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纵论肝病中医外治被引量:6
- 2005年
-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奠基于周秦,发展于汉唐,丰富于宋明,成熟于清代.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外治方法与器具不断创新,剂型不断涌现,尤其到了现代,更有了极大的提高.
- 李叶陈培琼池晓玲
- 关键词:肝病外治法
- 内科急性腹痛40例误诊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李叶赵小青
- 关键词:内科急性腹痛误诊分析腹部疼痛误诊病例腹腔内脏器
- 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俞穴、脾俞穴交替放血治疗,每日1次,共3 d,观察两组症状的变化,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治疗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短于对照组,两组静脉使用PPI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对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在减轻口臭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眩晕、心悸、疲乏等方面症状改善不如对照组。结论刺络放血疗法能有效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改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及节省费用。
- 赵小青赵喜颖张北平李叶林益群吴文斌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刺络放血泻热凉血止血
- 论溃疡性结肠炎与伏毒关系探讨
- 本文从伏毒的致病特点、成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潜伏部位和治疗等方面总结了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罗云坚教授认为,伏毒是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复加内外多种致病因子的侵袭而形成,伏毒潜藏人体,待时遇感而发,它是...
- 李叶张北平
- 调肠消炎片调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式识别受体TLR-4信号通路的研究
- 目的:观察调肠消炎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的炎症反应及血清toll样受体4(TLR-4)浓度的影响.方法:用复合法造模(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制备UC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调...
- 李叶张北平吴艺锋赵喜颖
- 罗云坚教授论溃疡性结肠炎与伏毒关系探讨
- @@溃疡性结肠炎多被归于中医学“肠风”、“脏毒”及“大瘕泄”等病名,目前根据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时发时止,久久不愈的特点,将其归结于“休息痢”或“久痢”。传统中医认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和禀赋不足是溃疡性结肠...
- 李叶张北平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伏毒
- 文献传递
-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黏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型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脾虚湿热证少见(P<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湿热证多见,与其他2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中,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亦多见,与大肠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 张北平刘丰许秋霞赵小青李叶刘添文林益群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
- 邓铁涛教授调治慢性胃炎验案被引量:1
- 2004年
- 张忠德李叶张北平张瑜
- 关键词:慢性胃炎审因论治验案中医药疗法
- “病机十九条”临证应用一得被引量:1
- 2007年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成书于战国时期,它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巨著。病机学说为其主要贡献之一。
- 李叶蔡安和
- 关键词:《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医案
- 人芽囊原虫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1例被引量:1
- 2002年
- 李叶罗云坚
-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