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凯

作品数:71 被引量:24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4篇病毒
  • 29篇传染
  • 29篇传染性
  • 25篇法氏囊
  • 25篇法氏囊病
  • 25篇传染性法氏囊
  • 25篇传染性法氏囊...
  • 17篇疫苗
  • 15篇法氏囊病病毒
  • 15篇传染性法氏囊...
  • 14篇鸡传染性
  • 12篇马立克氏病
  • 12篇免疫
  • 12篇基因
  • 10篇鸡传染性法氏...
  • 10篇鸡传染性法氏...
  • 9篇禽网状内皮组...
  • 9篇网状内皮组织
  • 9篇马立克氏病病...
  • 8篇法氏囊病毒

机构

  • 71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哈尔滨动物生...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黑龙江职业学...
  • 1篇海南省农业科...
  • 1篇山东和康源生...
  • 1篇法国诗华动物...

作者

  • 71篇李凯
  • 70篇高玉龙
  • 68篇王笑梅
  • 66篇祁小乐
  • 61篇高立
  • 47篇刘长军
  • 46篇崔红玉
  • 41篇张艳萍
  • 35篇高宏雷
  • 32篇王永强
  • 18篇潘青
  • 7篇秦立廷
  • 6篇陈玉明
  • 6篇卢珍
  • 6篇刘爱晶
  • 5篇张礼洲
  • 5篇王念
  • 5篇邓小芸
  • 4篇孔宪刚
  • 4篇刘永振

