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恒

作品数:18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耐药
  • 5篇肾炎
  • 4篇肾小球
  • 4篇肾小球肾炎
  • 4篇慢性肾小球
  • 4篇慢性肾小球肾...
  • 4篇耐药性
  • 3篇免疫
  • 3篇菌药
  • 3篇抗菌
  • 3篇抗菌药
  • 3篇抗药
  • 3篇抗药性
  • 2篇药敏
  • 2篇药物
  • 2篇药性分析
  • 2篇原发性慢性肾...
  • 2篇原菌分布
  • 2篇微生物
  • 2篇细胞

机构

  • 17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浙江中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张晓恒
  • 9篇曹何
  • 6篇严立
  • 6篇夏云
  • 6篇李荣亨
  • 5篇张莉萍
  • 5篇高渝军
  • 3篇张晓兵
  • 3篇牛司强
  • 3篇何秀丽
  • 3篇黄世峰
  • 3篇阳苹
  • 3篇孙珊
  • 2篇刘劲松
  • 2篇曹文富
  • 2篇罗疏薇
  • 2篇陈宏础
  • 2篇陈莉芬
  • 2篇李一文
  • 1篇王立

传媒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学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四川省卫生管...
  • 1篇重庆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2
  • 1篇199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白介素-6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同步观察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尿白介素 6(IL 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4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尿 IL 6水平。结果 (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尿 IL 6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01,进一步观察显示,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血、尿 IL 6水平明显升高。(2)血清,尿 IL 6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1)本实验结果提示:慢性肾小球炎体内存在着细胞因孒 IL 6的改变,并随着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血、尿 IL 6 明显升高。(2)测定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尿 IL 6水平有助于阐明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
张晓恒刘劲松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6一Keto一PGF_(la)、TXB_2的变化
1991年
本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48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6一Keto一PGF_(12)TXB_2的含量及T/6的比值,发现肾炎各型中血浆6一Keto—PGF_(12)含量均明显降低;TXB_2含量在肾病型明显增高,在肾功不全组明显降低。T/6比值在肾功正常各型中明显增高,在肾功不全组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肾炎病变发展过程及,高凝状态的形成中,PCI_2-TXA_2的平衡失调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用能增加血浆中PGI_2或减少TXA_2产生的药物来治疗肾炎,提供依据。
李一文陈伯煊张淑慎李荣亨张晓恒高渝军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前列环素血栓素
黄芪对慢性肾炎患者血及尿IL-6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0
2002年
陈莉芬李荣亨曹文富张晓恒高渝军
关键词:慢性肾炎药理学IL-6炎性细胞因子
2019株泌尿道分离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尿标本中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M100-S22文件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尿标本非重复临床分离株2 0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589株(占78.7%),革兰阳性菌430株(占21.3%);分离的菌株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3.2%),其次为肠球菌属(占14.9%);约59%的菌株分离自女性患者,41%的菌株分离自男性患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8.9%和52.6%。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厄它培南出现耐药株,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14.1%和40%。检出三株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占2.3%)。结论尿标本的主要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其次肠球菌属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呈明显升高趋势。
严立牛司强曹何阳苹张晓兵黄世峰张晓恒孙珊何秀丽
关键词: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尿标本耐药监测
黄芪对慢性肾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2
2002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黄芪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及细胞-6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例患者(治疗组)应用大剂量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α、水40CGNTNF-IL-6平;并与例应用常规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及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32 31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较健康对照组α和均显著升高(TNF-IL-6P),且血α与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01TNF-IL-6 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α、明显下降TNF-IL-6 (P,<0.01)CD3+细胞、TCD4+细胞、明显升高。TCD4/CD8结论:大剂量黄芪有较好的降低患者α和、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为该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莉芬李荣亨曹文富张晓恒高渝军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细胞免疫功能
2005年度临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2006年
目的:了解2005年度我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特点。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Vitek-Two和ATB-Express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相应抗生素的MIC值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的指导原则判定细菌耐药性。结果:共分离2352株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感染类型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念株菌和肠球菌的分离率与2004年比相明显增高。分离率排名前十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热带念珠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药物敏感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对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所试抗真菌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率。结论:临床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耐药性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医院感染占相当大的比例,引起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严重,耐药性监测对临床正确的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夏云罗疏薇曹何张晓恒
关键词:抗药性微生物抗生素敏感试验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治与血浆6—Keto—PGF_(1a)、TXB_2含量观察
1992年
用放免法测定了38例慢性肾炎患者血浆6—Keto—PGF_(1a),TXB_2的含量及两者的比值(T/6),观察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显示:6—Keto—PGF_(1a)含量均下降;TXB_2含量上升和T/6比值的增高,在病情较重的证型中较为明显。给以活血化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4例。总有效率82.35%)随病情的好转,上述指标有所恢复。提示PGI_2—TXA_2的失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肾炎血淤证的实质,也可视为阴阳失调致病的一个内容,其失衡轻重与病情相关。对其动态观察,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和疗效的一个指标。
陈伯煊李一文张晓恒
632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疾病中支原体感染的状况及药敏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诊断试剂盒,对632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别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检出支原体阳性248例,检出率为39.2%,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150例,检出率为23.7%,人型支原体(MH)阳性18例,检出率为2.8%,解脲支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UU+MH)阳性80例,检出率为12.7%;21~40岁年龄段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患者UU感染率为31.4%(127/404),男性患者UU感染率为10.1%(23/228)。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是:多西环素88.7%,交沙霉素33.1%,氧氟沙星21.4%,罗红霉素35.5%,司帕沙星21.4%,环丙沙星3.6%,阿奇霉素29.8%,克拉霉素60.9%,盐酸米诺环素89.1%,左氧氟沙星24.6%,诺氟沙星8.8%,大观霉素7.3%,林可霉素2.8%。结论支原体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应将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当作泌尿生殖道疾病的常规项目进行检测。
曹何夏云张莉萍严立张晓恒
关键词:抗菌药
2012年度某院患者无菌体液耐药性监测的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2012年度该院患者无菌体液的细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标本按常规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和ATB Express系统进行鉴定,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分离菌株556株,革兰阴性菌316株(57%),革兰阳性菌226株(40%)。常见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3.3%和21.1%;检出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6%);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属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的检出率分别为3.8%和3.8%。结论及时监测病原菌的菌群种类、分布和耐药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
何秀丽曹何张晓恒严立张晓兵阳苹黄世峰牛司强孙珊李兴钊张莉萍
关键词:微生物敏感性试验体液抗菌药物
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粘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为了解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粘度的影响。方法 :将 10例血标本放置 0、2 0、6 0、12 0、180、30 0min分别测定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的值。结果 :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值 ,随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全血粘度切割变率为 2 0 0s-1和血浆粘度值均在 180min时出现统计学意义 ,与即刻测定结果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P <0 .0 1、全血粘度切变率为 10 0s-1、30s-1、3s-1的值在 12 0min时 ,出现统计学意义 ,与即刻结果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P <0 .0 1。结论 :在进行血粘度检测时 ,标本应放在 12 0min内测定 。
刘劲松严立秦枫张晓恒
关键词:全血粘度血液血标本放置时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