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术后
  • 2篇调强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放疗
  • 2篇摆位
  • 2篇摆位误差
  • 2篇保乳
  • 2篇保乳术
  • 2篇保乳术后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癌
  • 1篇调强放疗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早期低位直肠...
  • 1篇早期乳腺癌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机构

  • 4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李文海
  • 2篇孙谦
  • 2篇蔡汉飞
  • 2篇张雷
  • 1篇周育夫
  • 1篇吴云来
  • 1篇徐全敬
  • 1篇段诗苗
  • 1篇徐洪波
  • 1篇崔珍
  • 1篇张亚军
  • 1篇何斌
  • 1篇殷红梅
  • 1篇汪庚明
  • 1篇王亚国

传媒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不同固定方式摆位误差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妇女罹患乳腺癌,约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1]。据统计,2020年全球约226万人新患乳腺癌,68万人死于乳腺癌[2]。发病率在45~50岁达到最高峰。作为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的放射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将放射治疗推上了新的台阶。
李文海姜欢欢
关键词:摆位误差恶性肿瘤乳腺癌
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加与不加放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进行局部切除术的56例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29例为术后放疗同步给予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差异性检验采用Log rank法,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年无病生存率局部切除术组和局部切除术联合放疗组分别为66.7%和89.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35)。局部切除术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和5年总生存率为25.9%和74.1%,局部切除术联合放疗组为6.9%和93.1%,两组接近有统计学意义水平(χ2=3.75,P=0.053;χ2=3.638,P=0.056)。结论对于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联合辅助放疗是一个可供选择和可行的治疗技术。
张亚军张雷李文海段诗苗王亚国汪庚明徐洪波孙谦周育夫
关键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5例保乳治疗后行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50.9%)行调强放疗,27例(49.1%)行常规放疗,两组照射剂量均为全乳腺照射50 Gy/25次,瘤床补量10 Gy/5次,观察临床毒性反应、疗效及美容效果。结果调强放疗组中发生1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26例,2级2例,而常规放疗组中分别为19例、8例,调强放疗组较常规放疗组,降低了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7.1%vs 29.6%,P<0.05),两组均未发现3、4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及乳腺纤维化,两组3年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调强放疗组美容评分均在3分以上,优良率100%,常规放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双侧乳腺对称性差,评分2分,其余26例评分在3分以上,两组患者随访至今未发现明显的放射性心脏、肺毒性。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降低了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3年随访,肿瘤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与常规放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毒副反应轻,美容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殷红梅何斌崔珍张雷蔡汉飞李文海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
发泡胶个体化体位固定技术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发泡胶个体化体位固定技术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肿瘤放疗中心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80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按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发泡胶组和头枕组,每组40例。发泡胶组采用个体化发泡胶联合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体位,头枕组采用标准聚氨酯头枕联合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体位。采集每例患者放射治疗前3次和治疗后每周1次的锥形束CT(CBCT)图像,并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后分别记录在左右、上下及前后方向上的重复摆位误差值,并根据3个方向的误差值计算出三维摆位误差。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患者对固定装置及技师操作的主观治疗舒适满意度。结果:发泡胶组和头枕组摆位误差左右方向分别为(0.76±0.97)mm和(1.78±1.33)mm;上下方向分别为(0.82±1.02)mm和(2.29±1.45)mm;三维摆位误差分别为(2.97±1.13)mm和(4.34±1.6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8,t=11.89,t=1.74;P<0.05);前后方向分别为(0.97±0.82)mm和(1.10±0.97)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泡胶组和头枕组≥5 mm的三维摆位误差累积频率分别为11.9%和24.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3,P<0.05);发泡胶组和头枕组患者的主观舒适满意度分别为87.5%和57.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P<0.05);结论:发泡胶个体化体位固定技术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IMRT中,能够减少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患者摆位精度和舒适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吴云来孙谦韩洋蔡汉飞徐全敬李文海吴先想杨荣邦
关键词:体位固定摆位误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