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忠贤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外科
  • 5篇外科治疗
  • 4篇三叉神经
  • 4篇癫痫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减压
  • 3篇血管减压术
  • 3篇诱发电位
  • 3篇预后
  • 3篇三叉神经痛
  • 3篇三叉神经诱发...
  • 3篇神经痛
  • 3篇神经诱发电位
  • 3篇微血管
  • 3篇微血管减压
  • 3篇微血管减压术
  • 3篇难治
  • 3篇难治性癫痫
  • 3篇脑干
  • 3篇脑干三叉神经...

机构

  • 8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徐忠贤
  • 6篇江基尧
  • 6篇王桂松
  • 6篇周洪语
  • 6篇罗其中
  • 6篇徐纪文
  • 5篇李善泉
  • 5篇王宇
  • 4篇熊文浩
  • 3篇田鑫
  • 3篇邱永明
  • 2篇张晓华
  • 2篇张晓华
  • 2篇万杰青
  • 2篇葛建伟
  • 2篇葛建伟
  • 1篇张晓华
  • 1篇金萍西
  • 1篇徐虎
  • 1篇赵晨杰

传媒

  • 5篇立体定向和功...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第七届全国立...
  • 1篇首届中国中青...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根部分切断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评价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病人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作者研究了36例经术前MRTA及术中探查除外神经血管接触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大部切断术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BTEP以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测定BTEP潜伏期及波幅参量的变化指导手术的进程。结果36例病人患侧BT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损害,术中待BTEP呈一直线后,不再继续切断神经根,术后疼痛均缓解,未遗三叉运动功能障碍。结论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可以指导选择性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并防止三叉神经眼支损害的发生。
葛建伟张晓华熊文浩邱永明李善泉罗其中徐忠贤金萍西
关键词: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附47例报道)
本文介绍了综合应用精确定位技术和外科方法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情况,收到较好疗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已成为癫痫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王桂松徐纪文周洪语徐忠贤王宇江基尧罗其中
关键词:癫痫外科治疗药物治疗致痫灶
文献传递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后三叉神经的传导功能变化 ,探讨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及其对手术预后的评估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的可能机制。方法  14例经术前核磁共振斜矢状位成像证实有神经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的病人 ,在微血管减压过程中 ,通过术前、中、后记录早期头皮诱发电位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的术前头皮诱发电位均呈潜伏期延长与波幅降低的改变 ,显示三叉神经根部的传导功能损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证实微血管减压术后 ,14例病人三叉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恢复 ,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的改善 ,常与神经生理学数值恢复正常有关 ,提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微血管减压术后电生理参数值的迅速恢复及疼痛缓解 ,证明这两种现象与髓鞘再生无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预测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是可靠的。
葛建伟李善泉张晓华熊文浩万杰青徐忠贤
关键词: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预后神经传导功能
面肌诱发肌电图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预后评估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面肌诱发肌电图评估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效果的意义。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术中、术后采用面肌诱发肌电图进行检测和随访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微血管减压术中 ,面肌诱发肌电图中下颌缘支 -眼轮匝肌反应即刻消失者 ,相比较于仍然存在者 ,临床效果好 ,复发率低。结论 面肌诱发肌电图可作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评估的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用以分析的。
张晓华李善泉葛建伟徐忠贤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预后
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附47例报道)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综合运用影像学、脑电图、PET CT、脑功能皮层定位检查和偶极子定位与磁共振融合等方法,对4 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癫痫灶定位和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手术前后心理状况评估。结果 随访评估疗效满意32例(6 8.1% ) ,显著改善7例(14 .9% ) ,良好5例(10 .6 % ) ,较差2例(4.3% ) ,无改善1例(2 .1% )。除1例巨大AVM术后有偏瘫,1例有计算障碍以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综合应用影像学、电生理、核素检查和计算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大多数癫痫病灶的起源进行精确定位诊断,使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徐纪文王桂松周洪语徐忠贤王宇江基尧罗其中
