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芬 作品数:103 被引量:767 H指数:18 供职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养殖大菱鲆烂鳍病的流行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被引量:7 2006年 通过现场调查和记录备案送检大菱鲆病鱼样品的方法,对我国大菱鲆主要养殖区烂鳍病进行了21个月流行情况调查,共采集到烂鳍病发病样品20个.调查结果发现,烂鳍病是大菱鲆养殖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自然高发期集中于5~8月水温较高的时期,苗期的大菱鲆最易感染,发病鱼一般都是急性死亡.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显示,病鱼多个组织器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用该病致病菌对苗期大菱鲆进行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病原菌对大菱鲆的致病力是相当强的.根据感染试验死亡曲线推算出该致病菌对大菱鲆半致死量为5.9×103 cfu/ml. 张正 王印庚 秦蕾 李秋芬关键词:大菱鲆 流行病调查 海水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脱氮特性研究 本文从分离自刺参养殖环境的7 株候选菌株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SLWX2,并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研究了其对不同无机氮的耐受性和脱氮特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 基因测序... 李秋芬 成钰 费聿涛 张艳浅海养殖环境复合生态净化菌群的筛选及其净化功能研究 被引量:8 2009年 本研究由浅海网箱区富营养沉积物经多步富集和筛选获得高效复合生态净化菌群,对浅海养殖区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氮有明显去除效果。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菌液去除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物能力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净化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菌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处理时间、温度、pH和盐度对复合菌的去除效果均有影响,实验条件确定为复合菌的添加量为3%、处理时间为4d、温度为30±2℃、pH值为8.1±0.2、葡萄糖添加量为2g/L和盐度为(30±10)g/L时,去除效果达到最佳,此时氨氮、亚硝酸氮和溶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9.1%、85.2%和88.7%。 李洪鹏 李秋芬 张艳 李筠关键词:养殖环境 复合菌 生物修复 异养硝化菌 胶州湾北部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依据1997-2004年胶州湾北部海域水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以《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 陈聚法 陈碧鹃 李秋芬 过锋 崔毅 马绍赛关键词:活性磷酸盐 环境质量现状 文献传递 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自动药敏试验装置及应用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自动药敏试验装置及应用方法,包括:温控装置,其具有恒温腔,恒温腔内设置若干个测定工作通道;每个测定工作通道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接收电极L、接收电极S和激励电极A,三个电极均通过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恒... 曲克明 张旭志 赵俊 陈聚法 张艳 李秋芬 丁东生 王晓春 姜晓瑜文献传递 莱州湾东部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25 2001年 阐述了莱州湾浅海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赤潮生物和群落结构特征。 1997年5~ 12月间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 19.0 0~ 6873.5× 10 3cell/m3,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秋季 9月 ,最低值出现在春季 5月。共检出浮游植物 2 5属 61种。其中硅藻 2 1属 5 5种 ,占 89.1% ;甲藻有 3属 6种 ,占 9.4 % ;蓝藻 1属 1种 ,占 1.5 %。另共出现赤潮生物 2 6种 ,占总种数的 4 2 .6%。并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陈碧鹃 陈聚法 崔毅 李秋芬 袁有宪关键词:浮游植物 生态特征 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固定化方法 一种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固定化方法。是以沸石作固定化载体,将降解或转化水产养殖池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菌,按一定比例与沸石混合,搅拌均匀,振摇一定时间,制成固体产品,投放到水产养殖池中,使其沉于池底并快速繁... 袁有宪 邹玉霞 辛福言 李秋芬 曲克明文献传递 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自动药敏试验装置及应用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自动药敏试验装置及应用方法,包括:温控装置,其具有恒温腔,恒温腔内设置若干个测定工作通道;每个测定工作通道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接收电极L、接收电极S和激励电极A,三个电极均通过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恒... 曲克明 张旭志 赵俊 陈聚法 张艳 李秋芬 丁东生 王晓春 姜晓瑜文献传递 对虾养殖池生态环境的人工调控及其特征 被引量:26 2000年 通过人工调控对虾养殖池的水色、透明度、溶解氧和 COD,建立了较稳定的对虾养殖生态体系。其特征为 ,生产力水平高 ,物质循环速度快 ,各项水质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较快。提出了人工调控虾池生态环境应以维持稳定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为主要内容 ,同时 ,讨论了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数量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曲克明 李秋芬 陈碧鹃 李键 孙修涛 过锋 袁有宪 赵法箴关键词:虾池 生态环境 象山港内西沪港海域沉积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2013年 为从微生物学角度揭示象山港内西沪港海域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于2009年8月,2010年3月、5月、8月,2011年5月、8月采集了港底部和中东部的沉积物和水体样品,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了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并结合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PCR-DGGE分析表明西沪港内沉积物环境中的细菌类群主要有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其中变形菌门细菌种类最多;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沉积环境2009年8月的优势菌群并不明显,之后的5个时期优势菌群依次变为红螺菌目、假单胞菌目、交替单胞菌目、绿弯菌门、伯克氏菌目;港中东部沉积物的优势菌群变化比较明显,6个时期依次变为乳杆菌目、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目、弧菌目、假单胞菌目、乳杆菌目.RDA分析表明活性硅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港底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活性硅酸盐、无机氮、氨氮是影响港中东部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表明西沪港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小娟 李秋芬 张艳 徐勇 焦海峰关键词:细菌群落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