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洁

作品数:134 被引量:27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4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2篇起搏
  • 27篇消融
  • 25篇心动过速
  • 25篇心肌
  • 23篇心脏
  • 21篇起搏器
  • 20篇射频消融
  • 19篇静脉
  • 17篇射频
  • 15篇心房
  • 15篇心室
  • 14篇心电
  • 12篇导管消融
  • 12篇再同步
  • 11篇心律
  • 11篇心律失常
  • 11篇心脏再同步
  • 11篇射频消融治疗
  • 10篇心脏起搏
  • 10篇心脏起搏器

机构

  • 87篇中国人民解放...
  • 33篇解放军白求恩...
  • 15篇白求恩国际和...
  • 3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二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三...

作者

  • 134篇李洁
  • 100篇齐书英
  • 56篇王冬梅
  • 45篇丁超
  • 30篇何振山
  • 17篇李斌
  • 16篇李育红
  • 16篇崔俊玉
  • 13篇李俊峡
  • 13篇汝磊生
  • 11篇赵玉英
  • 11篇宁佩萸
  • 10篇张莉
  • 10篇张莉
  • 9篇席爱雪
  • 8篇吴广礼
  • 8篇杨丽
  • 7篇孙家安
  • 5篇栾雪冰
  • 5篇梅静

