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玲

作品数:34 被引量:287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降水
  • 5篇年际
  • 5篇气候
  • 5篇值模拟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强对流
  • 4篇强对流天气
  • 4篇环流
  • 3篇对流有效位能
  • 3篇灾害
  • 3篇年际变化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季风
  • 3篇降水异常
  • 3篇海温
  • 3篇暴雨
  • 3篇变暖
  • 2篇东亚季风
  • 2篇多尺度

机构

  • 31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南通市气象局
  • 1篇南方电网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33篇张玲
  • 16篇智协飞
  • 5篇白永清
  • 3篇寿绍文
  • 2篇李佳
  • 2篇沈新勇
  • 2篇李小凡
  • 2篇陈北京
  • 1篇刘舸
  • 1篇廖勇
  • 1篇游庆龙
  • 1篇郭品文
  • 1篇李韧
  • 1篇周悦
  • 1篇张玲
  • 1篇林春泽
  • 1篇段明铿
  • 1篇武炳义
  • 1篇王佳
  • 1篇陆汉城

传媒

  • 6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气象科学
  • 3篇大气科学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计算机辅助设...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干旱气象
  • 1篇中国图象图形...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五届长三角...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流域暖切变型暖区暴雨的客观识别与分析
2023年
暖切变型暖区暴雨(WSWR)是存在暖式切变线作为天气背景的暖区暴雨(WR)类型。本研究基于WR与切变线的定义,综合中尺度暴雨团、锋面、切变线等客观识别标准,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小时网格数据集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7年的江淮流域WSWR进行客观识别与验证。8年共确定WR雨团1268个,WSWR雨团451个,其高频区位于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及江浙沿海区域,且WSWR雨团与WR雨团的频次大值区分布基本一致。WSWR雨团多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此期间WR雨团中40%以上是WSWR雨团,雨团出现的位置随主雨带一致向北推进,其平均最大降水量为29 mm h^(-1)。WSWR出现频次的日变化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出现在08~13时(北京时,下同)、20~22时,雨团的小时降水量高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13~19时)和清晨(01~05时)。
宋柳贤张玲马茜雅董甫智协飞
关键词:暖区暴雨暖切变江淮流域
一次寒潮过程中冷堆增强的动力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ECMWF的0.75°×0.7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2月14日的寒潮冷堆增强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寒潮冷堆增强过程中等熵面位涡守恒,315 K等熵面上寒潮冷堆表现为6 PVU的高位涡中心,垂直方向上寒潮冷堆区域高位涡下传到低层形成高位涡柱,冷堆的运动对应高位涡柱的运动。分析500 hPa寒潮冷堆变化发现,寒潮冷堆中存在上升运动使空气绝热冷却,导致寒潮冷堆的增强。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冷堆空气抬升冷却的原因,寒潮冷堆主要位于两支高空急流核的左前方,受到两支高空急流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共同影响,上升运动导致的绝热冷却使寒潮冷堆增强。此外在冷堆移动过程中,由于冷堆与低压中心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冷堆温度最低处绝对涡度增加,根据位涡守恒原理,气柱拉伸,冷堆的冷空气变得更加深厚,寒潮冷堆增强。
张弛沈新勇张玲张玲李小凡
关键词:寒潮冷堆高空急流
基于WRF模式的强天气过程集合预报综述被引量:2
2020年
集合预报作为减小数值模式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已经较为广泛应用于强降水和强对流等强天气过程的数值天气预报中。本文根据国内外WRF模式集合预报的研究进展,从模式初始场的改进、集合预报扰动方法的构建以及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技术能为大尺度模式初始场提供中小尺度信息,利于提高强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构建合理的多初值、多边界、多物理过程扰动能够较为准确地表征大气演变的不确定性,提高集合预报离散度,其预报结果通常优于确定性预报。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能够更好地模拟强天气过程,但如何发展适用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扰动方法及评估方法是当前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发展的难题。
董甫张玲张海鹏李佳宋柳贤
关键词:WRF模式强天气过程
基于TIGGE资料的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被引量:71
2013年
利用TIGGE资料集下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英国气象局(UKMO)5个中心集合预报结果,对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预报效果优于单个中心的预报,但对于不同预报要素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异。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R-SUP)对北半球地面气温的改进效果最优,但此方法对降水场的改进效果并不理想。在北半球中低纬24h累积降水的回报试验中,消除偏差(BREM)的结果优于单个中心的预报,且此方法预报结果稳定。进一步利用滑动训练期消除偏差(R-BREM)集合平均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误差范围内,R-BREM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地面气温预报时效由最优数值预报中心的96h延长至192h,且除个别时效外,小雨、中雨的TS评分得到明显提高。
智协飞季晓东张璟张玲白永清林春泽
关键词:地面气温降水极端天气事件
冬春两湖盆地地区大气气溶胶污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位的联系
2024年
