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旭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他汀
  • 3篇辛伐他汀
  • 3篇伐他汀
  • 2篇缺损
  • 2篇缺损修复
  • 2篇骨缺损
  • 2篇骨缺损修复
  • 1篇动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发生
  • 1篇源性
  • 1篇髓源性
  • 1篇迁移
  • 1篇祖细胞
  • 1篇颅骨
  • 1篇颅骨极限缺损
  • 1篇募集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祖细胞
  • 1篇聚乳酸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3篇王晶莹
  • 3篇宋纯理
  • 3篇韩晓光
  • 3篇李旭
  • 3篇朱静琳
  • 3篇宋泉生
  • 3篇杨燕琳
  • 2篇孙艳
  • 1篇陈栎

传媒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辛伐他汀募集内皮祖细胞归巢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对兔颅骨极限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归巢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辛伐他汀50mg加聚乳酸200mg以及单纯聚乳酸200mg分别溶解于1mL丙酮,制备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单纯聚乳酸材料。取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骨髓以体外贴壁法培养EPCs,将第3代EPCs制备为2×106个/mL细胞悬液,采用性别错配移植,经耳缘静脉移植至12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兔各2mL。移植3d后于12只雌性兔颅骨制备直径15mm的骨缺损,分别将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实验组,n=6)及单纯聚乳酸材料(对照组,n=6)植入骨缺损部位。术后观察兔一般情况,于8周后行大体观察并摄X线片检测颅骨缺损修复情况;采用血管明胶墨汁灌注染色、荧光原位杂交(?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血管生成及EPCs归巢情况。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处有质硬组织生成,X线片示不规则高密度影,组织学观察见新骨组织,FISH检测血管数量较多,血管壁可见移植的含Y染色体的阳性细胞。对照组骨缺损处仅纤维结缔组织覆盖,X线片示低密度软组织影,组织学观察未见新骨形成,且仅在移植物周边见少量血管,FISH检测未见含Y染色体的阳性细胞。实验组及对照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1.63%±4.07%及59.45%±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可以促进骨缺损修复,其作用机制与其动员EPCs归巢至骨缺损部位、促进血管生成及最终促进骨形成有关。
宋泉生王晶莹朱静琳韩晓光李旭杨燕琳孙艳宋纯理
关键词:辛伐他汀归巢骨缺损修复骨形成血管发生
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他汀20mg,聚乳酸40mg。术后4周、8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比较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大部分骨缺损区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对照组大部分缺损区域仍为低密度透光影。各组(n=5)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对照组为27.33%±2.54%,实验组为74.63%±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148,P=0.000)。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大量骨组织充填;对照组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仅在缺损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有显著促进成骨的作用,对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晶莹宋泉生朱静琳韩晓光杨燕琳陈栎李旭宋纯理
关键词:骨缺损修复辛伐他汀聚乳酸
辛伐他汀对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兔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迁移、动员的影响。方法将2只兔从髂骨抽取骨髓,采用贴壁法,在条件培养基M199中培养EPCs,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CD34、CD133、VEGFR-2。经鉴定的EPCs,在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分别为0.01,0.1,1.0μmol/L)作用下,Transwell实验观察辛伐他汀对EPCs迁移的影响。6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6只兔颅骨造极限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颅骨缺损处分别植入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薄饼或聚乳酸薄饼,术后10天,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双阳性细胞表达率,观察辛伐他汀对EPCs动员的效果。结果Transwell实验,辛伐他汀作用于EPCs16小时,0.1μmol/L和1.0μmol/L辛伐他汀组细胞迁移数量OD值(0.097±0.011,0.099±0.019)较0.01μmol/L辛伐他汀组(0.075±0.013)与对照组(0.077±0.014)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造模术后10天,辛伐他汀组3只兔外周血中CD34+/CD133+细胞表达率为0.28%,0.84%,0.28%,对照组为0.26%,0.11%,0.09%。结论辛伐他汀可动员EPCs到外周血,可提高骨髓源性EPCs的迁移能力。
宋泉生王晶莹朱静琳韩晓光李旭杨燕琳孙艳宋纯理
关键词:辛伐他汀内皮祖细胞动员迁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