关键词:癫痫外科
立体定向引导选择性海马切除治疗颞叶内侧癫痫(附11例临床报道)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应用立体定向引导微创手术选择性海马切除治疗颞叶内侧癫痫的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1例内侧颞叶癫痫病例,根据EEG、MRI、PET-CT等资料,初步确定癫痫灶位于一侧海马,然后在立体定向引导下置深部电极于海马,确认癫痫灶位于海马后即以深部电极为手术导向标志在显微镜下作选择性海马切除术.结果随访1~2年疗效满意8例(72.7%),显著改善2例(18.2%),良好1例(9.1%).术后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应用影像学、核素检查,海马深部电极植入记录海马脑电,对内侧颞叶癫痫灶定位可以明确诊断;癫痫病灶的起源精确定位于海马后,在立体定向引导下作单纯选择性海马切除治疗颞叶内侧癫痫可获得满意疗效.
徐纪文田鑫王桂松周洪语徐忠贤王宇江基尧罗其中
关键词:颞叶内侧癫痫外科治疗
35例难治性癫痫的病灶定位和外科治疗
2005年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程度。方法综合运用影像学、脑电图、PETCT、脑功能皮层定位检查和偶极子定位以及磁共振融合等方法,对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病灶定位和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手术前后心理状况评估。结果随访评估疗效满意24例(68.6%),显著改善5例(14.3%),良好4例(1.4%),较差2例(5.7%)。除1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术后有偏瘫和1例有计算障碍以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应用影像学、电生理、核素检查和计算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大多数癫痫病灶的起源进行精确定位诊断,从而使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徐纪文王桂松周洪语徐忠贤王宇江基尧罗其中
关键词:癫痫外科手术
术前脑皮层精细定位在功能区病灶切除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功能区病灶周围大脑皮层的精确功能定位,以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致残率.方法:术前2~3天在全麻下行皮层电极植入术,第二天,在患者于清醒状态下行皮层电刺激,了解病灶邻近部位脑皮层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并以此制定手术方案...
徐纪文田鑫王桂松周洪语王宇徐忠贤江基尧
关键词:脑皮层外科治疗
文献传递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术(MVD)前后三叉神经的功能恢复。方法本文研究了38例经磁共振三维层析血管成像术(MRTA)证实有神经血管接触的TN患者,在MVD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早期头皮诱发电位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同时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REZ)直接记录诱发电位作为对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的术前头皮诱发电位均显示三叉神经根部的传导功能损害。头皮诱发电位和根部直接记录电位证实MVD后32例患者三叉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恢复,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 MVD后TN的改善常与神经生理学数值恢复正常有关,提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MVD后电生理数值的迅速恢复和疼痛缓解均证明这两种现象与髓鞘再生无关。
张晓华葛建伟毛青邱永明熊文浩李善泉罗其中徐忠贤
关键词: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神经传导功能
导航辅助皮层功能拓扑定位在累及功能区致痫灶手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应用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并结合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技术,初步实现三维可视化皮层功能拓扑定位,辅助累及皮层功能区致痫灶的手术,提高疗效。方法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行双侧皮层电极埋藏覆盖中央区,术后予皮层脑电图监测,并实施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神经导航系统融合头颅MRI和CT影像,三维可视化拓扑定位皮层功能和致痫灶,第二次手术在导航辅助定位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行致痫灶切除术,对累及功能区的病变实施皮层热灼术。结果患者成功埋藏32导、24导及6导皮层电极各一枚覆盖中央区,皮层脑电图监测捕获临床发作4次,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确定功能区。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建立覆盖皮层电极的三维大脑模型,还原电生理资料,实现拓扑定位。手术成功实施病灶切除,术后无发作情况,无并发症。结论应用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使作为脑一机接口的脑皮层电极技术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将皮层电极的空间位置,精确融合在基于头颅MRI建立的大脑皮层解剖模型上,还原皮层脑电图和皮层电刺激结果,实现三维可视化拓扑定位,对于累及功能区致痫灶的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赵晨杰徐纪文王桂松周洪语田鑫徐虎徐忠贤江基尧
关键词:神经导航皮层电极功能区拓扑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