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 作品数:37 被引量:111 H指数:6 供职机构: 昆山市中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枸杞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MG-63人成骨细胞接种于96孔板进行培养,实验按照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孔。对照组常规培养,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与10%的枸杞多糖培养。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杞多糖促进MG-63成骨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 尹自飞 高峰 吴晓峰 周莉 徐锋关键词:枸杞多糖 成骨细胞 增殖 凋亡 闵氏秘制金黄膏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闵氏秘制金黄膏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Oseto Arthritis of Knee,KOA)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闵氏秘制金黄膏外敷8 h,隔日1贴;闵氏秘制金黄膏外敷24 h,隔日1贴;复方南星止痛膏8 h,隔日1贴,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并比较3组11点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11,NRS-11),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闵氏秘制金黄膏短时间组与长时间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关节疼痛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闵氏金黄膏长时间组治疗前后不同时点间关节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闵氏秘制金黄膏短时间组与长时间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WOMAC量表评分及膝骨关节炎指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安全性评价90例患者中有16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瘙痒及红疹共8例、烧灼感3例、蚁行感3例、红肿2例次。其中短时间组共出现3例,长时间组共出现8例,对照组共出现5例。结论对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予以闵氏秘制金黄膏能减轻膝部疼痛,改善生活,每日8 h,隔日1贴,2周为一个疗程,在不降低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减少长时间外敷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 蒋铭 熊晓扬 张强 徐锋 刘亮 吴晓峰 钱平康关键词:风寒湿痹证 膝骨关节炎 28194例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调查昆山地区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8194例昆山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259例,女18935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8194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18(12,23)ng/mL,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为59.1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比值比(OR)=2.210,95%置信区间(95%CI):2.082~2.345,P<0.001]、冬季(OR=1.598,95%CI:1.481~1.724,P<0.001),女性(OR=2.042,95%CI:1.932~2.158,P<0.001)、低龄(OR=2.439,95%CI:2.104~2.829,P<0.001)是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昆山地区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维生素D缺乏比较普遍,尤其在冬春季住院的低年龄段女性患者,应进行维生素D缺乏的筛查。 汪青 钱胤华 黄昊强 徐锋 陈勇 彭志坚关键词: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性别 年龄 氧化应激在骨质疏松症与肩袖损伤共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3年 骨质疏松症和肩袖损伤共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两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氧化应激是指活性氧的生成与消除失衡,过量的活性氧导致细胞损伤及凋亡,影响细胞功能并引发疾病。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骨质疏松症及肩袖损伤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氧化应激在骨质疏松症与肩袖损伤共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肩袖损伤与骨质疏松症的共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汪青 钱胤华 黄昊强 钱平康 徐锋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肩袖损伤 共病 氧化应激 化瘀定痛液降低膝关节以下骨折血栓与出血风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口服化瘀定痛液对降低膝关节以下骨折的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中药组采用术前术后口服化瘀定痛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40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D-D)],出血量及术后第14日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结果骨折第1日两组VAS评分差别不大(P> 0.05)。骨折第7日,术后第7日、第14日,两组VAS评分均较骨折第1日改善(均P <0.05);骨折第7日,术后第7日、第14日中药组疼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第1日两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别不大(P> 0.05)。骨折第1日两组PT、APTT、D-D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骨折第7日,术后第1日、第7日、第14日对照组PT及APTT均较中药组时间明显延长(均P <0.05)。两组D-D在骨折第7日,术后第7日、第14日,均较骨折第1日均降低(均P<0.05);但中药组D-D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均P> 0.05)。中药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中药组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发现,差别不大(P> 0.05)。结论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口服闵氏化瘀定痛液治疗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 朱旭日 徐锋 蒋铭 张强 吴晓峰关键词:骨折 血栓 出血 骨源性分泌蛋白对骨骼外器官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3年 既往认为骨骼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以及调节钙磷代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骼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蛋白质、活性肽及激素等物质,调控骨骼以及骨骼外器官[1-2]。