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纪明

作品数:48 被引量:58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生物学
  • 19篇农业科学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鱼类
  • 11篇摄食
  • 9篇食性
  • 5篇营养级
  • 4篇养殖
  • 4篇生态
  • 4篇水蚤
  • 3篇幼鱼
  • 3篇生物学
  • 3篇食物链
  • 3篇黑JUN
  • 2篇遥感
  • 2篇渔场
  • 2篇真刺唇角水蚤
  • 2篇中华哲水蚤
  • 2篇生态学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学研究
  • 2篇食物
  • 2篇水产

机构

  • 4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作者

  • 48篇杨纪明
  • 10篇李军
  • 5篇窦硕增
  • 3篇周名江
  • 2篇杨伟祥
  • 2篇田明诚
  • 2篇邓景耀
  • 1篇孙作庆
  • 1篇朱鑫华
  • 1篇颜天
  • 1篇夏世福
  • 1篇赵一阳
  • 1篇姜卫民
  • 1篇林景祺
  • 1篇吴耀泉
  • 1篇成贵书
  • 1篇马军英
  • 1篇顾宏堪
  • 1篇唐启升
  • 1篇陈大刚

传媒

  • 18篇海洋科学
  • 7篇现代渔业信息
  • 4篇海洋与湖沼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 2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齐鲁渔业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水产学报
  • 1篇遥感技术动态
  • 1篇渔业信息与战...
  • 1篇全国沿海开放...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6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6
  • 8篇1995
  • 3篇1994
  • 6篇1993
  • 4篇1992
  • 2篇1990
  • 1篇1989
  • 2篇1985
  • 1篇198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鱼类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被引量:122
2001年
对渤海52种鱼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研究表明,这些鱼类分属于4种食性类型:腐屑(有机碎屑)食性,有斑(鱼祭)和梭鱼两种,其营养级各为2.4级,平均亦为2.4级;浮游动物食性,有青鳞鱼、鳀、赤鼻标棱鳀、黄鲫、刀鲚、凤鲚、细条天竺鱼、沟鲹、黑鳃梅童鱼、方氏云鳚和银鲳11种,其营养级波动在3.2—3.7级之间,平均为3.5级;底栖生物食性,有孔鳐、多鳞(鱼喜)、棘头梅童鱼、小黄鱼、白姑鱼、黄姑鱼、皮氏叫姑鱼、真鲷、长绵鳚、短鳍(鱼衔)、鲜(鱼衔)、矛尾复(鱼叚)虎鱼、矛尾(鱼叚)虎鱼、六丝矛尾(鱼叚)虎鱼、绿鳍鱼、大泷六线鱼、鲬、高眼鲽、星鲽、钝吻黄盖鲽、石鲽、半滑舌鳎、焦氏舌鳎、短吻三刺鲀、绿鳍马面鲀、虫纹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27种,其营养级波动在3.4—4.6级之间,平均为4.1;游泳生物食性,有美鳐、鳓、长蛇鲻、海鳗、尖嘴扁颚针鱼、油(鱼予)、鲈鱼、(鱼免)、蓝点马鲛、黑鲪、牙鲆和黄(鱼安)(鱼康)12种,其营养级波动在4.4—4.8级之间,平均为4.6级。
杨纪明
关键词:鱼类食性营养级
台湾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研究
1995年
杨纪明
关键词:渔业资源
类生物量锥体
2007年
对北海鱼类营养级和生物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北海鱼类群落中,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和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5,3.9和4.5,依次递增,而它们的生物量之比为1∶0.8∶0.4,依次递减,由此发现了一种与生物量锥体相似而又不同的现象,即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横向的营养级与生物量的负相关关系,作者称之为类生物量锥体。北海的生物量锥体其底部与顶部营养级之比为1∶4,生物量之比为1333∶1;类生物量锥体其底部与顶部营养级之比为3.5∶4.5,生物量之比只有2.36∶1,由此看出类生物量锥体相似于生物量锥体,但又不同于Odum提出的被食者与捕食者之间的纵向关系的生物量锥体,其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生物量锥体为小。类生物量锥体的意义在于可以从鱼类生态类群营养级的高低来推测其生物量的状况。
杨纪明
关键词:营养级
渔场的卫星遥感研究被引量:2
1990年
