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媛

作品数:50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病理
  • 8篇多层螺旋CT
  • 8篇肿瘤
  • 8篇病理学
  • 7篇成像
  • 6篇血管
  • 6篇淋巴
  • 6篇CT表现
  • 6篇病理学基础
  • 5篇心脏
  • 5篇结核
  • 5篇灌注
  • 5篇恶性
  • 5篇64层螺旋
  • 5篇病理基础
  • 5篇磁共振
  • 4篇淋巴结
  • 4篇淋巴瘤
  • 4篇肺癌
  • 4篇腹膜

机构

  • 46篇四川大学华西...
  • 8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西安市儿童医...
  • 1篇自贡市第四人...

作者

  • 46篇李媛
  • 41篇杨志刚
  • 24篇郭应坤
  • 14篇余建群
  • 10篇马恩森
  • 6篇董志辉
  • 6篇闵鹏秋
  • 5篇张笑春
  • 5篇李真林
  • 4篇陈天武
  • 4篇王戚玲
  • 4篇邓雯
  • 4篇白红利
  • 4篇叶奕兰
  • 3篇邓渝萍
  • 3篇印隆林
  • 3篇邓瑜萍
  • 3篇李华
  • 2篇蒋丽
  • 2篇钱玲玲

传媒

  • 13篇生物医学工程...
  • 6篇中国医学影像...
  • 5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 1篇肿瘤影像学
  • 1篇2010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腹交界中线区域病变的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被引量:7
2012年
为明确胸腹交界中线区域疾病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通过观察3例尸体横断面、3例矢状面标本胸腹交界中线区结构的位置、形态特点,并结合93例胸腹交界中线区域疾病的MDCT表现,阐明其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的相关性,发现断面尸体上,中线区域膈上有心包膜、心脏,膈下有镰状韧带、肝左叶,前方有胸壁,后方有胸后壁和附着于脊柱的膈肌脚,膈肌内从前向后依次有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和主动脉裂孔。MDCT图像上,同时累及胸腹交界中线区域膈上、膈下疾病93例,包括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开放23例、主动脉夹层18例、下腔静脉病变8例、淋巴瘤9例和脊柱多椎体病变12例;食道胸下段癌合并上腹部淋巴结转移7例;食道下段-贲门癌9例;食管裂孔疝4例;后纵隔或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3例。因此,胸腹交界中线区域解剖、病理特点影响该区域疾病的局部、扩散和相互通连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叶奕兰杨志刚李华邓雯李媛郭应坤
关键词:膈肌裂孔病理学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特征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 讨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 32例,其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在增强多层螺旋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优势解剖分布。结果 83. 3%HD和 80. 8% 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 16. 7%HD和 19.2%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主要累及小网膜(60. 9% )、胰腺周围 (59. 4% )、腹主动脉周围上部 (93.8% )及下部(78. 1% )淋巴结。HD和NHL常同时累及 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特征可揭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病理改变。
李媛杨志刚闵鹏秋郭应坤余建群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结
外生性恶性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误诊为肠系膜肿瘤1例
2007年
马恩森郭应坤李媛余建群邓瑜萍
关键词:恶性胃间质瘤肠系膜肿瘤CT误诊外生性胃肠间质瘤腹部不适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DSCT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2023年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指全部肺静脉未正常回流至左心房的一类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的1%-3%,其多变的解剖类型及肺静脉狭窄程度直接影响病人的临床症状、外科修复方式及预后。双源CT(DSCT)因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明显减低的辐射剂量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对TAPVC患者异位肺静脉起源、走行路径、连接位置、血管床状态、其他伴发畸形及心腔大小进行详细评估,成为TAPVC术前、术后随访必要的无创性检查。本文现就TAPVC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在DSCT检查中的影像特征、价值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蒋丽杨志刚李媛
关键词: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肺静脉
左侧胸腹交界区病变的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2010年