近年来,骨源性分泌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及运动系统中的调控作用逐渐被重视。最新的研究发现,骨源性分泌蛋白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肌少症等多种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有关[3-4]。因此,研究骨源性分泌蛋白对骨骼外器官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汪青 黄昊强 徐锋关键词:骨骼 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止血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出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90例行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氨甲环酸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69(66.1±2.4)岁;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63~71(68.5±5.2)岁。记录术后48 h引流球中的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影响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28.3(22.8±7.9)个月。随访中,两组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球中出血量为(110.0±52.1)ml,对照组为(123.0±64.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都未输血。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不能显著减少微创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的出血量。 吴晓峰 尹自飞 孙斌峰 董燚 钱平康 张静波 徐锋关键词:氨甲环酸 化瘀定痛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肿痛的效果 2020年 目的观察化瘀定痛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肿痛的效果,为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化瘀定痛液治疗,比较两组骨折后第1、7天,术后第1、7、14天VAS评分、肿胀指数评分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骨折第1天、术后第1天两组VAS评分、肿胀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第7天、术后第7、14天,观察组VAS评分、肿胀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第1天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第7天、术后第1、7、14天,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定痛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能够减轻患肢围手术期肿痛,降低患者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骨折术后康复。 龚嘉玮 朱旭日 徐锋 蒋铭 张强 吴晓峰关键词:粗隆间骨折 低分子肝素 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影响。方法 41例全髋或半髋手术患者随机分配进入腰硬联合麻醉组(L组,n=18)和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组(Q组,n=23),留取术前(T0,基础值)、手术开始后1 h(T1)、2 h(T2)和手术结束后2 h(T3)、6 h(T4)、18 h(T5)血样(颈内静脉穿刺并采血),分别检测肠道黏膜损伤特异性指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以及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统计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IL-6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在T4~T5时达到峰值[(109.44±99.11)pg/ml],T2~T5时较T0时[(5.85±5.72)pg/m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5例完成完整的I-FABP数据采集和检测,发现术前、术中均有I-FABP浓度异常波动,其中19例T0时I-FABP≥1.0 ng/L,24例T1~T5时出现血浆I-FABP浓度明显升高(超过基础值浓度1倍);Q组T5时血浆I-FABP浓度[(2.906±2.813)ng/L]较T0时[(1.432±1.114)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5),Q组T5时血浆I-FABP浓度[(2.906±2.813)ng/L]较L组[(0.927±0.873)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1)。6例术中D-乳酸异常升高(超过基础值1倍),其中4例伴有I-FABP浓度剧烈改变(>5.0 ng/L,最高10.0 ng/L)。结论在老年髋部手术中存在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客观依据,部分患者术前就存在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两种麻醉方式对于老年髋部手术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无明显差别。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全身麻醉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血浆I-FABP浓度持续升高,发生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的风险增加。 费建平 袁春英 包华芳 张代玲 冯树全 杨悌 万启军 吴振 翁建东 雷月 邵安民 徐锋 张静波关键词:麻醉 髋部手术 经皮撬拨复位在Ⅱ、Ⅲ型Pilon骨折复位中的意义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在内固定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4例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9例,采用自行研制的骨撬拨器经皮对骨折撬拔复位后行切开内固定;B组25例,采用切开直视复位内固定术。以Mazur标准评判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A组1.5~3.0(2.4±0.3)h,B组2.0~3.5(2.8±0.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36(24.3±6.4)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13.4±3.4)周,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9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24/29;B组骨折愈合时间12~18(15.2±3.5)周,踝关节功能优13例,良6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19/2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例、B组6例术后出现皮肤坏死、踝关节功能障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撬拨复位Ⅱ、Ⅲ型Pilon骨折操作简单,具有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及血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点,术后可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 张静波 徐锋 孙斌峰 吴晓峰 钱红兵 张伟刚 姜兴华 董燚 张志明关键词:PILON骨折 经皮撬拨复位 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