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栋祥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盆地
  • 6篇酒西盆地
  • 4篇气候
  • 4篇红柳
  • 3篇白垩纪
  • 3篇磁化率
  • 3篇磁性地层
  • 2篇地层学
  • 2篇新生代
  • 2篇祁连山北缘
  • 2篇气候变化
  • 2篇下白垩统
  • 2篇隆升
  • 2篇环境意义
  • 2篇白垩纪中期
  • 2篇白垩统
  • 2篇北缘
  • 2篇沉积岩
  • 2篇磁化率特征
  • 2篇磁性地层学

机构

  • 12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省地质调...
  • 1篇西北核技术研...

作者

  • 12篇彭栋祥
  • 11篇戴霜
  • 7篇王华伟
  • 6篇陈瑞灵
  • 6篇吴茂先
  • 3篇刘博
  • 2篇张明震
  • 2篇张翔
  • 1篇朱强
  • 1篇胡鸿飞
  • 1篇张莉莉
  • 1篇马永东
  • 1篇汪禄波
  • 1篇刘俊伟
  • 1篇黄永波
  • 1篇何进忠
  • 1篇赵杰
  • 1篇张瑞

传媒

  • 3篇2014年中...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甘肃地质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酒西盆地红柳峡晚第三系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通过对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磁化率的测试分析,发现剖面依据磁化率的变化特点分为5段,对低频质量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性系数非常低。磁化率值总体较低,根据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不同岩性段的沉积物...
陈瑞灵戴霜彭栋祥吴茂先王华伟
关键词:沉积物磁化率特征气候环境
文献传递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磁性地层年代与早白垩世北祁连山西段隆升
新生代印度-亚洲板块碰撞以来的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新生代之前高原北部的构造演化对于弄清板块碰撞前高原北部的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垩纪时期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缺少精细的年代...
彭栋祥
关键词:磁性地层下白垩统构造隆升酒西盆地北祁连山西段
文献传递
酒西盆地红柳峡晚第三系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正>磁化率作为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的替代指标,被广泛应用于黄土、古土壤、海相沉积物等研究领域。磁化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以及粒度特征,由此反映了沉积物物源沉积动力大小和次生条件等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的综...
陈瑞灵戴霜彭栋祥吴茂先王华伟
关键词:磁化率酒西盆地环境意义
文献传递
甘肃省油页岩勘查现状及资源潜力被引量:1
2013年
甘肃省油页岩成矿条件良好,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11处,探明储量39 171.7万t,保有储量30 433万t。油页岩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民和盆地、西秦岭地区和北山地区,主要赋存于侏罗纪煤系地层、三叠系及白垩系地层中。从现有资料来看,甘肃省油页岩资源潜力大,层位稳定,油页岩质量符合工业指标要求,但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通过进一步的勘查有望扩大资源量和提高勘查程度,有望在近期内取得油页岩勘查的突破。
张翔戴霜黄万堂何进忠彭栋祥张瑞陈瑞灵汪禄波马永东
关键词:油页岩勘查现状资源潜力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沉积岩色度和磁化率记录的白垩纪中期气候变化
加强对陆相地层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研究,是全面认识白垩纪全球构造-气候格局演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赤金堡组中上部及下沟组、中沟组厚约872米的沉积岩剖面(年代为Aptian-Albian)观测与采样,共采得...
闫宁云戴霜彭栋祥陈瑞灵吴茂先王文杰骆玲玲刘博
关键词:酒西盆地沉积岩色度磁学测量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祁连山北缘红柳峡地区第三系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学及构造意义
<正>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变形隆升时间及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位于祁连山西缘与阿尔金断裂交汇部位的红柳峡地区,是研究高原北部构造变形的理想地区。该区发育厚近3000米的中-新生代...
吴茂先戴霜彭栋祥陈瑞灵王华伟
文献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被引量:16
2013年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叠纪—始新世以干热为主,渐新世以来冷干。古亚洲洋闭合及羌塘、拉萨、印度板块渐次与亚洲南部碰撞使西北地区越来越远离海洋水汽。西北地区气候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四纪3个阶段,并存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温湿、晚侏罗世—白垩纪干热及渐新世—第四纪冷干3个气候转型阶段,分别由5次湿热、5次干热和5次冷干气候波动事件组成。同时,发现在晚三叠世—侏罗纪以古天山—古祁连山为界,构造与气候格局存在南北差异,构造活动南弱北强、气候北干南湿。而在白垩纪,西北地区构造活动西强东弱,气候南干北湿。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既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区域构造活动叠加的结果,构造活动先于全球变化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渐新世以来两极冰盖出现、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副特提斯海退出塔里木是现今西北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戴霜张明震彭栋祥王华伟吴茂先陈瑞灵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
祁连山北缘红柳峡地区第三系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学及构造意义
本文选择第三系疏勒河组河-湖相沉积,通过磁性地层年代及沉积特征分析,为研究晚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北部构造隆升和阿尔金断裂活动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剖面厚284米,分为下、中和上三段,下段为褐红-褐黄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钙质泥...
吴茂先戴霜彭栋祥陈瑞灵王华伟
关键词:隆升作用磁性地层学
文献传递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前青藏高原东北部白垩纪构造演化
戴霜王华伟张明震朱强黄永波刘俊伟赵杰胡鸿飞彭栋祥吴茂先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小型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包括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英安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石SiO_2质量分数为53.05%~74.12%,K_2O与Na_2O质量分数之和为4.01%~10.43%。岩石系列包括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和碱性系列,以高钾钙碱性和碱性为主,具过铝质—准铝质性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La、Ce、Sr)、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具弱—中等负Eu异常。中酸性侵入体和岩脉产出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岩为变质基性岩及少量变质碎屑岩,可能指示其继承了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交代作用。岩浆分异程度从石英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逐渐增强。脉岩Au含量较低,偏酸性脉岩在蚀变后Au含量普遍升高,偏中性脉岩(石英闪长岩)在狼查沟、东洞沟矿区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源。
戴霜刘博闫宁云张翔金治鹏蒙珍杨怀玉武志江白斌张莉莉彭栋祥
关键词:岩脉金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