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虹 作品数:34 被引量:198 H指数:9 供职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iR-449a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miR-449a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分为miR-449a组和NC组,分别转染miR-449a-mimics和NC-mimi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miR-449a相对表达量,miR-449a组miR-449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NC组,证实上调miR-449a表达的Eca-109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以培养12、24、48 h吸光度值和克隆数表示),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细胞之间的距离表示),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侵袭到下室的细胞数量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两组miR-449a直接靶基因E2F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miR-449a组细胞培养12、24、48 h时的吸光度值及克隆数、细胞之间的距离、侵袭到下室的细胞数量均低于NC组(P<0.05或<0.01)。miR-449a组G1期细胞比例高于NC组,S期细胞比例低于NC组(P均<0.05);两组G2/M期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449a组E2F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NC组(P均<0.01)。结论 miR-449a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靶基因E2F3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王强强 王梦洁 张玉虹 李皓 高飞 刘阳晨关键词:食管鳞癌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血清IL-6与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检测对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检测对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RDW对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284例患者中90例发生再出血,发生率为31.69%。再出血组血清IL-6、RDW水平均高于非再出血组(P均<0.05)。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凝血酶原时间、是否接受支持治疗、Hb、RBC、HCT、IL-6水平、RDW是影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凝血酶原时间≥16 s、未接受支持治疗、IL-6水平升高、RDW升高是上消化道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IL-6、RDW联合检测的特异度(89.98%)、灵敏度(86.62%)、阳性预测值(89.37%)、阴性预测值(85.19%)均高于单独指标检测(P均<0.05)。结论血清IL-6与RDW联合检测对上消化道再出血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孙喜斌 张玉虹 左路广 高咏梅 张斌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白细胞介素6 红细胞分布宽度 再出血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人工流产手术失利3例报告 被引量:4 2014年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剖宫产率46.2%,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1]。杨柳等^[2]对成都市2011年助产服务机构剖宫产率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剖宫产率为58.57%;剖宫产率最高的医疗卫生机构不是转诊的终末三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而是一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剖宫产率达100%。随着我国各地二级医院剖宫产技术的娴熟和剖宫产率的上升, 任雁林 张玉虹 王丽 杨春芳 康燕华 常丽锦关键词:子宫纵隔 宫腔粘连 Rho/ROCK信号通路对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F-κB、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Rho/ROCK信号通路激活后,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NF-κB、MMP-9和TIMP-1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取90例卵巢处子宫内膜在异位病灶以及90例正常子宫内膜,分离、纯化间质细胞,建立体外间质细胞培养模型。酶免疫吸附的方法分析ROCKⅠ激酶活性。QPCR法检测NF-κB、MMP-9和TIMP-1的转录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MMP-9和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多呈梭形或者多角形,贴壁和增殖较快;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ROCKⅠ激酶活性和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NF-κB、MMP-9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而TIMP-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结论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Rho/ROCK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Rho/ROCK信号通路激活以后,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F-κB、MMP-9的表达均升高,TIMP-1的表达降低。其机制可能与该通路激活后引起下游基因表达变化有关。 张玉虹 孙喜斌 刘晓娟 李立楠 王静关键词:RHO/ROCK信号通路 间质细胞 MMP-9 地诺孕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地诺孕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80例子宫内膜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子宫内膜情况及用药手段分成异位地诺孕素组(45例)、异位对照组(45例)、正常地诺孕素组(45例)及正常对照组(45例)。对比各组检测指标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异位地诺孕素组在治疗后的NF-κB、Bcl-2、Bcl-XL、p16INK4a及p21Waf1/Cip1等指标的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分别低于异位对照组及正常地诺孕素组(均P<0.05)。异位地诺孕素组在治疗后的NF-κB、Bcl-2、Bcl-XL、p16INK4a及p21Waf1/Cip1等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亦均有下降,分别低于异位对照组及正常地诺孕素组(均P<0.05)。异位地诺孕素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结论:地诺孕素可能是通过NF-κB通路途径及p16INK4a和p21Waf1/Cip1等相关因子抑制ECSC增殖和DNA合成,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和Bcl-XL的表达而发挥治疗EMT的作用。 刘晓娟 贺英 张玉虹 孙喜斌 李立楠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 孕激素类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BCL-2 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HR⁃HPV清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清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早期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R⁃HPV清除情况,将患者分为清除组(81例)和未清除组(19例)。统计HR⁃HPV清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HR-HPV未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00例患者中HR⁃HPV清除81例,清除率为81.00%(81/100);未清除为19例,未清除率为19.00%(19/100)。未清除组中年龄≥55岁、首次性交年龄<20岁、淋巴结转移、性伴侣人数≥2人、孕次≥2次、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肿瘤浸润深度较深的人数占比均高于清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5岁、首次性交年龄<20岁、淋巴结转移、性伴侣人数≥2人、孕次≥2次、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均是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HR⁃HPV未清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年龄、首次性交年龄、淋巴结转移、性伴侣人数、孕次、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浸润深度等是HR⁃HPV未能完全清除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术后HR⁃HPV的完全清除率。 曹君阳 张玉虹 陈江平关键词:早期宫颈癌 子宫切除术 病毒清除 miR-19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195(miR-19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64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95的表达量,分析miR-195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95的表达量分别为0.42±0.12和1.05±0.18,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95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95表达量与患者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结论miR-195在子宫内膜癌中具有抑癌基因的特性,其作为抑癌基因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张玉虹 孙喜斌 石克威 马会 于治芳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FIGO分期 肌层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 孕早期产前筛查在染色体异常胎儿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孕早期产前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对5 612例单胎孕妇外周血妊娠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急速β亚基(β-hCG)含量及相关蛋白-A(PAPP-A)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结合超声测定的胎儿颈项透明膜厚度(NT)及体质量、孕妇年龄及孕周,用LifeCycle 3.0软件计算出胎儿患18-三体及21-三体风险率,高风险孕妇经孕妇羊水细胞或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 结果 高风险发生率为4.1%;166例高风险孕妇经羊水细胞或者经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核型28例,阳性符合率为16.9%. 结论 早期产前筛查能够早期筛查出染色体异常情况。 高原 张玉虹 梁登辉关键词:孕早期 产前筛查 染色体异常 产前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出血(UGIH)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UGIH患者200例作为UGIH组、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UGIH组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根据出血量将UGIH组分为出血<250 m L 75例、出血250~400 m L 64例、出血>400 m L 61例。UGIH组于治疗前后,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血常规及RDW。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DW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HCT)的相关性。结果出血<250 m L的患者Hb、RBC、H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DW值较健康对照组高(P均<0.05);出血250~400 m L、出血>400 m L的患者Hb、RBC、HCT及RDW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UGIH组Hb、RBC、HCT较健康对照组低,RDW值较健康对照组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4、7天UGIH组Hb、RBC、HCT升高(P均<0.05),RDW值降低(P均<0.05),至治疗第7天以上指标基本恢复正常。RDW与Hb、RBC、HC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9、-0.571、-0.498,P均<0.05)。结论 UGIH患者RDW值升高,且RDW变化可反映患者出血量及病情转归。 孙喜斌 张玉虹 贾倩 连晶晶 冯博 李宝亮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 出血量 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食管癌恶性程度及放疗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以108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为研究对象,比较放疗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分期等)是否相关,及放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以2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其差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食管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01);放疗前临床分期较晚(III-IV期)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P<0.05);CR+PR组患者放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P<0.05),SD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PD组患者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放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疗效呈负相关。 张玉虹 刘阳晨关键词:食管癌 放疗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