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玉荣

作品数:22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陆架
  • 8篇东海陆架
  • 7篇数值模拟
  • 7篇泥沙
  • 7篇值模拟
  • 5篇输运
  • 5篇泥沙输运
  • 5篇南黄海
  • 5篇沉积动力
  • 4篇海侵
  • 4篇沉积动力学
  • 4篇大陆架
  • 3篇沙洲
  • 3篇盛冰期
  • 3篇末次盛冰期
  • 3篇发育过程
  • 3篇辐射沙洲
  • 3篇冰期
  • 3篇潮流场
  • 2篇动力学

机构

  • 9篇同济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作者

  • 22篇朱玉荣
  • 3篇常瑞芳

传媒

  • 6篇海洋科学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黄渤海海洋
  • 2篇海洋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第八届全国海...
  • 1篇第八届全国海...

年份

  • 2篇2004
  • 2篇2002
  • 6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长江河口湾充填潮流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4
1999年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以古长江河日湾的充填来实现的.研究潮汐、潮流在古长江河口湾充填中所起的作用,可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冰后期最大海侵,即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巨大河口湾时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与推移输沙率,并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存在大致以古长江河口湾湾口中点为腹点、波腹线向海凸起的独特驻潮波波腹区.在其控制下,外海潮流大致以古长江河口湾湾口中点为顶点作辐聚、辐散运动.在古潮流场作用下,经历每一个潮周期后,古长江河口湾周围海域的泥沙均向河口湾内净输运,并在河口湾内淤积.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是在长江带来大量泥沙,外海的潮汐、潮流又有利于泥沙向河口湾内净输运,且在河口湾内沉积的情况下实现的.外海的潮汐、潮流为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必要而又有利的水动力环境.
朱玉荣
关键词:海侵泥沙输运数值模拟
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演变过程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朱玉荣
关键词:底质沉积动力学东海陆架末次盛冰期数值模拟
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M<,2>分潮能流率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在渤、黄、东海的海洋动力系统中,潮汐能量占主导优势,尤其是M<,2>分潮.西北太平洋潮波进入东中国海在渤、黄、东海陆架传播的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这种能量传递对渤、黄、东海陆架的物质输运、沉积、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
朱玉荣
关键词:大陆架
文献传递
长江河口、苏北海岸发育过程研究概况被引量:4
2001年
朱玉荣
关键词:发育过程
苏北滨海平原区古潮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被引量:5
1998年
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7000a B.P.与3800a B.P.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在7000a B.P.与3800a B.P.时,分别存在以长江河口湾湾顶为顶点向海凸起的独立驻潮波系统,受该独立驻潮波系统的控制,长江河口湾成为外海涨落潮流辐聚、辐散的顶点,长江河口湾中轴线以北,潮流辐聚、辐散的态势与现今南黄海的颇相似。由此推断,从7000a B.P.的末次冰期最大海侵到现代,长江口、苏北岸外的辐射状潮流场一直存在,并没有因江苏海岸变迁发生根本变化。由数值模拟获得的长江口、苏北岸外的古潮流场分布格局也得到现有钻孔揭示的古流向的证实。
朱玉荣
关键词:辐射沙洲海侵数值模拟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9
2001年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 ,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 ,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 ,海底 3种主要底质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 ,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 ,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 ,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 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 ,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 ,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 ,因此 ,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朱玉荣
关键词:沉积动力学大陆架
南黄海辐射沙洲成因的潮流数值模拟解释被引量:24
1997年
用接近计算海域自然陆架坡度的均匀倾斜海底,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的潮流椭圆和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辐射状潮流场不依赖于海底地形而存在,相反,可能是产生和塑造辐射沙洲的主要动力。并用潮流和潮余流的计算结果,对沙洲区海底沉积物的运移、分布。
朱玉荣常瑞芳
关键词:辐射沙洲数值模拟海流
线状沙脊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线状沙脊广泛分布于世界潮控陆架,对于油气勘探、航运、海岸及海洋工程施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国外较有影响的6种线状沙脊形成与维持机制的概念和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辽东浅滩线状沙脊的形成机制作了探讨。
朱玉荣
关键词:陆架海底地形
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成因的沉积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自南黄海辐射状沙脊被发现,尤其是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揭示了其全貌,并同时测得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任美锷,1986)以来,对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的成因,主要包括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形成机理与形成过程等,本领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李从先等,1979;任美锷,1986;李成治等,1981;周长振等,1981;万延森,1982;刘振夏,1983;刘振夏等,1983,1995;耿秀山等,1983;
朱玉荣常瑞芳
关键词:南黄海潮流场全新世沉积动力学泥沙输运沙脊
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泥沙输运演变过程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01年
模拟了全新世 9个特定时期潮流作用下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泥沙输运状况。结果表明 ,东海外陆架梳状古沙脊形成的盛期在 - 80m至 - 52m海面期间 ,主要是潮流将侵蚀的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的入海泥沙向东南方向输运而形成 ;- 52m海面之后 ,该古沙脊逐渐停止发育。扬子浅滩形成于 - 52m海面之后 ,至 - 30m海面时已发育比较成熟 ,它主要是旋转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全新世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呈扇形向外簸选掉 ,粗粒物质留在原地而形成。南黄海中部泥在 - 52m海面时已开始形成 ,该泥是细粒物质的汇 ,泥沙来源具有多源性 ,但泥沙来量不足。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南黄海辐射状沙脊以及北黄海西部泥、渤海中央泥、浙闽岸外泥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分别是强往复流与旋转流主要侵蚀海底的晚更新世物质而形成。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主要是强潮流将老铁山水道中的晚更新世物质带到辽东半岛西侧海域沉积而形成。海州湾中的砂质沉积是潮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带往外海、留下粗粒泥沙而形成。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是辐射状潮流场改造北来的黄河泥沙与南来的长江泥沙而形成。
朱玉荣
关键词:泥沙输运全新世数值模拟大陆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