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军

作品数:91 被引量:22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0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29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油气
  • 35篇勘探
  • 18篇油气勘探
  • 18篇储层
  • 17篇古生界
  • 16篇地质
  • 15篇气藏
  • 14篇源岩
  • 14篇盆地
  • 14篇成藏
  • 13篇烃源
  • 13篇烃源岩
  • 12篇油气藏
  • 12篇渤海湾盆地
  • 10篇断层
  • 9篇砂岩
  • 9篇发育
  • 8篇煤系
  • 7篇地层
  • 7篇油田

机构

  • 9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2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大港油田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91篇李宏军
  • 61篇付立新
  • 56篇楼达
  • 33篇崔宇
  • 31篇赵勇刚
  • 30篇王辉
  • 29篇吴雪松
  • 27篇李会慎
  • 25篇周立宏
  • 22篇王鑫
  • 21篇段润梅
  • 21篇杨子玉
  • 20篇金凤鸣
  • 19篇冯建园
  • 17篇蒲秀刚
  • 12篇刘国全
  • 12篇周建生
  • 11篇刘海涛
  • 9篇高勇
  • 7篇姜文亚

传媒

  • 6篇石油学报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石油和化...

年份

  • 8篇2024
  • 8篇2023
  • 11篇2022
  • 13篇2021
  • 12篇2020
  • 18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勘探突破及其意义被引量:26
2019年
近年来在大港油田探区内歧北潜山、乌马营潜山多口井石炭系-二叠系、奥陶系获得油气重大发现,潜山勘探重大突破揭示渤海湾深层古生界为新的含油气系统,通过重新评价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储盖组合及圈闭,发现油气源以来自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为主。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南部古生界保留较完整,发育上古生界碎屑岩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两类储集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形成有利的源储组合。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丰度高,干酪根以Ⅱ2 Ⅲ型为主,局部发育Ⅱ1型;多期构造运动造成煤系烃源岩具有两期生烃过程,其中孔店组沉积期至今为二次生烃期,该期大规模的油气充注、有利储盖组合与稳定构造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富集程度。按照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新一轮综合评价,渤海湾盆地古生界原生油气资源规模超万亿立方米,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尤其是石炭系-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勘探突破对渤海湾盆地相似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赵贤正蒲秀刚姜文亚周立宏金凤鸣肖敦清付立新李宏军
关键词:古生界原生油气藏二次生烃油气源
探井的勘探成效确定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探井的勘探成效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探井的待评价类型、至少一个目标探井以及至少一组对比探井。根据每个目标探井的试油日产量和该目标探井对应的工业油气流标准值确定该目标探井的...
刘国全汪津邹磊落肖敦清韩国猛贾丽赵敏米兴夺王冠李宏军
文献传递
确定断层封闭性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确定断层封闭性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油气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断层的至少一个断层倾角和至少一个静岩压力值,所述至少一个断层倾角与所述至少一个静岩压力值一一对应;基于所述至少一个断层倾角和所...
张津宁周建生付立新金凤鸣李宏军吴雪松楼达高勇杨子玉段润梅李会慎赵勇刚王辉崔宇聂国振王鑫王文洁
文献传递
一种活动断面垂向输导性能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动断面垂向输导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断面不同位置有效活动时间的确定、断面源储间成藏动力强度的确定和断面不同位置垂向输导性能的确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快速有效的确定断面上不同位置油气垂向输导性能,明确...
王鑫周立宏金凤鸣付立新李宏军楼达吴雪松张津宁赵勇刚李会慎杨子玉
文献传递
歧口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被引量:10
2021年
为了明确富油气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观察和地层水矿化度、热解、包裹体均一温度、黏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规物性等资料,分析了歧口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证据,明确其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方式,认为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较为发育,对于储集层有较强的改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标志包括热液角砾岩、斑马状结构、褪色泥岩和多种类型的热液矿物组合;地层水矿化度异常高;具有异常高Tmax或S1与S2值的泥岩;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超过正常热演化最高温度;浅层砂岩中高岭石质量分数异常高和中深层砂岩中绿泥石质量分数的异常高值;泥岩中Zn、Cd、Ba和Pb等微量元素出现异常高值;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具有Eu正异常.不同类型储层中热液流体的改造方式具有差异性,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凝灰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和促进脱玻化作用,玄武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热液流体通过溶蚀作用和促进绿泥石的发育来对砂岩储层进行改造.
侯中帅周立宏金凤鸣陈世悦蒲秀刚鄢继华李宏军
关键词:热液流体储层改造歧口凹陷石油地质
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地质研究和油气藏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储层的脆性指数、断层的断距以及断层的倾角参数,其中,目标储层包括位于断层的断面两侧的第一储层...
李宏军张津宁崔宇付立新吴雪松王辉段润梅楼达赵勇刚王鑫李会慎刁丽颖裴眼路
文献传递
歧口凹陷北大港构造带奥陶系潜山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被引量:13
2018年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由于其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勘探进展缓慢。在分析宏观构造背景、钻井、录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试油和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北大港构造带奥陶系潜山的储层特征和储层主控因素,提出了多期次岩溶发育模式。北大港构造带潜山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溶洞、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岩性组合,以及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古岩溶的综合改造。基于恢复的岩溶古地貌、试油表现、溶洞充填物和构造背景,建立了3期古岩溶改造模式,即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准平原化岩溶残丘—斜坡—洼地改造模式、印支期—燕山期总体岩溶斜坡背景下的次级残丘—洼地模式、喜马拉雅期的断裂岩溶改造模式。其中,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是北大港构造带最重要的储层改造阶段,印支期—燕山期古岩溶储层的改造作用仅在千米桥潜山带较明显,而喜马拉雅期的古岩溶改造仅发育于古近系凹陷的边界断裂带,改造了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古岩溶地层。
崔宇李宏军付立新肖飞王辉段润梅张津宁冯建园杨子玉赵宗举
关键词:潜山储层主控因素奥陶系北大港构造带
一种预测致密砂岩储层上倾方向孔隙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致密砂岩储层上倾方向孔隙度的方法,属于油田地质勘探技术领域。所述预测致密砂岩储层上倾方向孔隙度的方法通过获取致密砂岩储层的探井区域的孔隙度取值、石英次生加大边的体积百分比、高岭石的体积百分比、正长石的...
崔宇付立新吴雪松李宏军王辉段润梅冯建园赵勇刚楼达张津宁刁丽颖
文献传递
荧光检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荧光检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属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样品的荧光光谱,所述荧光光谱包括任一激发波长和任一发射波长对应的荧光强度;所述激发波长为照射所述样品的紫外光的波长,所述发射波长...
周立宏马红李宏军孙凤兰蒲秀刚焦香婷崔宇王刚付立新楼达张津宁
文献传递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被引量:8
2020年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000 m(Ro为0.68%),2100 m(Ro为0.70%)和2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杨润泽赵贤正李宏军赵长毅蒲秀刚刘海涛付立新李传明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