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 作品数:23 被引量:4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地方性的建构:台湾地方文学奖综论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文学奖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青年作者进入文坛的重要途径,也是出版社遴选作品的参考,同时也是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影响文学阅读与创作、调节文学资源分配的重要方式,痖弦曾在评述八十年代台湾文学时说,“十几年来,借由‘联合报小说奖’而走向文学创作的作家,已经散布了大半个文坛……这些作家所创造的风格,也影响了今天文学创作的走向”①。
- 朱云霞
- 关键词:文学奖综论文学创作文学发展青年作者美学原则
- 被表述的“她”:解读煤矿书写中的女性形象被引量:4
- 2013年
- 煤矿书写展现了煤矿领域各个层面的文化意涵,论文通过分析煤矿书写中"女性"的存在或缺席阐述女性在煤矿领域中成为"他者"的方式,探讨以性别为基点所展现的煤矿领域中人的生存状态及文化心理,进而考察作家的性别视野及煤矿书写中女性主体的可能。煤矿书写对性别议题的聚焦给我们提供解读特殊领域性别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途径。
- 朱云霞
- 关键词:女性性别视野女性主体
- “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的特征与意义
- 2014年
- 台湾政治"解严"后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文学表述及叙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家族书写也以自身的叙事样貌展现了台湾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及文学典律生成与发展的形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可以发现"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在讲述家族故事的角度和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将言说家族的方式放置在文学语境与文化观念的变迁之中考察,则可从更深层面探讨再现家族的意义、叙事价值及家族书写在台湾文化语境中的存在意义。
- 朱云霞
- 关键词:叙事价值
- 原乡想象与“后遗民”书写——朱西宁《华太平家传》的家族书写
- 2012年
- 台湾作家朱西宁的遗作《华太平家传》,以家族书写再现原乡关怀,在家常生活、地域风俗、人情以及中华文化与基督教义的参辩中,体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家国、现代性与救赎的再思考。他所代表的外省第一代写作者在"后殖民"语境中展现出的"后遗民"时空思维及文化守成倾向,则是超国家的文化存在。
- 朱云霞
- 关键词:家国想象
- 新世纪台湾历史叙事中的地方感与空间建构
- 2021年
- 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历史书写呈现出"非虚构"倾向,叙事因聚焦迁移经验强化了地方的象征性。地方感是不同主体表述自我的空间基础,既为书写者提供叙述动机,也影响了重述历史的方式。论文主要讨论历史叙事所建构的记忆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如何呈现移民社会中不同群体地方感的差异性,思考叙事中的双重视域、情感体验和文化共同感所具有的时代意涵。从空间角度考察新世纪台湾历史叙事,能够进一步敞开意义的深度和广度,呈现创作者的反思意识和历史叙事的价值承担。
- 朱云霞
- 关键词:台湾文学历史叙事地方感
-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 2019年
- 德国华人作家刘瑛,1994年移居德国,经过域外生活的沉淀与积累,近年来佳作不断,出版小说《不一样的太阳》《刘瑛小说散文集》等,另有大量散文随笔散见于国内外报纸杂志。刘瑛的文学创作受到自身中文背景的影响,有自觉的语言意识和风格追求;作为一个女作家,她有意识地以女性角度表达海外女性的生存体验;过去的中国经验与长期的德国生活体验,又形成跨域视野影响了她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作为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的主席,刘瑛的文学活动也颇有代表性,访谈为我们走进德国华文文学,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创作样貌提供了重要途径。
- 朱云霞
- 关键词:冷静
- 语言、视域和文化情怀:论菲华作家吴新钿的文学创作被引量:1
- 2021年
- 1990年代,吴新钿活跃于菲华文坛,有其独特的文学位置和文学贡献。从海外华人所处的社会语境来说,吴新钿以理想主义的热诚坚持汉语写作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重要的文化承传;从文学创作来说,吴新钿表现了从迁移到落地生根的移民视域,“中国”和“菲律宾”是重要的表现空间;从语言角度看,吴新钿的汉语书写融合了多重经验,再现了迁移和流动后移民及其生活世界的混杂性、多元性。从吴新钿这个代表性个案走进菲律宾华文文学,有助于梳理菲华文学传统,把握21世纪菲华文学的发展样貌。
- 朱云霞
- 关键词:移民视域中国情结现实关怀华文文学
- 穆紫荆:在东西方之间寻找表达自我的可能
- 2019年
- 穆紫荆,德籍华人作家,1962 年生于上海,1984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7 年赴德留学,后定居德国。自20 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作品见诸欧美华文报刊,在海内外多次获奖,被收入各种合集,著有散文集《又回伊甸》、短篇小说集《归梦湖边》、中短篇小说《情事》、诗集《趟过如火的河流》、精选集《黄昏香起牵挂来》及长篇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参与主编的作品有《东张西望看欧洲的家庭教育》《欧洲绿生活》《且待蔷薇红遍》《且待君归于侧》《流云又送南归雁》《相携日月同辉处》《天那边的笛声》《海这边的足迹》。
- 朱云霞
- 关键词:东西方华人作家赴德留学华文报刊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被引量:36
- 2019年
- "互联网+"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优势,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在信息资源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选择性较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吸引力下降。如何利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以及互联网本身信息共享等特征,推进高校和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以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为主,打造丰富多彩的精品课程,是当下高校教学需要探索的问题。
- 朱云霞张红玲
-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
- 《五四文刊》与1950年代的香港地区校园文艺
- 2023年
- 《五四文刊》是一份非典型校园刊物,存续时间较短,但其所形构的校园文艺景象,为我们思考香港地区当代文学的发展向度提供了微观切入口。首先是《五四文刊》立足香港地区,以“五四”为名在青年身份和时代意识层面自觉承续“五四精神”,青年学生对文艺本质属性问题的探讨也是对五四传统的回应,他们以“中国文学”和“民族传统”为基点的文化共同体想象、文学创作中的多重经验和香港地区情感,在彼时都具有独特价值;其次是教授作者以介入性姿态参与到学生的文艺实践中,他们的论述或创作既在引导、培育青年学生层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校园文艺和香港地区文坛关联起来。以此,论文尝试以《五四文刊》为中心,探讨1950年代香港地区校园文艺的文化取向和时代面向。
- 朱云霞
- 关键词:校园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