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淑玲

作品数:2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技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戏剧
  • 3篇济慈
  • 3篇教学
  • 2篇道德
  • 2篇叙事
  • 2篇译介
  • 2篇英语
  • 2篇颂诗
  • 2篇温特森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灵魂
  • 2篇伦理
  • 2篇伦理反思
  • 2篇伦理意识
  • 2篇口语
  • 2篇口语教学
  • 2篇驾驶
  • 2篇创伤
  • 1篇大学生

机构

  • 21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1篇李淑玲
  • 2篇吴格非
  • 2篇潘荣成
  • 1篇何成洲
  • 1篇李廉
  • 1篇王翔敏
  • 1篇李梦阳

传媒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理工高教研究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黑河教育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 1篇比较文学与跨...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图像语境下伊战小说《黄鸟》的视觉与伦理书写
2019年
凯文·鲍尔斯的《黄鸟》作为一部伊战小说,将美国后9·11文坛力作弃之角落的反恐战争带入读者的伦理视野。立足于后9·11图像语境,从视觉与伦理书写的双重维度出发,《黄鸟》利用颇具视觉隐喻性的文学叙事手法,讽刺与改写了诸多美国后9·11图像,昭示了图像与真实的彻底撕裂,颠覆了正义战争论的视觉假象与伦理幻影,最终将隐匿的他者显现于后9·11小说的文学想象中,将他者生命的脆弱性与可悲怆性带入人类战争的伦理反思。
王翔敏李淑玲
关键词:伦理反思
文学作品中不规范语言的翻译策略
2004年
在对文学作品中不规范语言的常用翻译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译语优势,自造语言进行传译是最佳翻译策略,并指出自造语言必须符合译语习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李淑玲
关键词:翻译策略
渐进体验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
2011年
渐进体验式英语口语教学在发挥体验式教学理论优势的基础上,主张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口语教学分为语言信息输入、口语能力构建、口语策略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四个阶段。在渐进体验式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具有极大潜能和认知能力的学习主体,教师引导他们通过体验真实情境形成对英语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构建出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然后重新实践、体验,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
潘荣成李淑玲
关键词:口语教学交际策略
美国“9·11”戏剧《施恩座》中的道德审视与伦理反思
2020年
尼尔·拉布特的戏剧《施恩座》以"9·11"恐怖袭击为直接背景,是美国"9·11"戏剧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品。在"9·11"袭击这一极端的伦理环境下,男主人公本只考虑个人私利,做出抛妻弃子、欺骗情人、漠视亡者、逃避责任的非道德选择。女主人公艾比在经历了一系列道德创伤后逐渐觉醒,恢复了基本的伦理意识,选择走出孤立自私的个人世界,回到社会共同体,重建自我与他者的联系。通过两个普通纽约人对"9·11"事件的反应,拉布特拷问了所谓的"美国之道",揭露了隐藏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自私、冷漠、欺骗、背叛、机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伦理问题。该剧质疑了"9·11"文学中的悲情叙事和英雄叙事,提供了观照复杂现实的不同视角,体现了"9·11"戏剧的教诲功能和伦理价值。
李淑玲
关键词:道德选择伦理意识
论美国戏剧《伙伴们》中的“9·11”叙事
2019年
安妮·尼尔森的《伙伴们》中蕴含了多元而复杂的“9·11”叙事。其创伤叙事是净化式的,哀悼了死难者,疗治了心理创伤;其英雄叙事是平民化的,赞美了纽约消防员作为普通人的英雄品质,解构了主流媒体中的超人英雄神话;其反恐叙事诉诸情感而不是理性,从受害者立场表达了愤怒、谴责及战胜恐怖主义的信心。作为表演事件,该剧直触“9·11”袭击的悲剧核心,与当时的主流话语形成对话,见证了历史事件,参与了“9·11”后的文化创伤建构与道德精神修复,其“9·11”叙事隐含了美国中心主义的政治立场。
李淑玲
关键词:创伤叙事英雄叙事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012年
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测试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听力能力偏低,表现在识别元音的能力较弱、语用知识缺乏、词汇量不足等方面。提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从训练学生的语音辨析能力入手,加强交际中语用知识的输入,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提高听力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李淑玲李廉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听力能力语音语用知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視角下大学外语学科建设和跨文化人才培养高层论坛”综述被引量:2
2016年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大学外语学科建设和跨文化人才培养高层论坛”由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外语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主办,于2016年9月24日在徐州举行。论坛的主要观点如下:
李淑玲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科建设大学外语跨文化
论体验式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念与实施原则被引量:1
2012年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极大,近几年,我国外语教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把体验式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个体验式口语课堂模式,并探讨了实施体验式英语口语教学的原则。
李淑玲潘荣成
关键词:体验式口语教学课堂模式
“生活归零地”——“9・11”戏剧《施恩座》中的伦理拷问
2019年
尼尔•拉布特的《施恩座》以“9・11”恐怖袭击为直接背景,是美国“9・11”戏剧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品。该剧通过两个普通纽约人面对灾难时的身份选择、道德取向和伦理意识揭示了美国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机会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拉布特从个人、家庭、国族三个层面审视了“美国之道”的悖论与危机,质疑了“9・11”后占据主流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叙事,对人性进行了一场严苛的伦理拷问。
李淑玲
关键词:伦理意识
萨克雷及其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被引量:1
2005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萨克雷作为“厌世的写实主义的代表”被介绍到中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五十年代,萨氏两部成名作译成中文,促进了我国普通读者对这位英国小说家的认识和接受,在六十年代初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当时的评论特别强调萨氏的阶级性和两面性以及其作品内容的批判暴露性。“文革”后,萨克雷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的地位得到确立,其作品得到广泛译介研究,他的代表作《名利场》在不同时代人的不同解读中散发着永久魅力,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淑玲吴格非
关键词:萨克雷批判现实主义《名利场》写实主义两面性阶级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