传媒

  • 22篇中国预防兽医...
  • 16篇中国家禽
  • 4篇畜牧兽医学报
  • 4篇中国兽医科学
  • 3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中国动物传染...
  • 1篇中国动物检疫
  • 1篇Agricu...
  • 1篇中国畜禽种业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被引量:13
2020年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新的重要威胁。目前报道的IBDV新型变异株均来自肉鸡群的感染。为了解IBDV新型变异株感染蛋鸡的情况,通过对黑龙江省一个疑似非典型IBD发病蛋鸡群样品进行RT-PCR检测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这是蛋鸡感染IBDV新型变异株的首次报道,对于更全面了解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王雨龙范林进姜楠高玉龙李凯李凯刘长军高立潘青刘长军崔红玉祁小乐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蛋鸡
MDCC-MSB1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5
2013年
提取生长状态良好的MDCC-MSB1细胞的mRNA,以5′端标记有生物素的Oligo dT primer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后连接Adapter。分级纯化后,通过BP重组反应构建入门文库,滴度为1×105 CFU/mL,文库总容量为1.1×106 CFU,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1190bp,阳性重组率为100%。入门文库扩增后提取质粒,通过LR重组反应转化为表达文库,平均滴度为1×105 CFU/mL,文库总容量为1.2×106 CFU,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1087bp,重组率为100%。构建的表达文库具有较高的质量,为研究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受体及其细胞嗜性奠定了基础。
崔鹏鹏高宏雷李凯高立高玉龙祁小乐王笑梅
关键词:CDNA文库鸡传染性贫血酵母双杂交
三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获得本实验室3株(HuB-1、HeB10XS02、SD10LY01)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了解其序列特征,首先测定了这3株毒株对SPF鸡的致死率,然后利用融合PCR技术扩增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株毒株对SPF鸡的致死率均在60%以上,为IBDV超强毒株(vvIBDV)。遗传进化分析表明,3株分离毒株的A节段均位于超强毒分支。IBDV的B节段分为明显的3个亚群,其中HuB-1、SD10LY01的B节段属于第Ⅲ亚群,HeB10XS02的B节段则属于第Ⅱ亚群。第Ⅰ、Ⅱ、Ⅲ亚群之间在VP1蛋白上存在17个保守氨基酸差异位点,其中第145~147位氨基酸形成独特的'三联体'基序,不同亚群具有不同的基序。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了解vvIBDV基因组特征以及致病性分子基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高立李凯祁小乐高玉龙高宏雷王永强孔宪刚王笑梅
关键词:全基因组克隆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VP2 Hypervariable Region of Thirty-six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solates in China during 2009-2012被引量:2
2015年
[Objective]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is a highly contagious immuno- suppressive disease caused by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IBDV is ge- netically prone to mutation, which results in challenges to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the prevalence of IBDV. [Method] 36 IBDVs were identified from ten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2. Partial fragments of VP2, including the 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from new iso- late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through comparisons with published sequences of IBDV, including 18 strains isolated previously by our lab and 24 reference strains from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Result]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a co-exis- tence of IBDV strains belonging to classic, variant, attenuated, and very virulent IB- DV (wlBDV) in China. wlBDVs remain the predominant strains in China and the new subgroup was emerging. Alignment analysis revealed several distinct amino acid mutations that might be involved in virulence or antigenicity variation. [Conclu- sion] The results offered evolutionary clues showing the emerging trend of obvious variations and diversity of IBDV in major poultry-producing regions of China particu- larly in recent years. These findings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evolution of IBDV.
祁小乐秦立廷高玉龙高宏雷李颖颖高立卢珍王念陈玉明张礼洲李凯王永强王笑梅
关键词:VP2
一株基因V型禽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为了了解禽呼肠孤病毒(AR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通过细胞传代、RT-PCR检测及序列分析,从山东省送检的病鸡关节组织中成功分离到1株病毒,将其命名为ARV-SD20-3203,样品中未检测到其他常见外源禽类病毒的核酸。禽呼肠孤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σC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RV-SD20-3203属于ARV基因V型,与基因Ⅴ型参考毒株918和1017-1的遗传距离较近,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0%和92.4%,而与其他基因型毒株的遗传距离较远。ARV-SD20-3203毒株在LMH细胞上增殖良好;对鸡胚和雏鸡均具有明显的致病性,接种鸡胚可引起100%死亡,接种1日龄SPF雏鸡可引起75%死亡,其中SPF雏鸡接种病毒后第5天为死亡高峰期,第8天之后,不再出现SPF雏鸡死亡。该研究分离到1株基因V型ARV毒株,这为了解我国ARV变异株的流行及遗传进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刘芮罗丹李凯刘长军祁小乐张艳萍崔红玉潘青高玉龙高立
关键词:禽呼肠孤病毒变异株遗传进化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P2基因突变对细胞嗜性改变的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vIBDV)细胞嗜性改变的分子基础,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重叠延伸PCR(SOE-PCR)等技术,以vvIBDV HLJ-0504株为骨架构建了两组感染性克隆,并借助已建立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进行病毒拯救。IFA检测、电镜观察及RT-PCR鉴定均显示:Q253H/A284T双点突变的pCAGGHLJ0504A889/980HRT和pCAGGHLJ0504BHRT共转染DF1细胞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rHLJ0504HT),而未进行双点突变的pCAGGHLJ0504AHRT和pCAGGHLJ0504BHRT共转染组未获得重组病毒。上述结果表明,双点突变Q253H/A284T能使vvIBDV HLJ-0504适应非允许细胞CEF,但未进行Q253H/A284T双点突变的vvIBDV HLJ-0504不能感染非允许细胞CEF,因此,该研究表明VP2的Q253H/A284T两个氨基酸突变是vvIBDV细胞嗜性改变的分子基础。
