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尊
- 作品数:10 被引量:82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腹腔镜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流程优化被引量:24
- 2014年
-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视野清晰,微创优势明显,已成为21世纪外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然而,腹腔镜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切除脏器多,操作困难,消化道重建复杂,风险高。自1994年首次报道以来,LPD的发展经历了1994年至2007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2007年至2010年的“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后,LPD在Mayo 诊所等医疗中心进入实用阶段[1]。2003年卢榜裕等[2]报道了国内首例LPD。笔者搜索万方数据库,发现仅有2篇文献的报道例数超过20例,最多仅26例[3],可见国内LPD发展缓慢,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手术流程。我们团队到Mayo 诊所观摩学习,体会到Kendrick和Cusati[4]提出的“六孔法”并不适合中国人相对瘦小的体型。因此建立适合中国人体型的LPD手术流程是在国内推广LPD的关键之一。
- 金巍巍张人超牟一平徐晓武周育成严加费张苗尊
- 关键词: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术手术腹腔镜MAYOLPD
-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评价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85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或化疗,免疫组化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85例结直肠癌组中,hMSH2缺失率为69.4%(59/85),hMLH1蛋白缺失率为78.8%(67/85)。hMSH2蛋白缺失率在T1、T2、T3和T4期结直肠肿瘤中的缺失率分别为50.0%、43.8%、71.1%和82.8%,随T分期增加而增加(χ2=11.037,P=0.012)。有淋巴结转移者的hMSH2蛋白缺失率达88.57%(31/35),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MSH2蛋白缺失率为56.0%(28/50)(χ2=10.287,P=0.001)。hMLH1蛋白缺失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相关,但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N分期和M分期均无关。[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hMSH2和hMLH1蛋白缺失,且hMSH2和hMLH1蛋白缺失与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相关。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苗尊章维
- 关键词:肠肿瘤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6例初步经验总结被引量:5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邵逸夫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同一团队开展的66例LPD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58.7±10.3)岁,体重指数(23.5±3.9)kg/m^2。术前有症状者45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6例,其中2例为腹腔镜胰腺手术后。结果66例患者中,接受腹腔镜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LPD联合右半肝切除术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LPD1例,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再次LPD1例。手术时间(367±49)min,出血量(193±126)ml。术后(1.8±1.0)d首次下床活动,(3.9±0.7)d肛门排气,(5.2±0.9)d首次进食半流质食物。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24/66),其中B级及以上胰瘘发生率为4.5%(3/66),出血率为7.6%(5/6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9±12.1)d。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大小(3.8±2.3)cm,获取淋巴结(20.3±10.9)个,恶性肿瘤47例。结论对于具有一定腹腔镜手术经验及技术的术者来说,LPD是安全可行的。
- 金巍巍徐晓武牟一平张人超鲁超张苗尊周育成王京瑞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肿瘤
- Hedgehog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1与Snail在肝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观察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1(Gli-1)和锌指转录蛋白(Snail)在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20例正常肝胆管组织和52例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Gli-1蛋白和Snail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例肝胆管细胞正常组织Gli-1阳性表达3例(15%),Snail表达4例(20%);52例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Gli-1阳性表达40例(76.92%),Snail阳性表达37例(71.15%);癌旁组织分别为19例(36.53%)和17例(3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Gli-1的表达与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有关(<0.05),Snail表达与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0.05),Gli-1与Snail表达存在正相关性(<0.05)。结论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Gli-1和Snail高度表达,且与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表明Hh信号通道和EMT异常可能与肝胆管细胞癌侵袭和转移有关。
- 章维张苗尊李明主郑必春顾昕
- 关键词:SNAIL病理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6年
- 自1994年开始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以来,基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的进展较快,本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等基因的临床应用及促血管生成生物学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苗尊牟一平
- 关键词:动脉硬化促血管生成因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下肢动脉硬化症成纤维生长因子缺血性疾病
- 蒙古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 (Hp) NCTC11637株和临床分离的 Y0 6株沙鼠感染模型 ,观察感染沙鼠胃粘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蒙古沙鼠随机分成 6组标准菌株组 (n=6)和 6组临床菌株组 (n=6) ,另设置 6组阴性对照 (n=4 )。用布氏肉汤配制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的 NCTC11637株和 Y0 6株菌液。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3组用 2× 10 8CFU/ ml菌液 0 .5 ml1次灌胃。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 3组分别用 2× 10 9CFU/ ml菌液 0 .5 ml灌胃 ,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2 4 h。末次感染后的第 2、4、6周处死沙鼠 ,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分离培养、常规病理学和 H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次感染的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0 %、0 %、66.7%和 0 %、16.7%、16.7%。 3次感染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66.7%、10 0 %、10 0 %和 66.7%、66.7%、10 0 %。分离结果阳性的感染动物胃粘膜细胞表面和胃小凹有 Hp定植 ,固有层出现少量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高浓度 (1× 10 9CFU) Hp多次经口感染沙鼠可制备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胃粘膜组织有 Hp定植并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
- 严杰胡爱萍李强方海伟张苗尊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螺杆菌感染疾病模型
- 腹腔镜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导管腺癌对比研究
- 目的 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相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在术后恢复效果有优势,LDP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应用广泛,但对于胰体尾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导管腺癌的治疗少有应用,我们设计了病例对比研究,分析LDP和OD...
- 张苗尊陈荣高金巍巍牟一平徐晓武张人超
-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体尾切除术腹腔镜
- 1、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及荟萃分析;2、靶向纳米载体携带DTX和Atg7 siRNA治疗胰腺癌的研究
- 胰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预后极差,以进展快、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著称,目前手术是可切除胰腺癌治愈可能的唯一手段。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腔镜器械的发展,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pa...
- 张苗尊
- 关键词:胰腺癌
- 第119例 腹痛—肝内胆管结石—肝脏多发占位—十二指肠溃疡
- 2007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66岁,因“反复中上腹胀痛3年,加重3个月”,于2006年1月2日入院。
- 陈定伟牟一平徐晓武李冬邢人伟张苗尊
-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肝内胆管结石肝脏腹痛上腹胀痛
- 萎缩性胆囊炎胆囊上皮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研究
-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胆囊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极不容易,大部分患者在就诊发现时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多不佳,总的5年生存率小于5%。由于目前胆囊癌主要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等方法均不...
- 张苗尊
- 关键词:胆囊癌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免疫组织化学法端粒酶HTERT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