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胜文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孝感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术后
  • 4篇肠肿瘤
  • 3篇手术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胃癌
  • 3篇胃肠
  • 2篇直肠
  • 2篇直肠肿瘤
  • 2篇手术后并发症
  • 2篇术后并发
  • 2篇术后并发症
  • 2篇后并发症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2篇肠癌
  • 2篇大肠

机构

  • 11篇孝感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李胜文
  • 6篇樊立
  • 5篇龚光伟
  • 4篇胡汉华
  • 4篇沈雄山
  • 3篇魏俊
  • 3篇李卫民
  • 3篇杨坤
  • 3篇赵丹
  • 2篇郑威强
  • 1篇王伟娟
  • 1篇寇继光
  • 1篇何玮
  • 1篇赵之敬
  • 1篇刘倩萍
  • 1篇方木平
  • 1篇李复华
  • 1篇胡友红
  • 1篇吴燕燕
  • 1篇黄正斌

传媒

  • 4篇腹部外科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6
  • 3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者的复发类型、时间及其原发性胃癌的病理类型,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75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中,腹腔内复发者68例,占90.7%,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腹腔淋巴结转移者38例,占55.9%;残胃及吻合口复发者13例,占19.1%;肝脏转移者7例,占10.3%。浆膜有无浸润、淋巴结阳性枚数、TNM分期均与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均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而术后7~8周的化疗则是胃癌根治术后2年内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相对准确的TNM分期、胃癌根治术后规范的术后化疗、加强术后2年内的随访,是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赵丹龚光伟李胜文杨坤郑威强魏俊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生存率TNM分期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82例胃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传统手术组和腔镜组各41例,对比其术程、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其肿瘤转移率、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高于腔镜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两组患者IL-6、IL-8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但传统组较腔镜组上升更明显。治疗后两组IL-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42 2,P<0.05),治疗后两组IL-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50,P<0.05)。随访半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转移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均为2.4%(1/41)。结论对胃肠肿瘤患者予以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魏俊李胜文肖莎
关键词: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
胃大部切除术(毕Ⅱ)术后内疝的临床分析(附9例报告)
2003年
李胜文胡汉华樊立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内疝
大肠癌同时伴肝转移67例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伴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67例大肠癌伴肝转移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全肝多个转移灶病人行原发病灶切除加门静脉化疗泵植入术,余54例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本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61/67)、71.6%(48/67)和40.3%(27/67)。生存时间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5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0.2个月。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辅以局部及全身化疗,亦可取得满意效果。
龚光伟沈雄山罗丽李胜文赵丹周军传杨坤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
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月间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6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下缘距肛缘≤7cm者33例,7.1—11cm者21例,〉11cm者9例。结果21例吻合口距肛缘≤3cm,42例吻合口距肛缘3~7cm。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4.8%),吻合口狭窄6例(9.5%),伤口感染5例(7.9%),无手术死亡。全组均获随访,平均4.3(3~6)年,5例复发,其中3例行Miles术,随访仍健在,2例放弃手术治疗,分别死于肝转移和腹腔内广泛种植。结论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手术,尤其是在低位及超低位结直肠吻合中可拓展适应证,降低手术风险。
李胜文胡汉华赵之敬樊立
关键词:直肠肿瘤
MMP-2、MMP-9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MMP-2,MMP-9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4/65)和72.3%(47/65),明显高于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5.0%(3/20)和25.0%(5/20),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8,14.411;P均<0.001)。MMP-2和MMP-9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程度、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的MMP-2和MMP-9表达呈正相关(P<0.001,γ=0.599)。结论 MMP-2和MMP-9在胃癌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推断其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赵丹龚光伟李胜文杨坤郑威强魏俊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胃癌生物学行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0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原则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收集我院1995~2005年完成的70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原发疾病种类及术后并发症。结果70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中最多的原发疾病为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手术后并发症中,术后胆管损伤9例,发生率0.07%,术后出血4例,发生率0.06%,术后胆漏3例,发生率0.04%。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的优点,但其操作仍较复杂,实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准人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沈雄山樊立李卫民胡汉华黄正斌李胜文晏华军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原发疾病慢性胆囊炎
胃癌术后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疗经验被引量:1
2003年
总结 5例胃癌术后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 ,5例均为胃窦部腺癌行远端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 (D2 4例 ,D31例 )者 ,治愈 4例 ,死亡 1例 ,治愈率 80 %。多器官衰竭 (MOF)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提示早期诊断 ,有效的引流 ,积极抗休克治疗及合理处理多器官衰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李胜文胡汉华樊立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胃癌重症急性胰腺炎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22例报告
2013年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李胜文沈雄山龚光伟李卫民樊立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
下消化道出血11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11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发生原因依次为肿瘤(69.5%)、血管畸形(13.6%)、炎症性肠病(5.9%)、肠憩室(5.9%),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论肿瘤及血管畸形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增强螺旋CT扫描、内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
李胜文沈雄山龚光伟李卫民樊立
关键词:胃肠出血小肠大肠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