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锋

作品数:52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关节
  • 18篇股骨
  • 17篇骨折
  • 16篇关节置换
  • 12篇置换术
  • 11篇疗效
  • 10篇全髋
  • 10篇髋关节
  • 10篇颈骨
  • 10篇假体
  • 10篇股骨颈
  • 9篇全髋关节
  • 9篇全髋关节置换
  • 9篇髋关节置换
  • 9篇颈骨折
  • 9篇股骨颈骨折
  • 9篇钢板
  • 6篇全膝关节
  • 6篇全膝关节置换
  • 6篇全髋关节置换...

机构

  • 51篇苏州大学
  • 2篇泗洪县人民医...
  • 2篇常熟市第一人...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苏州市吴江区...

作者

  • 51篇朱锋
  • 43篇徐耀增
  • 25篇李荣群
  • 24篇耿德春
  • 11篇张连方
  • 9篇朱世军
  • 7篇陈广东
  • 7篇邵洪国
  • 5篇付稳
  • 5篇杨惠林
  • 4篇吴广鹏
  • 4篇朱永生
  • 3篇张炜
  • 2篇唐天驷
  • 2篇李宁
  • 2篇彭育沁
  • 2篇朱冬承
  • 2篇陶云霞
  • 2篇张坡
  • 2篇陈亮

传媒

  • 8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华骨与关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医学信息
  • 1篇骨科
  • 1篇中华老年病研...

