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郁郁
- 作品数:32 被引量:21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基于生态发展观的城市规划方法的改进——剖析崇明岛域总体规划
- 本文结合对崇明岛域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例的剖析,对带有生态思想的城市规划的演变以及当前试图贯彻生态理念的主要的城市规划型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生态发展观的理论概念和现有相关规划的方法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生态发展观...
- 朱郁郁
-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 文献传递
- 基于本土城镇化的农民工市民化低成本策略——以株洲的调查为例
-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但面临着成本制约的重要障碍。应如何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本文基于株洲城镇化调查,分析三代农民城镇化的流动意愿,审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构成,统筹考虑各城镇化载体的意愿取向与成本效应。...
- 朱郁郁张振广
- 关键词:市民化
- 文献传递
- 省域次位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以株洲市为例
- 杰斐逊的首位度理论首次提到了次位城市的概念,但是国内关于次位城市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实际上,次位城市对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次将研究聚焦于次位城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综合竞...
- 闫岩朱郁郁
- 关键词:首位度
- 文献传递
- 传统农业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趋势--基于安徽省北部六市的案例研究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土地、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转变,关注地区也从沿海地区、大城市转向了落后地区、农业地区。基于此,作者选取了安徽省北部六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农村人口流动的角度,明确未来农业地区的城镇...
- 董淑敏朱郁郁刘律
- 关键词:传统农业地区城镇化人口流动
- 重铸脊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记忆被引量:3
- 2012年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汶川地震城镇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规划、城镇重建类型、综合交通重建、市政工程重建、风景名胜区重建、重建投资估算等内容,记录、回顾与总结了各部分的编制过程与技术思考。
- 尹强张莉朱郁郁郭枫朱思诚束晨阳周乐
-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记忆
- 快速城镇化地区工业用地门槛指标探讨——以苏州为例
-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粗放的空间增长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城镇建设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过快增长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引起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
- 朱郁郁邓东董珂杨一帆
- 关键词:工业用地
- 文献传递
- 平级组合型城市群规划探索——以《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为例
- 城市面向区域成为一种必然,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区域空间拓展的核心趋势,平级组合型城市群作为新一轮区域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单元,也是城市走向区域的一种路径。平级城市之间加强合作肯定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格局,道理管理...
- 葛春晖朱郁郁刘培锐
- 文献传递
- 城市空间重组规律探索被引量:4
- 2005年
- 社会发展环境变动、城市职能变迁引发城市空间重组。重组初期城市会出现许多新的空间形式,此时城市空间组织比较混乱。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空间重组。目前中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期,中国城市新的一次空间重组即将实现。
- 朱郁郁孙娟崔功豪
- 关键词:发展环境城市职能
- 中国新时期城市空间重组模式探讨被引量:2
- 2005年
-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城市空间正发生重组。文章为此提出新时期城市空间重组模式,分别从外部空间结构重组模式和内部功能空间重组模式来阐释。在外部空间结构重组模式中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将走向“多中心”,并提出“强功能”和“弱功能”两个新概念,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应走向“强功能”的纯净分区和“弱功能”的混合。在提出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结构重组模式时,首先研究新产业空间、新居住空间、新商业空间、新休闲空间等不同新城市空间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综合内外城市空间重组研究,分析探讨出城市空间重组模式的构想。
- 朱郁郁孙娟
- 关键词:新城市空间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全球城市趋势展望被引量:3
- 2017年
- "一带一路"战略自实施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展现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为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城市的全球化策略也必然发生重大的转变。本文在研究近十年全球城市多项排名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城市体系的三大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城市全球化策略的转变提供建议,对中国全球城市的未来格局进行判断。
- 杨保军陈怡星吕晓蓓朱郁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