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宁
- 作品数:27 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住院,并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的SNA-ICA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预后与随访结果等,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该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者30例(93.8%,30/32);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者1例(3.1%,1/32)、血管夹层者3例(9.4%,3/32),未发生任何血管穿孔出血事件;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者4例(12.5%,4/32),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完成术后12个月影像学随访者26例,其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4例(15.4%,4/26);90 d良好预后者28例(93.3%,28/30)。Ⅰ型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型)和Ⅱ型闭塞(后交通动脉开放型)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血管成功再通率(90.9%vs 95.2%)及良好预后率(90 d良好预后:81.8%vs 90.5%;12个月良好预后:72.7%vs 90.5%)。结论对于SNA-ICAO(颅内段)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是安全有效的。
- 程娅雯韩香凝朱宁何彩莲张润宁于嘉韩建峰刘福德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 膀胱间质细胞起搏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膀胱间质细胞(IC)是区别于神经细胞和平滑肌细胞(SMC)的一类细胞。目前对IC的研究多聚焦于Cajal间质细胞(ICC)初始的起搏机制中,可认为IC中ICC表面存在产生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使得ICC成为膀胱起搏细胞成为可能。而成纤维样细胞和端粒细胞与膀胱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之间存在毗邻关系,与膀胱ICC类似,猜测其可能为膀胱间质细胞起搏过程的参与者。但目前仍缺乏针对IC起搏机制的基础实验,本文拟通过综述IC起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刘欣丁天红申艳方李炀于蒲李卓伦白秋菊(综述)张润宁
- 关键词:CAJAL间质细胞起搏
- 玉屏风颗粒防治正清风痛宁关节腔注射后迟发过敏43例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口服玉屏风颗粒防治关节腔内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注射后迟发过敏反应(药疹、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采用关节腔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对照组44例,不用药临症观察。观察两组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期间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药疹及局部瘙痒迟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出现上述症状后消退时间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能减少迟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发生不良反应后,比较局部皮肤发红、瘙痒、药疹的发生率及消退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能有效防治关节腔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后迟发过敏反应,减轻其局部皮肤发红、瘙痒、药疹,同时对过敏体质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 丁天红张鸿张润宁张保平张利李敏张荣荣王丹
- 关键词:正清风痛宁玉屏风颗粒
- 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塞88例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静点灯盏花素、胞二磷胆碱,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对照组静点胞二磷胆碱,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1%,对照组为66%,治愈率比较,治疗组为56.5%,对照组为32.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间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灯盏花素对急性脑梗塞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张润宁吕金娥田千庆张云飞
- 关键词:灯盏花素急性脑梗塞
- 电针八髎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及对患者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被引量:27
- 2022年
- 目的:研究电针八髎穴配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SCI后NB尿潴留型患者,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两组,普通电针刺组(对照组)及电针联合穴位注射mNGF组(观察组);两组同时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膀胱功能积分、排尿情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对残余尿量(RUV)和膀胱压力、尿流速率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日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中医证候等各维度的评分均显著下降,而排尿情况中日均单次排尿、膀胱压力容积、膀胱排尿压力、尿流速率、下尿路症状(LUTS)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mNGF穴位注射对SCI后NB排尿功能重建有较好效果。
- 柳珺桐丁天红张润宁梁风俊张荣荣申艳方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电针八髎穴
- 自拟补肾强脊汤治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残留症状32例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强脊汤口服治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后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等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PELD术后出现腰部及下肢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次日加服自拟补肾强脊汤,1剂/日,连续口服4周;2组均于术后1周、1月、3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评估术后疼痛、麻木等残留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术后优良率为81.25%;对照组术后优良率为68.75%。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3月2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1月、3月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自拟补肾强脊汤能有效改善PELD术后残留症状,促进术后康复,疗效确切。
- 张鸿王瑞辉丁天红张润宁张保平安鹏飞
- 关键词:PELD
- 不同质量浓度医用臭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6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医用臭氧(O3)局部注射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的修复效果及组织与血浆IL-6水平的影响,评估不同质量浓度医用臭氧对骨骼肌急性损伤的疗效与毒性。方法 9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5组: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臭氧治疗Ⅰ组(20μg/ml)、Ⅱ组(30μg/ml)、Ⅲ组(50μg/ml)。模型组和臭氧组均采用骨骼肌挤压伤造模器制备骨骼肌挤压伤模型,臭氧治疗组在创伤局部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通过HE染色观察治疗后24 h、5 d、10 d骨骼肌组织学改变和组织与血浆IL-6水平。结果组织学改变:在24 h模型组、治疗Ⅰ组有大面积横纹肌肿胀及肌纤维断裂溶解,治疗Ⅱ、Ⅲ组中横纹肌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均有减轻;5 d时各组中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尤其是Ⅱ、Ⅲ组中受损的横纹肌细胞形态大致正常;10 d时模型组及治疗Ⅰ组损伤以慢性炎症反应为主,且Ⅰ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Ⅱ、Ⅲ组则以横纹肌细胞退行性变为主,Ⅲ组中见弥漫横纹肌细胞退行性变及部分肌细胞萎缩;IL-6表达量:模型组与Ⅰ组在24 h、5 d和10 d均显著高于空白组,Ⅱ和Ⅲ组在24 h和5 d均显著高于空白组;臭氧治疗组在24 h、5 d和10 d均显著低于模型组;Ⅲ组在24 h和5 d均显著低于Ⅰ和Ⅱ组,10 d显著低于Ⅰ组,与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Ⅱ组在24 h、5 d和10 d均显著低于Ⅰ组。结论 20μg/ml、30μg/ml和50μg/ml的臭氧均可修复损伤的骨骼肌,50μg/ml的臭氧有肌细胞损伤,以30μg/ml对骨骼肌损伤的修复效果最佳。
- 寇久社吴涛张润宁张保平李敏刘芳
- 关键词:骨骼肌损伤臭氧组织学IL-6
-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观察运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顽固性面瘫诊断、纳入标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每次选取2穴位,隔日1次。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张鸿丁天红张润宁张保平李敏张利
-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顽固性面瘫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45例被引量:1
- 2013年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防治或延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发展的有效手术之一,可有效改善TIA患者症状,并能明显降低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我院于2005年7月~2010年7月在中美脑卒中协作组的支持下,推广和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张润宁郑刚杜菊梅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重度狭窄颈动脉硬化狭窄TIA患者
- 基于Cajal间质细胞探讨电针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作用机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观察经电针治疗后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功能变化,并基于Cajal间质细胞(ICC)探索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组在T10水平只暴露脊髓,不离断;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T10水平完全横断脊髓制作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待大鼠渡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1次/d,连续14天。电针14天后测尿流动力学,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功能的变化;然后处死大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膀胱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ICC数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降低(P<0.05),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之增加(P<0.05);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模型组增加(P<0.05),膀胱基础压与漏点压较之降低(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升高(P<0.01),ICC数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降低(P<0.01),ICC数量减少(P<0.01)。结论: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其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抑制Ckit表达,减少ICC数量,从而减少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收缩。
- 李炀张润宁张保平丁天红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ICCC-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