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凯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青海省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理
  • 2篇内镜
  • 1篇胆汁
  • 1篇胆汁反流
  • 1篇胆汁反流性
  • 1篇胆汁反流性胃...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幽门螺杆菌感...
  • 1篇粘膜
  • 1篇粘膜病
  • 1篇粘膜病变
  • 1篇胃镜
  • 1篇胃炎
  • 1篇胃粘膜
  • 1篇胃粘膜病变
  • 1篇息肉
  • 1篇息肉癌变
  • 1篇螺杆菌
  • 1篇螺杆菌感染

机构

  • 3篇青海省中医院
  • 1篇青海大学

作者

  • 3篇李凯
  • 3篇孙浩
  • 3篇张海涛
  • 1篇赵秀珍
  • 1篇蒋汉梅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胃粘膜病理学表现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胃粘膜病理学变化。方法我院诊治的BRG患者618例和无胆汁反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1486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Hp抗体检测和对组织切片行硼酸亚甲蓝染色三种方法对受试者进行Hp感染诊断,常规行胃镜检查,参照新悉尼系统标准,将组织学上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和重4个等级。结果 BRG患者Hp感染率为32.7%(202/618),而CSG组患者为40.6%(603/148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02例Hp阳性的BRG患者中,胃粘膜轻、中、重度炎症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9%、61.4%和27.7%,显著重于416例Hp阴性患者的40.4%、51.7%和7.9%(P<0.05),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肠化生和活动性炎症发生率分别为15.4%、5.4%和16.8%,也显著重于Hp阴性患者的2.7%、10.8%和0.7%(P<0.05);603例Hp阳性的CSG患者胃粘膜轻、中、重度炎症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2%、59.4%和11.5%,与883例Hp阴性患者的34.1%、54.0%和11.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肠化生和活动性炎症发生率分别为10.4%、1.8%和8.5%,与Hp阴性患者的7.8%、1.0%和5.0%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胃粘膜病理学轻度、中度和重度炎症情况发现,117例内镜下胃粘膜Ⅲ级BRG患者炎症程度显著重于200例Ⅰ级或301例Ⅱ级患者(P <0.05)。结论 BRG患者无论是胃镜下表现还是胃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都存在明显的病变,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引起胃粘膜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
张海涛孙浩李凯许发功蒋汉梅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粘膜病变病理学分级
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内镜、病理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学特征,并分析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治疗的406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肠息肉发生的年龄、大小、形态、部位、病理类型以及癌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组发生大肠息肉的比例最高,青年组大肠息肉发生率最低.大肠息肉发生部位均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常见,而回盲部息肉的发生几率较小.息肉直径≤1 cm比例最高,其中大部分为增生性息肉;息肉直径1-2 cm中腺瘤性比例最高,而直径>2 cm中幼年性息肉发生比例最高.无分叶组大肠息肉发生率较高,其中分叶组以腺瘤性发生率最高,无分叶组以增生性为主.老年组发生癌变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2=10.317,P<0.05);回盲部、直肠、乙状结肠等部位癌变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2=5.787,P<0.05);随着息肉直径增大,癌变发生率越高;腺瘤性癌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2=67.183,P<0.05);而分叶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无分叶腺瘤.结论:临床上对大肠息肉患者镜检时应该尽可能检查全大肠,仔细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并进行病理活检;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摘除息肉,避免发生大肠癌变.
张海涛赵秀珍孙浩李凯
关键词:大肠息肉癌变内镜病理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活动度和病理特点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活动度与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130例UC患者临床资料,应用Olympus CF-H260AI电子肠镜进行检查。结果:活动期UC的电子肠内镜下活动分级:Ⅰ级患者30例、Ⅱ级患者50例、Ⅲ级患者24例,Ⅳ级患者26例。病变范围:直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35例、左半结肠10例、右半结肠11例、区域型3例、全结肠15例、左侧远端结直肠45例。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内镜活动患者均有弥漫性及非弥漫性炎症,不同内镜下活动分级弥漫性炎症与非弥漫性炎症所占的比例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内镜下活动各级弥漫性炎症构成比高于非弥漫性炎症构成比。IV级内镜活动患者糜烂/溃疡形成、隐窝紊乱、隐窝炎、隐窝脓肿、潘氏细胞生化发生率高于Ⅰ级、Ⅱ级、Ⅲ级内镜下活动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活动分级与杯状细胞减少、腺体异常增生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Ⅳ级内镜活动患者的杯状细胞减少发生淋巴及轻中度腺体异常增生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Ⅰ级、Ⅱ级、Ⅲ级内镜下活动分级(P<0.05)内镜下活动分级与AI、ESR、血便次数、血便程度、白蛋白有关(P<0.05),与Hb无关(P>0.05)。结论: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活动度以Ⅳ级和Ⅱ级为主,病变范围以左侧远端结肠直肠为主。内镜活动度与病理特点有关,且与AI、ESR、粘液血便的程度及次数有一定的关联性。
张海涛孙浩李凯许发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内镜活动度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