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峥

作品数:13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4篇预后
  • 3篇细胞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 2篇型胶原
  • 2篇突变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基因
  • 2篇家系
  • 2篇Α1链
  • 2篇病理特征
  • 2篇成骨
  • 2篇成骨不全
  • 1篇胸腹
  • 1篇胸腹联合
  • 1篇胸腹联合切口
  • 1篇循环肿瘤细胞
  • 1篇炎性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杨峥
  • 4篇王连唐
  • 2篇林原
  • 2篇薛玲
  • 2篇兰平
  • 2篇邹一丰
  • 2篇胡俊勇
  • 2篇舒曼
  • 2篇徐栋梁
  • 2篇王卓
  • 2篇张明辉
  • 2篇丁力
  • 1篇梁琼
  • 1篇王竹
  • 1篇詹钟平
  • 1篇邹昌业
  • 1篇吴小剑
  • 1篇廖悦华
  • 1篇柯尊富
  • 1篇黄奕华

传媒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8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TART)是睾丸少见良性肿瘤,因其罕见常易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等其他肿瘤,是临床诊断难点。本研究收集并总结了13例TART的病理临床特点,目的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2014年间13例确诊的TART病例,通过回顾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症状预后分析,归纳TART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3例TART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2.15岁,临床均表现为肾上腺皮质综合症(CAH),双侧睾丸同时发病。B超检查显示双侧睾丸均为孤立性病灶,病变位于睾丸网或围绕睾丸纵隔生长。病变形态多样,边界清楚,无包膜,以低回声为主,部分病灶内血供丰富。肿瘤大小0.2~4 cm,平均1.1 cm。组织学检查显示睾丸肿瘤形态类似于肾上腺皮质,瘤细胞胞质丰富红染,核居中,可见小核仁,但核分裂像少见,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未见邻近组织和血管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和抑制素a,但均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Ki-67指数小于1%。13例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剔除肿瘤,术后随访3月~6年,无肿瘤复发。【结论】TART常与CAH伴发,肿瘤具有肾上腺皮质特征。对CAH患者行睾丸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及时挽救睾丸功能。TART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无需术后辅助治疗。
卢晓芳王竹龙玲莉杨峥
关键词:睾丸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软组织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的MRI表现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软组织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IMT)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软组织IMT的MRI、手术及肿瘤组织病理资料。结果肿瘤的病理分型为Ⅰ型1例,Ⅱ型4例,以Ⅱ型为主混杂有Ⅰ型3例,以Ⅱ型为主混杂有Ⅲ型3例。4例原发肿瘤呈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假包膜;2例胭窝原发肿瘤及5例复发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侵犯周围组织。肿瘤于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不同病理分型的肿瘤于T2WI信号强度不同:1例Ⅰ型肿瘤呈高信号;4例Ⅱ型肿瘤和以Ⅱ型为主混杂有Ⅰ型的3例肿瘤均表现为稍高信号;以Ⅱ型为主混杂有Ⅲ型的3例肿瘤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11例肿瘤于T2WI在高信号、稍高信号或等信号背景下均见散在的斑点、小片状相对低信号灶(称之为“火龙果切面征”)。增强扫描11例肿瘤均见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原发IMT中,4例术后复发,1例无复发,1例失访。5例复发IMT中,2例术后再次复发,3例失访。结论软组织IM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T2WI瘤体的信号强度反映软组织IMT的病理学分型。“火龙果切面征”可能为能够反映软组织IMT病理特征的MR征象。
邓德茂孟悛非杨峥王连唐陈应明周春香高振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CTD)合并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24例CTD合并PC的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男6例,女18例,年龄32~67岁,均无鸟/鸽粪接触史。孤立性PC21例,PC合并隐球菌脑膜炎3例。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7.3%(6/22)和33.3%(6/18)。胸部CT表现为结节12例,实变影6例,混合病变6例。病理确诊14例,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联合CT临床诊断6例,隐球菌荚膜抗原联合CT临床诊断4例。单纯手术切除1例,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1例,单纯抗真菌药物治疗20例,失访2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静脉抗真菌药物治疗2~3周后(17例氟康唑,2例伏立康唑,2例伊曲康唑)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3~14月。15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PC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死亡。【结论】CTD合并PC可无鸟/鸽粪接触史,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血清学和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误诊率高,单纯手术治疗易复发,氟康唑单药治疗效果佳,预后好。
陈冬莹杨颖陈海红杨峥詹钟平梁柳琴杨岫岩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肺隐球菌病氟康唑
大鼠肝卵圆细胞系WB-F344恶性转化模型的构建及NOD/SCID小鼠成瘤实验
2014年
目的通过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大鼠肝卵圆细胞系WB-F344,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为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有用的体外模型。方法以MNNG作用于WB-F344细胞系,使之发生恶性转化,并从形态学、遗传学、软琼脂克隆形成、NOD/SCID小鼠成瘤等方面加以验证。结果经MNNG诱导数代的WB-F344细胞出现恶性特征,表现为细胞形态改变,异倍体核型增多,肿瘤标志物表达增高,非锚定克隆能力增强,接种于NOD/SCID小鼠皮下可成瘤。结论肝卵圆细胞系WB-F344在MNNG的作用下可成为肝癌发生的有效体外模型。
舒曼张明辉何潇潇丁力林原曹清华杨峥薛玲
关键词:肝卵圆细胞恶性转化NOD/SCID小鼠
