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水利工程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水利
  • 6篇水利史
  • 4篇黄河
  • 3篇治水
  • 3篇水文
  • 3篇水文化
  • 3篇水资源
  • 2篇大禹
  • 2篇大禹治水
  • 2篇洞庭湖
  • 2篇都江堰工程
  • 2篇治河
  • 2篇人水和谐
  • 2篇水法
  • 2篇水权
  • 2篇水权管理
  • 2篇璀璨
  • 2篇璀璨明珠
  • 2篇文化
  • 2篇历史演变

机构

  • 28篇武汉大学
  • 1篇敦煌研究院

作者

  • 28篇李可可
  • 4篇黎沛虹
  • 2篇戴颖
  • 2篇谈广鸣
  • 1篇张剑利
  • 1篇邵自平
  • 1篇郭新立
  • 1篇赵宁
  • 1篇乔南
  • 1篇范颖
  • 1篇范可旭
  • 1篇张振旭
  • 1篇陈玺
  • 1篇荣文琳
  • 1篇张巧玲
  • 1篇谌洁
  • 1篇王友奎

传媒

  • 8篇中国水利
  • 4篇中国农村水利...
  • 3篇水利发展研究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人民长江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海河水利
  • 1篇人民黄河
  • 1篇水资源研究
  • 1篇节水灌溉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都江堰建堰2...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都江堰的文化探寻被引量:8
2005年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都江堰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水文化,这一文化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既反映了普遍的科学技术原理,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地区特征。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展现。
乔南李可可
关键词:成都平原水利史
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
2001年
夏水在先秦时期就分江入沔 ,明代后 ,在地貌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 ,其上源逐渐演变为建阳河与长湖水系 ,下游逐渐由入沔演为入江。杨水自古以来就是汉水的一条支流 ,其源头由西汉时的沮漳河下游分枝演变为南北朝时期的荆门上游山丘来水 ;唐代后杨口湮塞。至明清时杨水已演变为建阳水水系 ,但与原来的杨水已大相径庭。夏杨水在南北朝时为分杨水入夏水的一条枝河 ,后随杨口的湮塞而消失。东荆河是明万历间汉江夜汊堤溃口后 ,沿河百姓在夜汊河下游各枝河堵支塞汊、围堤筑垸 ,才使“形如瓜蔓”的东荆河形成单一河道。东荆河口泽口既非杨口 ,东荆河经行又非夏杨水古道 ,因而可断定“夏杨水非东荆河”
李可可黎沛虹
关键词:历史演变
水文化浅议被引量:12
2004年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因水而生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我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也表现在古今作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都城与城市里,城市外的水环境与城市内的水系是水文化得以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载体之一。同时,水文化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戴颖李可可
关键词:水文化水环境水利史
我国水利博物馆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被引量:2
2012年
近年水利博物馆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都源于对水利博物馆理论研究的缺乏。对此,应该针对水利博物馆的特点,对其展品、藏品、陈列、多种功能、社会效益、博物馆运营与资金保障等方面展开研究,重视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与传播工作,探索水利博物馆的特殊陈列手段,充分发挥水利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作用,重视资金的投入,加强博物馆的经营管理。
李可可张巧玲
关键词:展品藏品
河姆渡遗址史前水文化探讨被引量:7
2007年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充分反映了河姆渡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大量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以及与水稻生产相联系的众多骨耜的出土,说明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象征。稻作文化又是建立在水利的基础之上,加上遗址中水井和干栏式建筑物的发现,说明了水利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精髓。独木舟、船桨、陶灶、石碇、企口板等器物以及大量河口与海洋生物骨骸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河姆渡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因素,反映出海洋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一道亮色。
李可可谌洁
关键词: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水文化
从都江堰看我国传统水利科技与文化被引量:1
2020年
都江堰枢纽工程完美地解决了自动引水、分水、排沙、泄洪、稳定引水量等问题,都江堰灌区2000余年来形成了灵活而丰富的管理制度,在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岁修维护、灌溉分水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都江堰工程效益延绵2000多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都江堰及灌区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分析可知,都江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工程体系,表现了我国传统水利科技的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种传统水利科技与文化,是我们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人与自然关系时需要重新拾取与学习的宝贵财富。
李可可
关键词: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治河科技及其评价
我国古代治河科技包括对黄河河流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治河技术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是黄河治理的科学理论,具体包括黄河水流高含沙量特点、黄河水流流速与河床冲淤关系、黄河河道淤积规律等几个方面;后者包括堤防技术、堵口与抢险技术、埽...
李可可
关键词:水利科技黄河治理评价指标
我国农业灌溉水费管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指出我国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效益递减、灌区管理单位经费短缺、发展困难等现象。灌区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灌溉水费,而水费计收标准低、收缴困难、中间环节多、难以到位。灌溉水费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灌区工程的维修、改造与更新不能得到保证。分析认为:灌溉水费管理改革,应围绕提高水费收缴率和使用效率、保证专款专用而展开,不仅要采用科学的、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水费计收标准,而且在水费收缴的过程中应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截留、挪用。此外,实施国家对农业水费的补贴政策,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完善灌溉水费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也是加强水费管理的必要措施。
李可可戴颖
关键词:农业灌溉灌区水费管理
大禹治水的文化探寻被引量:4
2004年
大禹以分疏法治理洪水成功 ,由这一传说形成了一种重要的传统观念 ,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治水发生在我国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由于治水活动而形成的权力机构在治水完成后转变为国家组织 ,并由此导致了奴隶制度的形成。同时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标准与思想、精神内涵 ,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 ,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中 。
李可可范颖刘刚
关键词:大禹治水文化
量水而行——从新《水法》看节约用水被引量:3
2004年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缓解目前面临的“水危机” ,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 ,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配置放在突出的位置 ,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0 0 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赵宁李可可
关键词:水法水危机节约用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