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瑾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市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南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下颌
  • 4篇矫治
  • 4篇安氏
  • 3篇颞下
  • 3篇颞下颌
  • 3篇下颌后缩
  • 2篇颌关节
  • 2篇颞下颌关节
  • 2篇下颌关节
  • 1篇单胞菌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牙周
  • 1篇牙周状况
  • 1篇牙龈
  • 1篇牙龈卟啉单胞...
  • 1篇咬合
  • 1篇咬合功能
  • 1篇咬合接触
  • 1篇隐形矫治
  • 1篇数字化

机构

  • 7篇济南市口腔医...
  • 6篇滨州医学院

作者

  • 8篇张瑾
  • 5篇张勇
  • 2篇郭新星
  • 2篇潘爽
  • 2篇王艳玲
  • 1篇张玉杰
  • 1篇郭杨
  • 1篇韩凉
  • 1篇肖水清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2
  • 4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在颞下颌关节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颞下颌关节(TMJ)是人体全身关节中解剖结构与功能最为复杂、精细的关节之一,而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TMD)又是人体好发的疾病之一且病因尚不明确。因此,在临床检查及治疗中及时观察TMJ形态、位置尤其重要。临床常用的X线片不能清晰准确地显示TMJ骨性结构的形态及变化。多层螺旋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影像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如骨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遮盖法、多层面重建术、容积成像等,对TMJ进行三维显影,使TMJ形态及其骨性结构更为准确清晰,但其对关节盘的显影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多层螺旋CT在TMJ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张瑾张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颞下颌关节关节盘
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rag基因的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ingivalis)致病岛rag基因的可行性,并研究致病岛rag基因在毒力株和非毒力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1—6月在山东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对P.gingivalis毒力株和非毒力株进行厌氧培养,采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对他们的致病岛rag基因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并对临床标本进行预实验研究。结果普通PCR和多重PCR均能对P.gingivalis致病岛rag基因进行检测,并且结果一致。多重PCR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致病岛rag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毒力株和非毒力株中的分布不同,rag-1型存在于高毒力株P.gingivalisW83中,而rag-4型存在于低毒力株P.gingivalisATCC33277中。结论致病岛rag基因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多重PCR技术省时省力、简单快速,为后续临床标本中rag基因的快速检测提供实验依据。
张玉杰郭杨张瑾毛春梅肖水清
关键词:多重PCR牙龈卟啉单胞菌
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1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采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0例,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并对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髁状突后上方出现增生迹象。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过程中,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产生适应性改建,髁状突、关节盘、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保持相互协调。
张瑾张勇郭新星潘爽王艳玲
关键词:下颌后缩颞下颌关节核磁共振
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恒牙早期下颌后缩患者疗效的评估及颞下颌变化的MRI分析
目的:观察比较安式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使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前后侧貌、骨骼变化及核磁共振影像下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探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前伸下颌后对安式Ⅱ类错(?)畸形下颌后缩患者侧藐改善、骨骼变化...
张瑾
关键词:下颌后缩PANCHERZ分析法
文献传递
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对于成人牙周状况的对比研究
2018年
目的对比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对于成人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共42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以固定矫治,研究组,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基于不同时间段,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状况。结果 (1)矫治前与矫治完成后3月,两组患者的PLI、GBI、PD无明显差异(t=0.132、0.151、0.080,P=0.895、0.881、0.936;t=0.094、0.163、0.135,P=0.925、0.871、0.892)。(2)矫治1月与矫治3月,研究组PLI、GBI、PD分别为(1.74±0.59)、(0.95±0.27)、(2.67±0.51)与(2.01±0.72)、(1.09±0.37)、(2.41±0.53),对照组分别为(2.34±0.61)、(1.24±0.42)、(3.24±0.47)与(2.76±0.34)、(1.34±0.42)、(2.75±0.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2.661、3.766,P=0.002、0.011、0.001;t=4.316、2.046、2.431,P=0.000、0.047、0.019)。(3)矫治6月、矫治完成时,研究组PLI、GBI明显优于对照组(t=5.854、4.354,P=0.000、0.000;t=4.895、4.017,P=0.000、0.000)。结论相比固定矫治,无托槽隐形矫治更有助于维护牙周健康。
张瑾王小亮马金骥
关键词:固定矫治成人牙周状况
Forsus与口外弓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评估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非拔牙矫治中Forsus联合固定矫治器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名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不拔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Forsus或口外弓、颌间Ⅱ类牵引进行治疗,选择21例作为生长发育对照组。对矫治前(T1期)和治疗后(T2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T1期3组病例各项测量值差异,以及组间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差值,并对两治疗组间矫治疗程进行t检验。结果:Forsus组ANB、Wits值减小明显,上下颌骨长度差值增大显著。两治疗组下颌骨向前生长明显,Co-Go增加;两组病例均出现上前牙舌倾、伸长,下前牙唇倾,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口外弓组更明显。Forsus组疗程明显短于口外弓组。结论: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患者,Forsus矫治器可成为代替口外弓、Ⅱ类牵引有效的治疗方法。
潘爽张勇郭新星张瑾
关键词:FORSUS口外弓
Forsus矫治器临床应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Forsus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引导下颌前伸的固定型功能矫治器,对安式Ⅱ类错有很好的矫治效果。该装置可与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不依赖患者合作,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对上下颌骨均产生作用,主要是抑制上颌生长,有效地促进下颌骨的适应性改建,促进下颌骨在垂直和矢状方向的生长发育,对下颌后缩的安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尤为明显。现就Forsus矫治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张瑾张勇
关键词:FORSUS矫治器下颌后缩
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王艳玲韩凉张勇张瑾
关键词:咬合接触咬合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