超声造影对乳腺X线摄影BI-RADS 3~5类病变的诊断效能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CEUS对乳腺X线摄影(MG)诊断为BI-RADS 3~5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乳腺摄影诊断为BI-RADS 3~5类病变的患者行CEUS检查,所有患者均于影像学检查后接受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G与CEUS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120例中,MG诊断为BI-RADS 3类病变37例,其中CEUS诊断2例真阳性,4例假阳性;BI-RADS 4类病变60例,CEUS诊断14例真阳性,33例真阴性;BI-RADS 5类病变23例,CEUS诊断18例真阳性,2例假阳性,3例CEUS诊断阴性者均为假阴性。MG与CEUS对BI-RADS 3~5类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2%vs 82.93%,P=0.366),CEUS的诊断特异度明显高于MG(81.01%vs 44.30%,P〈0.001);MG与CEUS的PPV和N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应用于乳腺摄影BI-RADS 3、4、5类病变中,可提高其诊断特异度;对于BI-RADS3类病变,CEUS阴性诊断可增强诊断信心。
张小玲关键李美芝郑艳玲杨峥刘明娟
关键词:超声造影乳房X线摄影术乳腺肿瘤
G蛋白耦联受体3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1(GPR3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2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中GPR3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根据结直肠癌组织平均吸光度值分界值,将患者分为GPR3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GPR3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平均吸光度值(0.063±0.014)比(0.045±0.020),P=0.000]。以0.051的平均吸光度值为分界值将全组患者分为GPR31低表达组197例和高表达组124例。高表达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12.1%(15/124)比4.1%(8/197),P=0.007]。GPR3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3%和59.7%,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2%和5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癌胚抗原异常、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GPR31高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GPR3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邹一丰林绪涛范德军陈秀婷杨峥郑晓彬刘炫辉吴小剑兰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胃癌根治术后7年脾脏转移癌一例
2008年
患者女,73岁。因“胃癌根治术后7年,体检发现腹腔肿物1个月余”于2006年11月1日入院。患者7年前因诊断“贲门胃底癌”明确,于我院行“胸腹联合切口胃贲门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术中探查:肝胆胰脾未见占位病变,盆底未见转移结节,无腹水,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结肠、小肠未扪及肿物。打开胃结肠系膜,
邹一丰黄奕华兰平杨峥黄美近骆衍新
关键词:脾脏转移癌ROUX-EN-Y吻合术胸腹联合切口肠系膜淋巴结腹腔肿物结肠系膜
中间型滋养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胎盘部位过度反应(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EPS)及胎盘部位结节(placental site nodule,PSN)4种中间型滋养细胞(intermediate trophoblast,IT)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0例IT疾病标本,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肿物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观察并总结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PSTT与ETT为肿瘤性病变,具有侵袭子宫平滑肌的特性,组织坏死常见;EPS与PSN为非肿瘤性病变,常见于刮宫活检标本,有时易误诊为肿瘤。4种病变免疫组化标记均表达上皮及滋养细胞标志物,PSTT及EPS中HPL呈弥漫阳性,ETT及PSN中p63呈弥漫阳性。结论 PSTT、ETT、EPS及PSN均为少见的IT疾病,滋养叶细胞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丁力林原舒曼杨峥黄勇杰薛玲
关键词:中间型滋养细胞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6种常见的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与富集技术被引量:7
2017年
在过去的几十年,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因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价、靶向药物的开发、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在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转移的肿瘤患者中,循环肿瘤细胞被视为一种微创的极具前景的诊断标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许多敏感的筛选方法和设备已经应用于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和富集。本文总结了6种CTCs的分离和富集技术以及他们的优缺点,以期为后续更加优化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后续肿瘤的精准医疗带来一些参考。
蒋能崔咏梅李淑华郑晓克杨峥王连唐柯尊富
成骨不全家系一个新的Ⅰ型胶原α1链蛋白基因突变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对Ⅰ型胶原α1链蛋白基因(COL1A1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旨在寻找已知或未知的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探讨我国成骨不全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特征,设计引物对家系中患者和正常人的COL1A1基因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同时对群体中无血缘关系的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发现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COL1A1基因的第3470位点的碱基G→A的突变,导致G1157D,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无发现。结论COL1A1基因突变也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现发现的突变属成骨不全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甘氨酸转变成天冬氨酸的这种突变对成骨不全表型具有重要的影响。
王卓徐栋梁陈峥胡俊勇杨峥王连唐
关键词:成骨不全突变遗传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