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仲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98 H指数:6 供职机构: 佛山市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 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早期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风险因素,并确立其预测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02例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以直接PCI术后48h以内是否发生MVA将患者分为MVA组(38例)和非MVA组(264例)。先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早期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发生MV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VA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2.442±4.174)×109/L:(9.469±3.494)×109/L,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9.863±3.690)×109/L:(7.435±3.233)×109/L,P<0.05]及血糖浓度[(10.946±3.415)mmol/L:(8.375±3.498)mmol/L,P<0.05]较非MVA组明显升高;MVA组血钾浓度[(3.255±0.432)mmol/L:(3.730±0.585)mmol/L,P<0.05]较非MVA组明显下降;糖尿病(31.6%:17.4%,P<0.05)、无Q波型心肌梗死(63.2%:36.4%,P<0.05)和心功能Klil-lipⅣ级(21.1%:9.8%,P<0.05)在MVA组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升高、血钾下降及心功能KlillipⅣ级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早期发生MVA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和血钾预测MVA发生的分割值分别为11.040×109/L、8.115×109/L、9.58mmol/L和3.13mmol/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701、0.775和0.755。结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和血钾下降、心功能KlillipⅣ级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PCI后早期发生MVA的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彭仲华 刘增长 殷跃辉 易颖毅 高兰英 杨坤关键词:再灌注治疗 银质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远隔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研究银质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远隔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并术后遗留远隔性疼痛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试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银质针治疗,比较干预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在治疗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5.34±1.26)分、(3.80±1.01)分、(2.56±0.64)分和(5.94±1.13)分、(4.92±1.12)分、(3.14±0.9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ODI评分分别是(48.76±4.30)分、(36.56±3.99)分、(24.20±2.56)分和(53.90±4.46)分、(44.90±4.46)分、(27.98±3.5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2%),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银质针疗法能显著缓解PVP术后残余远隔性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余泳波 彭仲华 吴旭明关键词:银质针疗法 椎体成形术 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3年结局随访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比较椎体成形术或保守治疗后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老年患者远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局。方法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137例,按患者治疗方案分为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治疗组,并依据年龄分层分为年轻老年人(60~74岁)、老年人(75~89岁)、长寿老年人(90岁以上)。按Barthel指数法评定患者出院时点及手术后1、3 a时点的ADL状态。结果例随病访时间3.0~5.5 a,平均3.3 a。出院时点椎体成形术组3个年龄分层椎体成形术Barthel指数均值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或0.05);出院第3年两组中年轻老年人或长寿老年人群体间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有助于OVCF老年人群患者尽快获得更好的ADL能力,但年轻老年人及长寿老年人群体在术后第3年的ADL状态与保守治疗相似。 纪木强 欧阳敏仪 李伟强 彭仲华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老年骨科 椎体成形术 日常生活功能 功能康复 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加小切口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评价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加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经皮穿针撬拨复位加小切口植骨术治疗的54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测量比较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并根据按Iowa跟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7~18个月,平均13个月,Bhler角全部恢复正常,评定结果为优50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8.1%。经过治疗其中53例恢复良好,1例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无不适,长时间站立行走后仍觉患处隐痛,优良率达98.1%。结论: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加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固定可靠、较好的手术方法,且具有并发症少、费用少等优点,其疗效确切,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许小志 徐志强 曾文磊 熊昌盛 彭仲华 王京华 徐雪芬关键词:撬拨复位 跟骨骨折 植骨 密集型内热式银质针联合伤科黄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0例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研究密集型内热式银质针联合伤科黄水治疗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30例符合CNLBP的患者,采用密集型内热式银质针联合伤科黄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JOA评分、FFD变化、治疗后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VAS评分、JOA评分及FFD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达到83.3%,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反应。结论:采用密集型内热式银质针联合伤科黄水治疗CNLBP能明显缓解腰部疼痛和改善腰椎活动度,促进腰部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徐大星 纪木强 何斌 彭仲华关键词:伤科黄水 临床疗效 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Andersonll A型齿状突骨折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Andersonll A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AndersonⅡA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1,行3D打印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和对照组(n=19,行单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置钉次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月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活动度(CROM),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ASIA)。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透视次数更少、置钉次数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CROM、A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JOA、CROM、ASI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JOA、CROM、ASI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置钉次数,骨愈合快,螺钉松动断裂少。 彭仲华 梁亮科关键词:3D打印 空心加压螺钉 齿状突骨折 CD34、MMP-9、VEGF、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CD3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巨细胞瘤(GCTB)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GCTB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GCTB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CTB组织中CD34、MMP-9、VEGF、PC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GCTB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Jaffe分级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34、MMP-9、VEGF、PCNA的阳性表达与GCTB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Jaffe分级、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5)。CD34与MMP-9、VEGF、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1,0.424,0.401;P=0.015,0.025,0.025)。结论 CD34、MMP-9、VEGF、PCNA在GCTB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水平对GCTB的诊断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彭仲华 梁亮科关键词:细胞因子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间1 046例行脊柱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4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约4.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吸烟史、使用内固定、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因素与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几率。 彭仲华关键词: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2017年 选取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我院治疗患者,分组方法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观察指标、并发症。观察组手术中指标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效果好,但手术时间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时间较长,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胡德洪 彭仲华 谢学文 韦昌南关键词: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0~70 min,中位数5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0 mL,中位数60 mL;1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转科治疗,其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42个月,中位数15个月,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和Harris标准评定法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46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良好方法。 许小志 徐志强 曾文磊 熊昌盛 翁天才 彭仲华关键词:髋骨折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