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川

作品数:19 被引量:57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暴雨
  • 6篇降水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3篇低涡
  • 3篇中尺度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温
  • 3篇集合预报试验
  • 3篇急流
  • 3篇值模拟
  • 2篇集合预报系统
  • 2篇暴雨过程
  • 2篇AREM
  • 2篇AREM模式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上游
  • 2篇川东

机构

  • 19篇中国气象局成...
  • 7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青海省气象台
  • 2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作者

  • 19篇李川
  • 15篇陈静
  • 9篇何光碧
  • 6篇冯汉中
  • 2篇徐亮
  • 2篇钱维宏
  • 2篇肖玉华
  • 2篇郭英香
  • 2篇张国庆
  • 2篇李生辰
  • 2篇肖红茹
  • 2篇顾清源
  • 2篇陈朝平
  • 1篇陈文秀
  • 1篇卢萍
  • 1篇周长艳
  • 1篇刘庆
  • 1篇张勇
  • 1篇朱燕君
  • 1篇彭骏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上游暴雨短期集合预报系统试验与检验
以美国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MM5模式V3.4版为基础,采用Anthes-Kuo、Grell、Kain-Fritsch、Betts-Miller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以及Hong和Pan发展的高分辨率边界层...
冯汉中陈静何光碧李川肖红茹陈朝平
关键词:长江上游暴雨集合预报试验
文献传递
非绝热物理过程对北京暴雨数值预报不确定性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选取了2001年8月发生于北京市的具有不同大尺度环流强迫特征的两次强降水过程,利用MM5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预报资料,分析了模式非绝热物理过程对北京市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特征和不确定性,探讨了解决暴雨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式非绝热物理参数化方案对精细化预报结果有明显影响,包括局地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型态、时间演变特征等;在高分辨率模式中,采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后,会出现更多的小量级降水预报,且不论是大尺度强迫较强的暴雨,还是大尺度强迫较弱的暴雨,对流参数化方案都是造成降水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多物理集合预报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可提供有价值的预报信息,是解决灾害性天气预报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但就目前的模式水平而言,可重点发展降水集合预报,特别是强降水集合预报系统,以反映模式在降水预报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陈静矫梅燕龚建东李川
关键词:不确定性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4
2003年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绵阳大暴雨与边界层内一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发展和移动相伴,且中尺度辐合扰动还诱发了一个时间尺度约为6h的β中尺度涡旋和强烈发展的降水雨团。模拟还显示受高原地形影响,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独特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其动力特征是强上升运动和超强散度柱与对流层低层强涡度互耦发展,热力特征是对流层低层具有对流不稳定能量,中层具有斜压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两支上升入流和两支下沉出流,低层入流(东南气流)触发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层入流(高原近地层偏西暖湿气流)触发中层大气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两种不稳定能量共同作用促使对流雨团强烈发展,形成绵阳大暴雨。
陈静矫梅燕李川
关键词:Β中尺度对流系统数值模拟
长江上游暴雨短期集合预报系统试验与检验被引量:10
2006年
基于PSU/NCAR的高分辨率MM5模式,采用多物理方案构建长江上游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于2004年8月16日—9月30日进行了预报试验。降水集合预报检验表明,在25mm以上级别的降水预报中,集合预报能改进单一模式的预报能力。对“9·3”暴雨过程的检验表明,降水集合预报平均对暴雨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间均有预报指示意义,特别是大于50mm的降水概率分布区域和值的大小对预报大降水的范围有指导作用。
冯汉中陈静何光碧李川肖红茹陈朝平
关键词:暴雨集合预报试验
青藏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的集合预报试验被引量:24
2004年
利用MM5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模式的预报资料, 通过研究非绝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特征, 进行了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试验, 为开展青藏高原东侧集合预报扰动技术研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对中尺度降水预报结果有明显影响, 包括局地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型态、时间演变特征等。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将增加小雨量级降水区域, 产生一些虚假降水, 就现阶段模式水平而言, 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应重点发展考虑强降水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模式系统。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可以改进单一确定性预报结果不稳定的缺点, 为强降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有价值的预报信息。
陈静李川冯汉中何光碧
关键词:暴雨
低涡与急流对“9.3”川东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数值模拟
<正> 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出现了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降雨是2004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盆地东北部地区自1982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整个暴雨期间,东...
何光碧陈静李川冯汉中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对九-黄核心景区水循环(降水)的作用
李跃清张勇田宏周长艳彭骏陈文秀刘庆李川
四川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题“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降水)的作用”,通过资料分析、物理统计、动力诊断等方法,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气候变化规律与区域响应特征、水循环基本过程与异常...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循环
AREM中尺度数值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业务试运行
何光碧陈静肖玉华顾清源卢萍张利红李川
《AREM中尺度数值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业务试运行》是中国气象局2005年下达的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采用引进、本地化、优化的技术路线,在引进AREM模式基础上,针对模式运行所需的初始场、模式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模式效果评估、...
关键词:
关键词:AREM模式中尺度数值模式
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7
2006年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动力阻挡作用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通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造成了四川西北部和黄河上游的强水汽辐合中心,并使低层高能舌和能量锋区位于海拔较低的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对流层低层建立起位势不稳定层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引起了低层偏东气流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东西风垂直切变与陡峭地形交汇处,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强对流猛烈发展,暴雨过程中高原东侧还有一个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相伴。青藏高原东侧暴雨区最显著的热力特征是高温高湿区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最显著的动力特征是强涡度柱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
李川陈静何光碧
关键词: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0
2003年
利用川西高原近五十年逐日观测资料,研究了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化,并与高原主体的拉萨和四川盆地代表站成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在变暖。但其变暖幅度比拉萨弱,比成都强;且海拔越高,变暖趋势越明显。川西高原气候变暖最明显的是最低气温,其升温幅度及趋势要比年平均温度明显。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降水略有增加,与拉萨的降水趋势较一致,与成都的不同甚至相反,近五十年来成都降水下降趋势明显,值得引起注意。
李川陈静朱燕君
关键词:川西高原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