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培

作品数:29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建设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传粉
  • 15篇小蜂
  • 14篇榕小蜂
  • 10篇传粉榕小蜂
  • 7篇榕树
  • 5篇昆虫
  • 4篇感器
  • 4篇传粉昆虫
  • 3篇钝叶榕
  • 3篇花期
  • 3篇繁殖
  • 3篇产卵
  • 3篇触角感器
  • 3篇雌蜂
  • 2篇地理
  • 2篇地理分布
  • 2篇冬虫夏草
  • 2篇阳春砂
  • 2篇阳春砂仁
  • 2篇植物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西南林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云南中医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保山学院
  • 1篇云南省森林灾...

作者

  • 29篇杨培
  • 23篇杨大荣
  • 22篇彭艳琼
  • 13篇李宗波
  • 3篇赵荣华
  • 2篇曹永强
  • 2篇陈吉岳
  • 2篇武士波
  • 1篇管俊明
  • 1篇宋波
  • 1篇赵健
  • 1篇柳青
  • 1篇王波
  • 1篇张亭
  • 1篇刘明新
  • 1篇陈欢欢
  • 1篇柳青

传媒

  • 3篇应用昆虫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昆虫知识
  • 1篇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中药材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绿色科技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2008年云...
  • 1篇2010年冬...
  • 1篇云南省昆虫学...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传粉榕小蜂Sycophaga sp.寄主选择机制研究
[目的]榕树除养育与之形成互惠共生的传粉榕小蜂外,还供养种类丰富的非传粉榕小蜂.它们与寄主间存在专性关系,产卵于不同发育期的榕果,且仅在雌雄异株榕树的雄树上寄生.但木瓜榕的非传粉榕小蜂Sycophaga sp.同时寄生于...
杨培彭艳琼杨大荣
关键词:榕树雌雄异株寄主选择
传粉榕小蜂性比与繁殖资源的关系
榕小蜂的性比策略符合局域配偶竞争(Local mate competition,LMC)理论,榕小蜂的繁殖资源是单个隐头果内有限的雌花资源。本文选取了未知榕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p.,对于其性比与繁殖资源...
杨培李宗波彭艳琼杨大荣
文献传递
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花气味传粉前后的变化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在植物有性繁殖中,花气味是吸引传粉昆虫到访,获得传粉、受精的重要化学信号。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自然结实率低是限制其增产的瓶颈。探索阳春砂仁开花吸引传粉昆虫的化合物是解决结实率低的前提基础。因此,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阳春砂仁传粉前后花释放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成分,对比研究两者间的异同,并分析其生态意义。结果表明:从阳春砂仁花释放的挥发物中共鉴定出22种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衍生物构成。传粉前后阳春砂仁花挥发物显著分化,肉豆蔻酸异丙酯、酞酸二乙酯、壬醛、双环吉马烯、2,3-二氢-4-甲基-呋喃、α-法尼烯和十三烷在昆虫传粉后消失,且γ-榄香烯、D-柠檬烯、β-水芹烯、α-蒎烯和2-十一酮在传粉后含量减少;传粉后新增2-甲基-5-(1-甲基乙基)-2-环己烷-1-酮、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和4-亚甲基-1-(1-甲基乙基)-双环[3.1.0]己烷,并且苯甲酸己酯、β-月桂烯、叔丁基对甲酚和4,7-二甲基-十一烷含量增加。这些传粉前后变化的物质可能是引起传粉昆虫行为反应的主要活性化合物,阳春砂仁花通过释放多种化合物,并依靠不同配比实现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其执行的是"泛化"的化学通讯策略。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可为改善阳春砂仁传粉效率、增加其产量提供依据。
张亭杨培杨培赵荣华赵荣华
关键词:阳春砂仁传粉昆虫
中国冬虫夏草分布格局与环境变化对其分布的影响
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寄生鳞翅目昆虫中的蝠蛾属(Hepialus)幼虫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它是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是我国特有物种,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
杨大荣彭艳琼陈吉岳曹永强杨培
关键词:冬虫夏草种群动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
文献传递