基于MERRA-2及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本文采用EOF分析、线性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长江流域中游两湖盆地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亚经向风南北反位相模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两湖盆地地区AOD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处于低值,21世纪初AOD持续升高,2010年后开始下降。空间场上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两湖盆地中部,以洞庭湖为中心呈南北纵向分布。进一步对两湖盆地AOD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在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模的影响下,偏北风输送是影响两湖盆地AOD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在年代际尺度上,当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面积增大,东亚大槽西移,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移时,东亚经向风南北反相模趋于正相位(即长江以北有异常偏南风、长江以南有异常偏北风)。此时,两湖盆地位于气旋性环流异常的底部,在异常的偏北风的作用下,西北地区的气溶胶向两湖盆地输送加强。且两湖盆地处于两个异常气旋性环流的中间,气压梯度小,风速偏弱,使得两湖盆地气溶胶输入大于输出,促进21世纪初AOD年代际升高。
姜玉洁张玲朱寿鹏白永清智协飞
关键词:AOD年代际冬春
面向图像拼接检测的自适应残差算法
2024年
目的 恶意的图像拼接篡改给名誉、法律、政治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而现有的图像拼接检测算法通常采用参数固定的高通滤波器提取滤波特征进行预处理,没有考虑图像之间的差异。方法 本文设计自适应残差模块(adaptive residuals module, ARM)凸显拼接篡改痕迹,将卷积运算后的残差多次拼接,且每次拼接后再利用注意力机制实现通道间的非线性交互。然后,使用通道注意力SE(squeeze and excitation)模块以减少由ARM提取残差特征产生的通道之间信息冗余,并以在图像分类领域获得卓越性能的EfficientNet(high-efficiency network)为骨干网络,提出一种新的图像拼接检测算法。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CASIA I(CASIA image tampering detection evaluation database),CASIA II,COLUMBIA COLOR,NIST16(NIST special database 16)和FaceForensic++这5个公开数据集上分别取得98.95%,98.88%,100%,100%,88.20%的检测准确率,获得比现有算法更高的准确率。提出的ARM将骨干网络EfficientNet在CASIA II数据集的准确率提高了3.94%以上。结论 提出的基于自适应残差的图像拼接检测算法充分考虑图像之间的差异,凸显篡改区域与未篡改区域之间的区别,并获得更好的拼接检测结果。
张玲穆文鹏陈北京
关键词:图像取证图像拼接检测
基于MODIS白天地温产品的青藏高原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2001~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探测的白天地面温度(简称MODIS白天地温)资料,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122个气象站点观测的最高气温资料,在年尺度上评估了MODIS白天地温在高原的适用性,研究了高原五个干湿分区下MODIS白天地温的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MODIS白天地温能够基本再现观测的最高气温的时空以及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2)高原整体上,MODIS白天地温存在显著的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平均海拔每增加100 m,其趋势增加0.02°C (10a)^(-1),且受积雪—反照率反馈主导;(3)干湿分区下,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在高原表现为偏湿润地区强于偏干旱地区;季风区强于西风区。海拔依赖型特征强弱:半湿润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平均海拔每增加100 m,以上区域的地温趋势分别增加0.06,0.03,0.03,0.01,0.01°C (10a)^(-1)。半湿润和湿润半湿润地区年均温在0°C左右,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积雪—反照率反馈作用最为强烈,是其海拔依赖型变暖的主导因素;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年均温相对更低,气候变暖程度对积雪影响相对较小,积雪—反照率反馈作用被限制,但仍对上述地区的海拔依赖型变暖起主导作用;而湿润地区的积雪覆盖率的上升可能是由于降雪(固态降水)增加抵消了积雪融化损耗,云辐射、水汽等其他因素主导了其海拔依赖型变暖。
吴芳营游庆龙蔡子怡张玲康世昌翟盘茂
关键词:青藏高原
1998年8月嫩江流域一次致洪暴雨的机理分析
该文针对在实际预报业务中让预报员深感困惑的东北冷涡降水的不均匀性、突发性、局地性问题,选择1998年8月9-11日发生在嫩江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诊断分析,中尺度滤波分析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这次过程中分别出现在...
张玲
关键词:东北冷涡大暴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冷涌及其环流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中国南部沿海风向、地面气温及南海北部风速的变化确定南海北部冷涌的判别标准,构建了一个冷涌发生频率指数,对南海北部冷涌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异常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冷涌频率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冷涌系统的特征,与全国范围的冷空气爆发关系密切。南海北部冷涌与中高纬、中低纬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偏强,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时,有利于大陆上冷空气南下入海,在南海北部形成冷涌。冷涌发生时,经向Hadley环流加强,调整中纬与低纬地区的大气质量,高层向北输送的大气在科氏力作用下导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有利于冷涌的维持和加强。
张玲智协飞
关键词:南海北部年际变化环流特征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南海冷涌事件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通过比较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的结果,讨论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对南海北部冷涌事件及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地形的绕流作用对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当大地形不存在时,两者消失。地形高度变化对大陆冷高压的强度有影响,随着地形高度的降低大陆冷高压强度减弱。即大地形对中高纬行星尺度平均槽脊具有重要作用,地形高度降低会导致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从而影响冷涌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当地形高度减半时,由于大陆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增加,使得南海北部冷涌的出现频率略有增加。当无地形存在时,由于无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使得东亚中高纬环流的经向度显著减小,冷空气南下活动明显减弱;同时没有大地形激发冷锋后的Kelvin波向南运动,导致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减弱,南海北部冷涌的出现频率也显著减少。
张玲智协飞伍清
关键词:大地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