目的明确左下胸部、膈肌和左上腹部疾病累及左侧胸腹交界区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解剖、病理基础。方法观察3例尸体横断面、3例矢状面标本胸腹交界区结构的位置、形态特征,结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腹交界区疾病75例的MDCT表现,阐明其影像学与解剖、病理学的关系。结果断面解剖上,左肺韧带位于左肺门下方,内侧附着于食管或降主动脉,外侧与肺下叶内缘相连,下份游离于膈肌上方或附着于膈肌;左三角韧带位于肝左外叶上方,均有游离段;胃膈韧带位于胃底后方,连接胃底与左侧膈肌。MDCT图像上,同时胸腹腔积液50例,左肺韧带将胸水在内侧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左上腹腔积液多分布于脾周间隙;左下肺癌6例向下累及胸膜、膈肌和脾脏;胃底癌3例向上转移至膈下腹膜和左下肺;左肾上腺癌直接浸润左膈肌脚1例;炎性病变14例,均涉及到左下胸腔和左上腹部;左侧膈疝1例。结论左侧胸腹交界区域解剖、病理特点影响该区域疾病的局部、扩散和相互通连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叶奕兰杨志刚李华邓雯李媛郭应坤
关键词:膈肌
结缔组织疾病心脏损害的磁共振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结缔组织疾病(CTD)是一大类因自身免疫机制失调所致的慢性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包括心脏。心脏各种结构在CTD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作用下均可受累,并以亚临床损害多见。临床上,CTD患者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心脏磁共振是一种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强的成像技术,在评价CTD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心肌水肿、微循环灌注及心肌纤维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CTD患者心脏损害中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王进杨志刚郭应坤许华燕师轲李媛
关键词:结缔组织疾病磁共振成像
胸壁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2例
2005年
马恩森李媛杨志刚郭应坤余建群
关键词:MRI表现病理
乳腺癌术后胸部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部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点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癌术后的螺旋CT资料,总结肿瘤转移的类型、解剖部位及其转移时间的分布特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双肺转移23例(23/40,57·5%);淋巴结转移12例(12/40,30%),主要位于气管前间隙(9/12,75%)、主肺动脉窗(5/12,41·6%)和气管隆突下间隙(4/12,33·3%);胸腔积液17例(42·5%),胸膜增厚10例,心包积液8例(20%)。胸壁肿块形成5例(12·5%)。肺转移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其他转移类型。肺转移的发生率在术后5年明显高于术后1年,其他阶段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术后的胸部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要途径。转移类型与发生时间无明显关系。螺旋CT对乳腺癌术后胸部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余建群杨志刚陈晓荣原珍团张优仪郭应坤李媛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螺旋CTCT表现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影像评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是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负担的主要疾病。全身性大小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影像评价可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症状或靶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之前检测到显著的变化,为疾病的早期干预、疗效评估及预后分析提供影像学证据。现就各影像技术在血管病变的成像特点、作用及未来发展进行综述,深入认识各影像学技术在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的价值及意义。
蒋丽杨志刚郭应坤李媛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影像评价
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于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手术(27例)或临床(3例)证实的肠梗阻病例CT资料,其中10例为单纯CT平扫,20例在平扫基础上加作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图像重建,并分析其表现。结果30例肠梗阻病例中粘连性8例,单纯肠肿瘤7例,肠套叠(包括肠肿瘤并发肠套叠)5例,腹部疝4例,肠扭转2例,回盲部脓肿1例,肠系膜动脉狭窄1例,腹膜后巨大囊肿1例,胰尾癌1例;其中6例合并肠壁缺血或肠绞窄。CT轴位图像、MPR冠状和矢状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的存在;单独根据轴位图像能确定26例(86.7%)的梗阻部位和22例(73.3%)的梗阻原因,而结合MPR图像可以确定29例(96.7%)的梗阻部位和27例(90.0%)的梗阻原因;有5例(83.3%)肠壁缺血或绞窄病例均为两种方法所显示。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显示肠梗阻的存在、确定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以及肠道血运状态方面优于单纯的轴位图像。
李迎春宋彬印隆林吴苾杨洋李媛
关键词:肠梗阻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