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明
- 作品数:16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16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例宫颈癌患者给予紫杉醇、顺铂联合恩度治疗,2周期治疗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患者有效率(RR)为57.9%,疾病控制率(DCR)为84.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恩度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可提高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少,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手段。
- 周雨霏陈珊宇戴明明
-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宫颈癌化疗
- 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的复发模式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的复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12收治的114例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4例患者中位复发时间8 mo,锁骨上区淋巴结(63例/114例)和腹腔淋巴结(44例/114例)为最常见的复发部位.胸上段和胸中段的锁骨上区淋巴结复发率显著高于胸下段患者(χ2=13.174,P=0.001),胸下段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复发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患者(χ2=18.787,P<0.001),纵膈淋巴结的复发和食管发病部位无显著相关性.ⅢA-ⅢC期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复发率显著高于ⅠB-ⅡB期的患者(χ2=5.279,P=0.022).腹腔淋巴结复发的患者更易于出现远处转移(χ2=5.026,P=0.025),特别是肝转移(χ2=8.628,P=0.003).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的复发模式和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期等相关,腹腔淋巴结复发患者更易出现远处转移.
- 戴明明吴三纲郑华陈珊宇李夷民邓翀周雨霏林勤
- 关键词:食管癌手术治疗淋巴结
- FDGPET—CT与MRI在鼻咽癌原发灶靶区勾画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对比研究FDGPET—CT不同勾画方法间及与MRI显示鼻咽原发灶靶区差异,探讨FDGPET—CT勾画鼻咽原发灶大体肿瘤体积(GTV)生物靶区的可行性。方法5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均行FDGPET—CT和MRI检查,先在MRI图像上勾画GTV得到GTV—MRI,然后在FDGPET—CT上分别用目测法或不同阈值法(30%、40%、50%SUVmax)勾画GTV得到GTV—PETvis、GTV—PET30、GTV—PET40、GTV—PET50。采用Wilcoxon检验GTV—PET不同方法间和GTV—MRI差异,以及不同T分期中不同勾画方法间差异。结果全组GTV—MRI、GTV—PETvis、GTV—PET30、GTV—PET40、GTV—PET50分别为27.8、22.2、22.7、14.4、9.0cm3,除GTV-PETvis与GTV—PET30间(Z==0.05,P=0.958)以及T1~2期(25例)GTV—MRI与GTV-PETvis和GTV—PET30相似外(Z=-0.93、-0.93,P=0.353、0.353),其余均不同(Z=-5.74~-2.09,P=0.000~0.037)。结论应用FDGPET—CT不同方法勾画的GTV—PET均〈GTV—MRI。FDGPET—CT目测法或以30%SUVmax为阈值自动勾画鼻咽原发灶GTV可实现生物代谢肿瘤体积范围勾画。
- 林勤吴华朱鹭超傅丽蓉戴明明王丽琛
-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
- 上调Notch-1基因对U215细胞AKT-mTOR通路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上调Notch-1基因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生学物行为及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p NL-NICD慢病毒感染U251细胞,以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Notch-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同时检测Notch-1上调对AKT、m TOR、P70S6K、4Ebp-1蛋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ICD慢病毒转染72h后,Notc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Notch-1上调明显促进U251细胞增殖、侵袭、促进细胞进入S期,增加周期蛋白Cyclin D1、CDK-4的表达,促进AKT、m TOR蛋白磷酸化。结论:上调Notch-1基因促进U251细胞增殖、侵袭,其机制和活化AKT-m TOR通路有关。
- 楚可新戴明明林勤赵能江
- 关键词:胶质瘤U251细胞
- 幼儿全中枢放疗后晚期后遗症探讨:附1例放疗后25年案例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全中枢放疗是对于恶性程度高且容易发生脑脊液播散的颅内肿瘤的主要放射治疗方法,这类肿瘤容易发生于幼儿患者,通过综合治疗的进展,目前局部控制率及总体生存进一步增加,但此时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需要探索在生存率提高之后放射治疗所带来的晚期损伤,目前国内报道的相关情况极少。本文主要对一例25年前临床诊断为小脑髓母细胞瘤行全中枢放疗后长期存活的患儿的后遗症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回顾探讨全中枢放疗后的晚期后遗症。
- 戴明明吴三纲
- 关键词:幼儿后遗症
- TPF诱导化疗后放疗联合顺铂同步化疗与放疗联合泰欣生同步靶向治疗Ⅲ、Ⅳ期鼻咽癌的疗效分析
- [目的]比较TPF方案诱导化疔后放疗联合顺铂同步化疗与放疗联合泰欣生同步靶向治疗Ⅲ、Ⅳ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36例Ⅲb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先行3个周期TPF方案诱导化疗,诱导化疗结束后开始行调强放疗,放...