传媒

  • 12篇临床误诊误治
  • 12篇中国循证心血...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8篇第17届全军...
  • 7篇第六届华北长...
  • 6篇白求恩军医学...
  • 6篇THE 22...
  • 4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微循环学杂志
  • 4篇心功能杂志
  • 4篇中华老年多器...
  • 4篇解放军医药杂...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心电图杂志(...
  • 2篇第二十五届长...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4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12篇2014
  • 22篇2013
  • 7篇2012
  • 22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0
  • 2篇1999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比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房扑/房颤患者共12例,按照药物编号顺序依次入组,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静脉泵静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观察血、尿指标。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率66.67%(4/6),转复时间分别为20 min、21 min、3.3 h和5.5 h。而普罗帕酮组无1例转复。普罗帕酮组有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另有1例患者于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64 s,全天>2.5 s的窦性停搏共发生6次。伊布利特组有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短阵单型性室速(分别为2阵和15阵)。两组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化验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也较安全。
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杨丽彭育红李洁
关键词:伊布利特房扑房颤
肾性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血液流变性研究
1995年
肾性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血液流变性研究吴广礼,陈华华,安民,陶秀云,赵国珍,李洁,李松HEMORHEOLOGICALSTUDIESDURINGTREATMENTOFRENALANEMIAWITHRECOMBINANTHUMANERYTHR...
吴广礼陈华华安民陶秀云赵国珍李洁李松
关键词:血液流变性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率切变率
黄芪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9
1999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结构的变化及黄芪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兔制备心肌梗塞模型,黄芪治疗组于术后第2日自腹腔注射黄芪2~3mL,每日2次.共3周;于术后第6周进行第2次手术,用精确天平及精密卡尺直接测量在室质量、全心质量及梗塞区、游离壁和空间隔厚度。结果:梗塞后全心质量及上空质量均增加,差异显著,经黄芪治疗后左室质量和全心质量均下降,其中全心质量尚未恢复至正常;室间隔及游离壁厚度增加,梗塞区室壁变薄,差异显著:经黄芪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接近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区室壁变薄,非梗塞区心肌失代偿性增生肥厚,构成了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黄芪可逆转这一病理改变。
侯云生何振山齐书英王泽惠赵区生李洁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室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电极穿孔的临床分析
齐书英王冬梅李洁丁超张莉李斌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QRS时限变化对长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分析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术后QRS时限( QRSd)的变化,评估术后不同的QRSd对CRT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4月至2012年3月来自沈阳军区总医院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并植入CRT的心力衰竭患者164例,按术后QRSd变化分为3组:Ⅰ组:107例( QRSd术前〉术后),Ⅱ组:30例( QRSd术前〈术后),Ⅲ组:27例( QRSd术前=术后)。观察术后3组病死率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随访48个月,3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死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和Ⅲ组术后心功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Ⅱ组明显改善(P〈0.05-0.01),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明显缩小( P〈0.05-0.01)。Ⅱ组术后心功能及 LVEF也明显改善( P〈0.05-0.01),但LVEDD无明显缩小(P〉0.05)。术后QRSd较术前变宽或变窄与术前QRSd的基础值有关,术前QRSd〈140 ms是术后QRSd变宽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后QRSd变化对预后影响不同,QRSd变窄患者不但临床心功能恢复的较好,而且还可有明显的左心室逆重构,更奠定了长期心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QRSd变化与术前QRSd有明显关系,术前QRSd〈140 ms时,术后QRSd变窄的几率小,因此,术前QRSd越宽,术后QRSd变窄的效果越好。
王冬梅齐书英于海波丁超王刚李洁汝磊生韩雅玲臧红云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QRS时限
心房插入点远离三尖瓣环的右侧旁道1例
2018年
心房插入点远离三尖瓣环的右侧旁道是临床上少见类型,射频消融一次成功率低。我院收治了1例心房插入点远离三尖瓣环的右侧旁道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治愈,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45岁,主因“胸闷、心悸11年,加重3月”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慌,休息数分钟后可缓解,在当地医院行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未予治疗。2月前,患者再次出现胸闷、心慌,与活动有关,自觉心跳加快,休息半小时可缓解,当地医院考虑预激综合征,给予稳心颗粒、心律平等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11年前行剖宫产术。查体:体温36.6℃,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9/76 mmHg(1 mmHg=0.133kPa)。心肺查体无特殊。心脏超声:左房前后径25 mm,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7 mm,右房左右径30 mm,右室舒张末期左右径15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9%。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心电图(图1)示B型预激。初步诊断: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在CARTO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穿刺进6F鞘管-CS标测导管电极送至冠状窦远端,右股静脉置入6F鞘管送入RVA标测导管电极至右室。
刘文秀齐书英李洁汝磊生席爱雪王晓晔
关键词:三尖瓣环右侧旁道心房预激综合征左室射血分数心内电生理检查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梗死范围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h后再开放60min的方法,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20只兔随机分为4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B组,阿托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C组,格列苯脲+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D组,格列苯脲+阿托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组。再灌注后测定各组血清CK-MB活性,应用20%伊文氏蓝及1%氯化三苯四唑啉染色后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B组心肌梗死面积及CK-MB活性较A组和C组显著减少(P<0.01),C组与A组相似(P>0.05),D组较A组显著减小(P<0.05),但仍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激活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丁超傅向华李俊峡陈会校李洁杨莉李淑荣梅静
关键词: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格列本脲ATP敏感性钾通道
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结构与机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1998年
目的:研究兔冠脉结扎后4周左室壁结构及左室腔内不同层面压力变化。结果:急梗后第4周左室壁出现不均一性增厚,舒张末容积增加。左室中部收缩期压力由正常时略高于流出道压力降低至低于后者,收缩期压力升高的时间顺序由正常时室中略早于流出道变为迟于后者。结论:这种逆转性变化可能是心梗后左室重塑的重要始动及增重因素。
何振山齐书英侯云生李洁崔俊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左室重塑
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理:1368例报告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的囊袋并发症,寻找其原因,探讨处理对策,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系统性回顾总结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26年中1368例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囊袋并发症。结果1368例中,囊袋积血80例,发生率5.8%,抽吸或切开27例(2.0%),囊袋积血与高龄、营养状况差、术前未停用抗凝药物、血小板低、分离制作囊袋术中解剖层次不对及操作不细致等因素有关,而与起搏器重量、起搏器类型等无明显关系;及时发现,延长压迫时间,根据情况抽吸积血往往奏效,个别需切开引流。囊袋破溃6例,发生率0.4%,囊袋破溃主要与起搏器重量较大、囊袋深浅和(或)位置和(或)大小与起搏器不匹配、多余的电极导线盘绕有张力和(或)在起搏器浅面等有关,个别与排斥有关。囊袋感染3例,发生率0.2%,均为囊袋破溃后起搏器外露继发感染;局部彻底清创消毒后囊袋易位,配合全身抗感染、加强营养等处理部分病例有效,最终解决感染问题需电极导线拔除。结论囊袋并发症与患者体质有关,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细致、术后压迫或处理不当等也会增加囊袋并发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时发现并恰当处理,囊袋并发症可降低。
齐书英王冬梅李洁丁超李育红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积血
左室电极导线的位置对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影响
王冬梅韩雅玲齐书英于海波丁超汝磊生田福利李洁张宾孙家安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