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贲门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在促进患者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129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在术后8d较术后1d明显提高(P<0.05)。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防治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胃底贲门癌术中放置鼻肠管予以早期EN简便易行,既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
- 龚龙波夏红吕孝鹏孟良权斌宋涛王守军
- 关键词:胃肠肿瘤营养支持肠内营养
- 经长导管小肠减压与选择性小肠造影在老年小肠梗阻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长导管小肠减压与选择性小肠造影对老年小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 32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cm长的肠梗阻导管至空肠上段,行小肠内抽吸减压治疗,边抽吸边随肠蠕动前行。导管停止前行或到达回肠末端后回抽至空肠近端,行选择性小肠造影,透视下经导管先后注入76%泛影葡胺20~100ml与空气50~200ml,形成双对比造影,重点动态多体位观察病灶局部及狭窄肠管的通过情况,摄取点片。结果 32例置管全部成功。小肠减压治疗后肠梗阻解除29例,转手术3例,肠梗阻解除率为90.6%。选择性小肠造影未见明显异常X线征象25例,黏连性肠梗阻6例,小肠转移瘤1例。结论长导管小肠减压能够迅速减轻老年小肠梗阻症状,避免急诊手术,可以直接解除部分小肠梗阻,选择性小肠造影可以初步判明梗阻部位与程度,并提示病因。
- 李德春李瑞红权斌
- 关键词:肠梗阻减压术外科
- 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2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采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33例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术后1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排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220±47)min,术中出血50~120 ml,术后平均通气时间(47±19)h,术后1年,26例患者便秘症状完全缓解(大便次数1~3次/d),6例腹泻(大便次数4~8次/d),1例患者轻度便秘复发(3~5 d一次),30例患者对术后排便感觉满意。结论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龚龙波吕孝鹏孟良宋涛谢志远徐玉振权斌
- 关键词:结肠切除术改良DUHAMEL术重度功能性便秘
-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3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术前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常不一致,文中探讨术前内镜诊断为胃HGIEN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比较分析33例术前内镜诊断胃HGIEN患者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GIEN,手术标本病理学诊断:6例患者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18.2%;其余27例皆为胃癌,占81.8%。22例为早期胃癌,5例为进展期。癌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BorrmannⅠ型3例、Ⅱ型2例。结论内镜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胃HGIEN患者,伴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大,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干预。
- 权斌谢志远吕孝鹏
- 关键词:胃癌手术
- 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16/37),其次是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块。术前胃镜、胃造影和CT扫描确诊率低,分别是4/37,1/34和0/17。本组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手术方式包括胃壁局部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18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2例;全胃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例。术后随访3~10年,随访34例,失访3例。结论:GST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术中仔细探查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有无坏死溃疡和周围淋巴结肿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良性和潜在恶性GST可行胃壁局部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恶性GST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如有淋巴结转移,至少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 刘鹏韩锡林权斌
- 关键词: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外科手术预后
- X线透视下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桥接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扭转
- 2024年
- 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桥接腹腔镜手术在乙状结肠扭转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21例未发生肠坏死的乙状结肠扭转患者资料。先行X线透视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症状消失后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手术。统计介入操作成功率、介入操作时间、24 h临床症状缓解率、介入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急诊外科手术率、置管至腹腔镜手术时间,术中肠道情况,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感染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结果21例患者介入操作成功率100%,介入操作时间(9.9±2.5)min,24 h肠扭转症状缓解率100%,21例患者均未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介入操作并发症,无一例中转外科急诊手术,置管至腹腔镜手术间隔(9.0±2.8)d,术中乙状结肠扭转均已复位,肠壁均无明显充血、水肿,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X线透视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乙状结肠扭转介入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将急诊手术转为择期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低。
- 郭永团李德春王光明权斌杜洪涛
- 关键词:乙状结肠扭转介入放射学腹腔镜
- 术中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在不可切除的胰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 5I粒子植入治疗在不可切除的胰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1年 6月~ 2 0 0 3年 6月对 16例经病理证实且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施行12 5I粒子胰腺肿瘤植入术 ,所有患者术前CT与MRI均显示胰腺肿块 ,术中所见证实。结果 :11例疼痛肿瘤患者中 10例症状明显减轻 ,3例肿瘤缩小 ,1例肿瘤增大 ;4例Ⅰ期患者生存期均在 2 0个月以上。 2例出现了并发症 ,1例小肠梗阻 ,1例胰瘘。结论 :放射性12 5I粒子能控制原发性胰腺肿瘤的局部生长 ,镇痛效果显著 ,并发症较低 。
- 吕孝鹏孙新臣孙临飞权斌刘鹏
- 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及对妊娠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 RHa)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100例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未作任何处理,研究组(56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Gn RH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激素水平变化、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分及妊娠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水平高于对照组,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Gn RHa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激素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妊娠率。
- 曹义娟顾娟王一波王鸣权斌
- 关键词:超声穿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 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22例不可切除胰腺癌插管途径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胰腺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插管途径。[方法]22例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采用胰腺局部动脉插管区域灌注化疗,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并结扎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8例;经胃网膜右动脉插管并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根部10例;经胃左动脉逆行插管至腹腔干动脉4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17例疼痛患者12例减轻,其中经胃网膜右动脉途经插管有7例(7/12)。根据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WHO):部分缓解(PR)8例,其中经胃网膜右动脉途经插管4例(50%);无变化(NC)10例,恶化(PD)4例。平均生存12.4个月。[结论]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短期内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疼痛,从而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胃网膜右动脉途径插管加胃十二指肠动脉根部结扎,效果较好。
- 吕孝鹏马向东杨英祥权斌
- 关键词:胰腺肿瘤动脉
- 全反式维甲酸改变人乳腺癌细胞外基质微环境的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分化诱导、细胞微环境改变及对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转录表达的影响,为乳腺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油红O染色检测ATRA对MCF-7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及对细胞微环境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检测ATRA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实时定量PCR检测ATRA对β-casein和对MFGE8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ATRA对MCF-7细胞有很强的分化诱导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高浓度ATRA诱导MCF-7细胞所形成的脂肪滴大于低浓度时的脂肪滴,脂肪滴主要集中于细胞膜外周及胞浆,改变了细胞微环境及形态结构;ATRA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2μmol·L^(-1)ATRA处理细胞1~5 d,第4天β-casein转录表达增强最为显著,为7.26倍;第3天MFGE8转录表达增强最为显著,为6.74倍。结论:ATRA诱导MCF-7细胞分化,抑制细胞生长,改变其微环境,进而促使癌细胞逆转。
- 曹义娟徐惠权斌胡方方李云鹏杨亚茹王洁庞惠
- 关键词:乳腺癌全反式维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