据库,定量地分析草地这一内蒙古主要自然资源80年代中期至2000年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变化主要向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耕地占用草地严重;草地变城镇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少;草地的退化面积较大,尤以低覆盖度草地为重。同时草地变化发生的环境集中在条件较好区域,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约束,也反映内蒙古的经济相对滞后。
- 邹亚荣张增祥赵晓丽周全斌谭文彬
-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GI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 SAR和TM图像主成分变换融合中不同主分量替换的比较被引量:27
- 2001年
- 常用的主成分变换融合方法是将一种遥感图像数据代替主成分变换后的第一主成分并进行反变换 ,从而得到融合信息的方法。但是 ,信息量较高的第一主成分被替换 ,往往造成一定的信息损失。本文对TM 2、TM 3、TM4、TM 5和TM7进行主成分变换 ,然后用RadarsatSAR影像分别替换各主成分 ,并对其进行反变换。研究表明 ,与替换第一主成分或原始图像相比 ,替换第四和第五主成分的结果在信息量上有很大提高 ,且信息增强 ,类别间分离度增大 ,分类精度提高。但是 ,替换第四。
- 杨存建许珺张增祥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信息融合TMSAR遥感图像
-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666
- 2002年
-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在1 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自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传统农作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大面积的耕地,而北方农牧交错带与西北绿洲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原因,耕地开垦现象最为突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地区有所体现,但截至2000年,尚未对土地覆被变化产生区域性的影响,此5 a期间森林砍伐现象依然比较严峻.本项研究,实现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动态区域单元的划分,揭示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属性并为其特征分析提供了区域格局框架.该项研究是地理科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进行集成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邓祥征张增祥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区划土地覆被变化
- 近三十年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采用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四期陆地卫星影像资料,在遥感、GIS和分形理论的支持下,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75年到2004年乌鲁木齐建成区面积扩张显著,四期的计盒维数分别是1.5552、1.6161、1.6969、1.6947。1975年到2000年扩展以向四周扩展为主,到2004年期间,则以表现出线性扩展的特点。城市扩展的初期是以占用草地为主,后来转变为以占用耕地为主,2000年以后则主要以占用农村居民点和工交建设用地为主。
- 肖鲁湘张增祥谭文彬王长有
- 关键词:建成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分形维数
-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草地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21
- 2002年
- 运用GIS和RS技术 ,以LandsatTM为数据源 ,监测我国草地资源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 ,我国草地总面积增加 ,其中 ,高覆盖度与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多 ,但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而且南北方有差异 ,南方的草地面积变化较小 ,北方草地面积减少程度大 。
- 邹亚荣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谭文彬
- 关键词:RS地理信息系统草地面积遥感
- 基于TM影像和“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被引量:26
- 2007年
- 近2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出现了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明显。利用1984年、1996年、2001年的陆地卫星TM影像和2005年的“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得到北京市1984—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1年间北京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城镇用地面积由1984年的484.86km2增加到2005年的1496.88km2;土地利用现状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及其郊区用地的特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984年的5860.36km2减少到2005年的4923.91km2;农村居民点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非城镇用地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调整。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法规的变革、人口的增长和卫星城的建设等因素促进了北京市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北京一号”小卫星是我国第1颗拥有自主权的卫星,可以较好地用来进行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 牟凤云张增祥刘斌王长有谭文彬
- 关键词:TM影像土地利用遥感监测
-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进展被引量:26
- 2004年
- 我国的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遥感监测技术应用流程为,选择遥感数据类型及其时相,得到数据后进行纠正,进一步采用人机交互和计算机辅助分类与提取的方法来获取专题信息。在资源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对水、土地、地质矿产、生物等资源进行调查,由早期的1∶100万比例尺向1∶50万、1∶25万、1∶10万比例尺变化,由早期的静态调查变为现在的动态监测,同时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环境监测中利用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情况、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转化,进而能够客观、快速、全面地评价区域的环境状况。随着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波段分辨率的完善,遥感技术将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 张增祥
- 关键词: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地质矿产空间分辨率
- 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以遥感与G IS为技术支撑,对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监测表明,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1)变化数量: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聚落面积增加显著,草地有所增加;旱地和水浇地减少明显,森林和河湖滩地略有减少。(2)变化速度: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迅猛,沼泽和农村聚落面积增速较快;河湖滩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旱地和水浇地减少速度较快。(3)空间转换:以农田和聚落之间的转换为主,另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包括其扩展融入的农村聚落等;典型草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灌丛减少主要是转变成典型草地,其次是转变成灌丛草地;河湖滩地减少主要是变为内陆水体,再是转变成水浇地。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域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较小,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交通等是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基本一致。
- 赵晓丽易玲张增祥汪潇刘斌
- 关键词:遥感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