- 廖希一王丽琛戴明明郑华林勤
- 关键词:鼻咽癌靶向治疗同步化疗
- 文献传递
- 18F-FDG PET/CT早期预测鼻咽癌患者放疗疗效的价值
-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鼻咽癌患者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早期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62例鼻咽癌患者入本前瞻性研究,于治疗前、放疗50Gy时、放疗结束时以及放疗后1个...
- 林勤吴华李夷民徐常冬周原郑华戴明明王丽琛
- 关键词:鼻咽肿瘤疗效
- 文献传递
- 序贯18F-FDG PET/CT显像在非手术治疗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利用序贯18F-FDG PET/CT显像观察非手术食管癌同步放化疗(CCRT)中肿瘤代谢变化规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前瞻性入组并经病理证实、拟行CCRT的2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在CCRT前、放疗总剂量(DT)达50 Gy时、DT达60 Gy时、CCRT后1个月进行18F-FDG PET/CT显像;记录4次显像的食管放射性异常浓聚区SUVmax,分别记为SUVmax1~4.采用软件自动勾画放疗前的大于40% SUVmax的原发灶及邻近淋巴结,计算两者体积和,命名为MTV.CCRT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8.5个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总生存期(OS).将患者按有无疾病进展、有无复发及有无死亡各自进行分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SUVmax和SUVmax变化率的差异.用ROC曲线计算MTV等参数预测生存的最优阈值,并采用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28例患者中,进展19例,无进展9例;复发17例,无复发11例;死亡15例,生存13例.有无复发组间SUVmax2(7.4±3.3与4.8±2.5)及SUVmax3(5.5±2.1与3.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47,均P<0.05).SUVmax4在有无进展组间(5.3±3.9与2.4±1.7)、有无复发组间(5.6±4.0与2.4±1.5)和有无死亡组间(5.8±4.2与2.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1、26、29,均P<0.05);△R14[(SUVmax1-SUVmax4)/SUVmax1]的差异也如此(0.49±0.57与0.76±0.22、0.48±0.60与0.73±0.22、0.44±0.64与0.73±0.19;u=39、50、53,均P<0.05).28例患者治疗前MTV均值为19.3 ml,ROC曲线计算的最优预测阈值为12.4 ml(P<0.01),治疗前MTV≥12.4 ml者PFS较<12.4 ml者短,中位值分别为13.1个月及31.4个月(x2=9.0,P<0.05).△R14预测PFS及OS的最佳阈值为0.75.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示,MTV是影响PFS及RFS的独立预后因素,Wald值依次为10.80、10.30,风险比依次为1.13、1.14.结论 CCRT前的MTV是预测非手术食管癌CCRT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SUVmax2~4对治�
- 李夷民林勤王丽琛孙龙戴明明罗作明郑华赵龙吴华
- 关键词:脱氧葡萄糖
- 智齿未拔除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下颌骨坏死2例报告
- 2012年
- 鼻咽癌的常规放射治疗中,下颌骨常常会受到高剂量照射,部分患者因此出现严重的晚期放射性并发症——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该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智齿有关。本文报告我院近年发现的2例未拔除智齿行鼻咽癌化疗而发生ORN的病例,并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及与智齿拔除是否有关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肿瘤放射治疗工作有所帮助。
- 李夷民戴明明王丽琛林勤
- 关键词:鼻咽癌患者智齿拔除下颌骨坏死放疗后常规放射治疗高剂量照射
- 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剂量学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比较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传统放疗照射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12例确诊的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经腹股沟高位睾丸切除术后行术后放疗。利用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每例患者设计3D-CRT计划和虚拟常规计划(VCP)。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种治疗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不均匀性指数(HI)和正常组织受量。结果 3D-CRT计划的CI及HI均优于VCP计划,CI值分别为0.88±0.06和0.82±0.05,HI值分别为0.15±0.03和0.29±0.11(P<0.05)。3D-CRT计划的照射体积(IV)显著低于VCP计划,分别为(5268.20±1018.60)cm3和(5970.24±1471.49)cm3(P<0.05)。3D-CRT计划的小肠平均剂量以及V15低于VCP计划(P<0.05),睾丸的平均剂量低于VCP计划(P<0.05)。结论常规照射野是根据患者的骨性标志确定下来,未必适应于每个患者,3D-CRT更加个体化。此外3D-CRT在靶区覆盖率、剂量适形度及剂量均匀性方面均优于虚拟常规计划,同时降低了小肠低剂量照射体积和睾丸的散射剂量,这些剂量学方面的优势能否转换成临床受益还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 邓翀石丽婉林勤王丽琛戴明明
- 关键词:睾丸精原细胞瘤治疗计划系统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