年份

  • 5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9篇2014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KP术后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3年期随访结果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PKP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对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以及椎体高度和局部Cobb角的变化情况,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随访2014年6月—2018年6月,共10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纳入该研究,术前均经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根据是否采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PKP+唑来膦酸,n=48)和对照组(PKP+常规治疗,n=60)。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手术节段的椎体高度和局部Cobb角,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8例患者获得3年以上随访,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6、12、24、36个月骨代谢标志物P1NP和β-CTX明显提高,术后12、24、36个月腰椎骨密度和T值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手术节段的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局部Cobb角均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术后12、24、36个月手术节段椎体高度与局部Cobb角丢失不明显,而对照组手术节段椎体高度明显下降,局部Cobb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12、24、36个月VAS评分比对照组低,且术后12、24、36个月ODI功能障碍指数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15例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远高于实验组。结论PKP术后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有利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康复,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术后椎体高度和局部Cobb角丢失较少,邻近节段再骨折发生率低。
顾叶彭育沁王秋霏薛峰朱锋王熠军耿德春徐耀增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唑来膦酸骨密度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PCCP内固定治疗,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51.3±17.2)岁.Garden分型:Ⅰ型6例,Ⅱ型39例,Ⅲ型20例,Ⅳ型9例. 结果 伤后至手术时间(5.7±2.2)d,手术时间(73.4 ±31.5) min,术中失血量(116.4±99.2) ml.70例围术期未输血.8例失访,余66例随访(18.9±8.4)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92.9±5.0)分,优良率99%.65例能独立行走,1例需扶拐行走.部分负重时间(3.6±1.7)d,完全负重时间(2.1±1.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9±1.6)个月,无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移位型骨折及无移位型各1例. 结论 PCCP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患者术后可早期负重、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等优点.
朱锋徐耀增耿德春李荣群付稳朱世军崔京福朱永生吴广鹏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力线重建选择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力线重建是影响TKA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共有5种对线技术,传统器械下TKA选择最多的是机械轴对线。因徒手操作精度不足,难以准确控制1°以内的角度改变,所以垂直截骨的机械轴对线最容易实现。随着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的发展,利用实时数字化数据反馈的优势,术者能够在术中规划时将下肢力线与软组织平衡有机结合,并且有意识地选择适合患者的个性化下肢对线,包括调整的机械轴对线、运动学对线、限制性运动学对线和解剖轴对线。本文对目前导航辅助下TKA的5种力线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讨论,探讨下肢力线的理论安全范围,总结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在TKA力线重建中的作用和优势。
郑恺孙厚义张韦成朱锋李荣群周军徐耀增
关键词: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
微创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徐耀增魏强李荣群周军张连方王羿萌朱锋
SuperPATH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67例观察被引量:16
2018年
背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一直以来都是骨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SuperPATH技术逐步进入了广大骨外科医师的视野。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采用SuperPATH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7例(76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假体位置和髋臼外展角,采用VAS评分及髋关节HHS评分评定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23个月,平均(9.1±8.4)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6±0.7)cm。58例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122.9±35.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68±258)ml,术中平均输血(268±230)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平均差值(28.7±11.5)g/L,术后平均输血(135±229)ml,术中透视(6±2)次。9例双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262.2±32.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17±571)ml,术中平均输血量(744±259)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平均差值(32.6±12.8)g/L;术后平均输血量(372±385)ml;术中透视(13±3)次。67例患者髋臼外展角平均46.7°±0.6°,前倾角17.8°±1.1°。术前HHS评分为(40.0±25.4)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71.7±13.6)分、(84.1±6.5)分、(92.1±5.3)分、(94.2±4.2)分。术前VAS评分(8.0±1.4)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2.2±1.0)分、(1.0±0.9)分、(0.5±0.7)分、(0.3±0.6)分。单侧THA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平均(9±5)d,双侧THA患者平均(12±4)d。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麻痹等相关并发症。结论: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切口短、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
李荣群吴铭洲周家旺周军朱锋张连方徐耀增
关键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医师ERAS培训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医师ERAS培训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关节外科40名规范化培训医师.对其中20名医师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培训(A组),另20名医师采用ERAS围手术期管理培训(B组),对比两组医师的培训效果;并将A组医师分管的131例,B组医师分管的125例THA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B组医师能力考察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医师对围手术期管理培训的总认可度为95.0%,A组为70.0%;B组医师分管的THA患者术后DVT发生率(4.8%)低于A组医师分管的THA患者(12.2%)(P<0.05).结论将ERAS培训应用于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有助于医师对关节置换手术有更全面认识和理解,减少THA患者术后DVT发生.
周军李荣群朱锋王熠军徐耀增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全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
远端皮质锁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最新理念
目的:探讨研究远端皮质锁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股骨远端骨折指累及股骨远端15cm的骨折,包括股骨髁上、髁间及单髁的骨折。多为高能量创伤,发生率占所有股骨骨折的4%-6%,常累及膝关节关节面,临床解剖结构复杂...
徐耀增王熠军朱锋董汉青张炜赵晓骏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骨痂
PFNA-Ⅱ与DHS联合防旋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动力髋螺钉(DHS)联合防旋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1—2015-12诊治7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按手术方式分成PFNA-Ⅱ组和DHS组(DHS联合防旋钉),对2组手术创伤、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9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PFNA-Ⅱ组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短于DHS组,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FNA-Ⅱ组并发症发生率15.1%,DHS组并发症发生率15.2%,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结论 PFNA-Ⅱ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能早期下床活动。虽然DHS联合防旋钉术后远期疗效与PFNA-Ⅱ相当,但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仍有一定失败率,临床应慎重选择。
张坡戈兵朱冬承徐耀增耿德春朱锋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防旋钉
人工假体磨损颗粒作用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背景:随着人工关节置换后中远期随访研究的推进发现,置换后中远期出现假体周围松动是限制人工假体使用年限、制约人工关节置换发展的重要因素。目的:通过梳理磨损颗粒诱导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信号因子对成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来源细胞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深入理解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为药物治疗等提供新的靶点。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5至2020年出版的文献,中文以“磨损颗粒,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无菌性松动,发病机制,成骨细胞,信号通路,骨重建,Wnt/β-catenin”检索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英文以“wear debris,wear particles,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PPO,Aseptic loosening,AL,Pathogenesis,osteoblast,OB,Signal path,bone remodeling,Wnt/β-catenin”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与磨损颗粒影响下Wnt/β-catenin通路主要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报道,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53篇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的病理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后通过抑制成骨形成、增加破骨吸收进而影响骨重建,在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应用GSK-3β抑制剂LiCl、生长激素释放多肽以及蛋白磷酸酶2A抑制可以激活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成骨活动;而ICG-001抑制剂阻断了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减弱了LiCl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保护作用,提示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介导钛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重要机制;③在体内实验中,通过应用骨硬化蛋白抗体、蛋白磷酸酶2A抑制、LiCl、AR28等方式通过激活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后,进而促进成骨形成,抑制破骨吸收,增加局部骨量及骨体积,对抗钛等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作用;�
王秋霏顾叶彭育沁薛峰巨荣朱锋王熠军耿德春徐耀增
关键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成骨细胞骨重建WNT/Β-CATENIN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及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比较微创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07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SuperPATH入路54例(SuperPATH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64.3±9.1)岁;后外侧入路53例(后外侧组),男20例,女33例;年龄(62.2±10.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假体位置的外展角、外展角安全比例、前倾角、前倾角安全比例、后倾角、后倾发生率、偏心距差异、下肢长度差异,以及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07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资料完整并均获得满意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5个月)。SuperPATH组患者假体的后倾角13.6°±9.6°和后倾发生率18.5%(10/54)均大于后外侧组3.0°±1.0°和5.7%(3/53),偏心距差异0.26(0.13,0.49)cm小于后外侧组0.38(0.13,0.70)cm,术后1周Harris评分(74.8±7.8)分高于后外侧组(72.0±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假体的外展角及其所占安全区比例、前倾角及其所占安全区比例、下肢长度差异、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1例脱位,手法复位后未再次出现脱位。结论微创SuperPATH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可以获得更好的偏心距,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但该入路安放髋臼假体出现后倾比例更高。
张韦成朱锋郑恺吴铭洲张连方周军李荣群徐耀增
关键词:髋假体疗效比较研究后外侧入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