渔场的卫星遥感这门新技术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只是快速、同步、连续和大面积地遥测形成渔场的多种海洋环境因子,而不是直接探察鱼群方位。它除了以海洋卫星探测为基本手段外,还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这里我将这一技术归纳为海洋遥感、生态推理、试捕验证和产生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并将我们的“中心渔场测报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及这一技术的发展简况作一介绍。
杨纪明
关键词:渔场卫星遥感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与蓝色革命
1989年
一场“蓝色革命”正在兴起!人类期望通过它来缓和日益严重的食物危机。海洋生态系统理论将成为这种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杨纪明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光能能量转换生态效益
与海洋生物学有关的若干动态(Ⅱ)
1993年
4 微重力生物学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开拓了宇宙生物学。 空间环境,首先是地心吸力下降,也就是重力下降。在高空二、三百公里以上,那里的地心吸力已接近于地面的1%以下,高度越大,重力越低。在数百公里以上的上空,属于微重力区。其次,那里的空气极其稀薄,已接近真空,大气压降到1/100000mm以下,此外还有大量从太阳磁爆和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宇宙射线。
杨纪明
关键词:生物学
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当年生鲐鱼幼鱼的摄食习性被引量:5
1980年
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水域每年7-10月均有当年生鲐鱼幼鱼育肥。1953—1957年为求较全面、系统了解鲐鱼成、幼鱼各个阶段的摄食习性,在研究烟台及其附近海区鲐鱼摄食习性的同时,进行了烟台、威海和青岛沿岸水域当年生鲐鱼幼鱼的摄食习性的研究。
林景祺杨纪明
关键词:摄食习性鲐鱼幼鱼海区近海
渤海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1997年
1992年 8月至 1 993年 5~ 6月在渤海调查过程中取得了大量海洋浮游生物样品 ,从中获得 80 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真刺唇角水蚤标本 ,经分析得出 :真刺唇角水蚤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 ,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 (占其食物组成的 76.4% ) ,其中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 ( 74.7% ) .此外 ,它也摄食少量硅藻类 ( 2 3.0 % )、甲藻类 ( 1 .1 % )、金藻类 ( <0 .1 % )和纤毛虫类 ( 1 .5% ) ;其食物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达 30 .7% ,其种类更替率达 40 .3% ,并显示出硅藻类自春至冬逐渐增高而桡足类逐渐降低的规律性 .其摄食强度以春季为最高 ,秋季居第二位 ,夏季居第三位 ,冬季最低 .
杨纪明李红玲
关键词:水蚤真刺唇角水蚤摄食
日本的海洋牧场研究被引量:18
1994年
马军英杨纪明
关键词:海洋牧场养殖
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估计被引量:7
1990年
本文根据我所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层拖网逐月调查资料(共447站次,鱼类样品200多万尾,计2万多公斤),用传统面积法对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作了估计,并对有关开发利用问题作了讨论. 1.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周年平均值是55662t,最高为9月达123824t,最低为3月,只有8333t.这种季节差异与渤海水温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密度周年平均值为0.696t/km^2,约为1930年的1/5. 2.渤海底层各种鱼类生物量,以黄鲫为最高,周年平均值达10500t,占总生物量的19%.其次是小黄鱼、蓝点鲅、鳀、孔鳐、黑鳃梅童、鲈、美鳐、银鲳、半滑舌鳎、凤鲚、绿鳍马面魨、棘头梅童鱼等. 3.渤海底层各月鱼种相对生物量更替最高是4月转5月,达71.9%,最低为3—4月,只有24.2%,周年平均值为43.6%. 4.渤海底层取样,带鱼网获量周年平均值只有11g/h,鳓鱼为73g/h,均濒临绝迹.小黄鱼达6.749kg/h,它在渤海底层的总尾数有5亿尾,显示其数量的明显回升.黄鲫为底层优势种(10.7kg/h),鳀鱼为上层优势种,6月达20.1kg/h.
杨纪明杨伟祥王新成成贵书
关键词:鱼类生物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