高立祁小乐高玉龙高宏雷秦立廷邓小芸李凯王笑梅
关键词:病毒拯救细胞嗜性
抗炎免疫调节活性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其相关组分的初步鉴定被引量:6
2022年
为筛选出具有抗炎、抗感染免疫调节活性的益生菌并探究益生菌免疫调节活性的主要成分,本研究分别以10株益生菌Lac.1~Lac.10作为候选菌株,将益生菌的活菌体、灭活菌体、菌体裂解物分别作用于由脂多糖+尼日利亚菌素(LPS+Nigericin)诱导的急性炎症巨噬细胞模型及NF-κB和IRF信号通路报告细胞系J774-DualTM巨噬细胞,经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1β和Il-10 mRNA的转录水平,通过检测报告基因SEAP和Lucia荧光素酶的活性分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显示,在排除发酵液中MRS培养基干扰的情况下,益生菌株Lac.5活菌体能够极显著下调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下Il-1β mRNA的转录水平(P<0.0001)、极显著上调Il-10 m RNA的转录水平(P<0.0001),并且能够极显著激活巨噬细胞的NF-κB和IRF信号通路(P<0.0001),进一步将益生菌Lac.5活菌体热灭活和超声破碎后显示,益生菌Lac.5灭活菌体和菌体裂解物的免疫调节活性均显著降低,仅益生菌Lac.5活菌体组分起到抗炎、抗感染的免疫调节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一株具有抗炎、抗感染的免疫调节活性的益生菌株Lac.5,并确认了其活菌体为免疫调节组分,对功能益生菌的筛选和新型益生菌治疗制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米洁兰王志浩王婷婷刘长军祁小乐张艳萍李凯高立潘青王笑梅高玉龙崔红玉
关键词:益生菌抗炎免疫调节NF-ΚB信号通路
鸡源CD154分子功能区的表达
2016年
为表达鸡源CD154分子的功能区,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鸡CD154的参考序列克隆其编码区。通过融合PCR将CD154的C端与小鼠CD8α蛋白的N端串联,并连接信号肽以利于分泌表达,将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正确表达,表达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能够分泌到细胞外。鸡CD154分子功能区的表达,为更好地在体外研究传染性法氏病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段雨路韩春燕么帅高玉龙祁小乐高立李凯刘长军张艳萍高宏雷王永强王笑梅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鸭肠炎病毒UL41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体外增殖能力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旨在构建鸭肠炎病毒(DEV)UL41基因缺失毒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以克隆有DEV 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为骨架,利用Red/ET重组技术构建缺失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 dUL41;将UL41基因缺失重组黏粒D1 dUL41与其他4个克隆有DEV基因组片段的亲本黏粒共转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拯救获得UL41基因缺失毒株rDEV-SD19/dUL41。将该基因缺失病毒感染DEF后,提取病毒基因组进行PCR鉴定及测序,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病毒感染细胞中UL41基因表达情况;绘制拯救的基因缺失病毒的生长曲线,分析其体外复制特性。PCR及测序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缺失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 dUL41。将该基因缺失黏粒与其他含有DEV基因组的亲本黏粒共转染DEF后能够产生典型的蚀斑病变。PCR及测序结果显示,UL41基因成功从DEV基因组中缺失;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基因缺失病毒rDEV-SD19/dUL41感染DEF后,未见UL41蛋白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EV UL41基因缺失病毒。体外生长曲线显示,rDEV-SD19/dUL41在DEF中的复制能力明显低于亲本病毒,提示UL41蛋白在DEV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UL41基因缺失DEV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UL41基因在DEV感染和致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杨伏春刘芮李晓涵高立刘长军祁小乐崔红玉王笑梅高玉龙李凯
关键词:鸭肠炎病毒基因缺失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22年
为了建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动物感染模型,本研究利用NDRV代表株SD19/6201,分别以10^(5.0)ELD_(50)/0.1 mL(低剂量)和10^(6.0) ELD_(50)/0.1 mL(高剂量)感染14日龄、21日龄SPF麻鸭,分别于感染后第5 d、第7 d迫杀雏鸭,观察脾脏剖检变化并统计其病变率。结果显示,14日龄雏鸭低剂量感染组在感染后第5 d脾脏病变以出血点/斑为主,病变率为70%(7/10),感染后第7 d脾脏上述病变更加明显,病变率为80%(8/10);高剂量感染组雏鸭剖检脾脏病变比低剂量感染组明显,出现黄白色坏死灶,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病变比率分别为100%(10/10)和90%(9/10)。21日龄低剂量感染组雏鸭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出血或坏死的比率明显低于相同剂量的14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病变率分别为60%(6/10)和40%(4/10),高剂量感染组雏鸭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出现出血、坏死的比率均为80%(8/10)。14日龄和21日龄雏鸭感染后第5 d不同剂量感染组脾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第7 d各感染组雏鸭脾脏肿大程度有所恢复,脾脏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脾脏坏死症状并未恢复。脾脏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14日龄雏鸭感染组相比,21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更轻,与剖检病变基本一致。采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雏鸭脾脏病毒载量,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 d即可在各感染组雏鸭脾脏中检测到大量的病毒,且14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病毒载量高于21日龄雏鸭感染组,各日龄感染雏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病毒载量均高于低剂量感染组。以上结果表明,NDRV对14日龄雏鸭最佳感染剂量是10^(5.0)ELD_(50)/0.1 mL,NDRV对21日龄雏鸭最佳感染剂量是10^(6.0) ELD_(50)/0.1 mL,最佳剖检时间为感染后第7 d。本研究首次建立了NDRV动物感染模型,为该病毒后期疫苗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罗丹刘芮高玉龙李凯刘长军祁小乐崔红玉张艳萍潘青高立王笑梅
关键词: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