4种榕树的授粉方式及其花粉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定量花粉是植物繁殖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榕属(Ficus)植物花粉粒小、数量多,难于定量,一直用花药—胚株比(anther-to-ovule ratio,A/O)来判断榕树属于主动还是被动授粉方式。本研究选择4种雌雄同株榕树,通过比较榕树A/O,榕小蜂的授粉结构、行为来确定它们的授粉方式;同时测量了它们的花粉粒大小和数量,并研究授粉方式及其花粉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菩提树、高榕和垂叶榕的A/O小于0.16,并且它们的榕小蜂有发达的授粉结构和主动授粉行为,属于主动授粉方式。而钝叶榕A/O高(0.85),其榕小蜂的传粉结构、行为消失,是被动授粉的方式。4种榕树的花粉粒大小各有差异,每朵雄花产生的花粉量种间差异显著,而且每种果内的雄花数量也不相同,以至于单个果生产的花粉总量种间有显著差异,变异范围从11~4 000多万粒,最大相差340倍,而且花粉数量与花粉粒大小之间存在权衡关系。主动授粉的榕树雄花少、生产的花粉粒大、花粉量少;而被动授粉的榕树雄花多、花粉量大、花粉粒小。表明榕—蜂互惠系统中榕树的授粉方式、花粉的特征与榕小蜂的授粉结构已协同演化和匹配。4种榕树的花粉胚珠比(pollen-to-ovule ratio,P/O)种间差异也大,且P/O高的种类A/O不一定高,进一步用P/O替换A/O可完善榕树传粉生物学研究。用ElzoneⅡ5390颗粒计数与粒度分析仪计数花粉,高效、准确地自动输出结果,可批量研究该属更多种类的花粉量,并对应计数它们专一传粉榕小蜂携带的花粉量,有利于揭示榕树在雌雄繁殖功能上的分配策略,以及榕—蜂互惠繁殖系统的协同演化的机制。
刘明新杨培杨大荣彭艳琼
关键词:榕树授粉方式花粉数量
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雌性触角的结构、感器及其适生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钝叶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sp.、杨氏金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的触角,对这三种小蜂的触角结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三者触角及感器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探讨其适生意义。结果发现,三种榕小蜂触角均为膝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但钝叶榕传粉榕小蜂索节第1亚节衍生出一脊骨突。触角上共着生9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I型和Ⅱ型、刺形感器、长形和圆形板形感器、栓锥形乳突形感器、锥形感器I型和Ⅱ型、角锥形感器,圆形板形感器和角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上。Lipothymus sp.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和杨氏金小蜂,但三种榕小蜂触角上的化学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模式间没有明显不同,表明非传粉榕小蜂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 sp.化学信息感知方面已趋同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的特异性行为和寄主选择机制。
李宗波杨培杨大荣
关键词:钝叶榕传粉榕小蜂感器
中国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属昆虫研究进展
冬虫夏草是鳞翅目蝠蛾属Hepialus幼虫被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寄生感病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它是中国特有的珍贵资源,仅分布于青藏高原范围内的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和周边地区的高...
杨大荣彭艳琼陈吉岳曹永强杨培
关键词:冬虫夏草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同种榕小蜂在木瓜榕两种地理型上的繁殖及传粉特征
杨培李宗波彭艳琼杨大荣
大果榕亚组三种榕树的生态学特征比较
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苹果榕Ficus oligodon和Ficussp.是隶属于聚果榕组(Set.Sycorus),大果榕亚组(Subset.Neomorphe)的榕树。在《中国植物志》中将木瓜榕和苹...
杨培李宗波彭艳琼杨大荣
关键词:生态学特征地理分布中国植物志
文献传递
木瓜榕食果榕小蜂雌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木瓜榕食果榕小蜂是一种专性寄生于木瓜榕雌花前期榕果的一类造瘿寄生蜂,对其雌蜂触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木瓜榕食果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长(1342.5±96.5)μm,由转节、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触角感器共有5类6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单孔形和多孔形)、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多孔板形感器,且多数感器位于触角的外侧面和腹面。其中,毛形感器和多孔板形感器是其主要感器,前者除转节外的触角各节均有分布,后者数量均匀分布于触角第3~10鞭小节。结合木瓜榕食果榕小蜂产卵行与触角感器类型和分布,对触角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这些结果将为下一步开展电生理学研究,揭示木瓜榕食果榕小蜂寄主搜寻和信息利用模式奠定基础。
杨培李宗波杨大荣彭艳琼
关键词:触角感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